喻小晗总分361,英语考了81,两门专业课一门112,一门103,不算太高,但李建东结合她们专业的招生人数和去年进入面试的比例算了一下,觉得她应该能进入面试。他自己的却非常悬,没有奇迹,英语只有45分,比京华线低了5分,政治74,两门专业课一门135,一门121,专业课并列第一,总分排名第二,而第一名英语比他高很多。
现在李建东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要三战,继续考,还是要调剂。不对,还有第三个选择,那就是申请破格复试。那年考研英语特别难,冷静下来之后,李建东把京华所有专业的考研成绩都统计了一下,发现在一百多个专业的考研成绩前三名中,共计有63个人英语没过线,基本上占到了所有专业前三名总和的1/7。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数字,之前从未出现过,直觉上李建东觉得京华今年破格复试的力度会比较大。
京华秉承着“自由、开放、包容”的理念,历年考研都有一些破格复试的名额,专门给予那些专业课分数非常高但公共课有一门不达标的同学,最夸张的是两年前有一个考理论物理的,两门专业课考了293,英语考了26分,京华让他破格进入了复试。当然,这种名额非常少,基本不超过10个,只有那些确实表现得“非常”优秀或者不是那么“非常”的优秀,其报考专业初试上线人数又不够的同学才有机会。今年整体情况如此,自己报考的专业上线人数又不够,李建东决定无论如何要试一试。
哲学系在一栋古色古香的四层小楼里,一推开大门,书香气扑面而来。李建东对这里不算完全陌生,之前来看过课表和讲座通知,不过真正找老师办事还是第一次。各个门上都有门牌,写着“教务办公室”“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系主任办公室”“×××教授办公室”等。李建东先没找人问,而是楼上楼下走了一圈,特别留意各个“×××教授办公室”,看那些在学界、在思想界如雷贯耳的名字普普通通地出现在这里,有的门紧锁,有的门半掩,还有的门完全敞开着,一步迈进去就可以和当今中国最顶尖的学者、最深邃的思想面对面交流。李建东没去打扰他们,怀着敬意瞻仰完一圈后直接去了教务办公室。办公室有几个老师,坐在门口的老师告诉他右边靠墙的杨老师主管研究生招生工作,他向右边看去,杨老师四十有余,面容和善,他觉得安心了些,径直走了过去。
杨老师问了他的考号,在系统里查到他的分数,又仔细浏览了其它同学的分数,然后告诉他,可能是有可能的,但这个事情系里不能直接决定,需学科负责人出面向学校申请,看能否走绿色通道。学科负责人正好是他认识的朱师兄的导师孟令柏教授,在复习后期,他也选了孟令柏做意向导师。他问那杨老师您能给我一个孟老师的联系方式吗?杨老师说我们直接给不太好,他办公室就在楼上,你去找他。
那天他接连去了好几次孟令柏老师的办公室,门都紧锁着,他想问问朱师兄有没有孟老师的消息,但只有朱师兄的QQ,给他发了消息也没有回。他实在有点焦急,只有厚着脸皮去孟老师隔壁的办公室问了问,隔壁的老师说孟老师很少在办公室,基本上都在家办公,你可以给他发邮件,他会很快回复的。
孟令柏教授李建东算比较了解,他是近年来京华大学伦理学学科的标杆人物,也是在国内哲学界有影响的大家,已经五十八岁,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学术著却还源源不断。同时,他也是比较传统的那种学人,有点士大夫气质,专注于学术,为人清高严肃,不为五斗米折腰,更看不惯现在社会的越来越功利化,年轻人越来越浮躁。李建东第一次知道孟老师还是在大一的时候,那时他写了一本叫《修身中国人》的伦理学普及读物,颇为畅销,李建在学校图书馆读过,由此建立起了一些印象。可以说,这也是他二次考研时选择伦理学的因素之一。
李建东不费什么力气就找到了孟老师的邮箱,给他写了一封五百多字的信发了过去,信中详细地介绍了自己,说了一下自己考研的情况,并以非常诚挚的态度希望孟老师能给自己一个破格复试的机会。其他的也没多说,他只想先探探孟老师的口气,一方面他不确定孟老师真的会看邮件,另一方面他已打定主意,邮件绝不是全部,即使被拒绝了他也要去找孟老师当面申请。从哲学系出来的时候,他看到了课表,周五上午孟老师会给研究生上一门课,他要去教室门口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