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外援也好,内援也罢,最终全部落空。消息传到威海后,各将领不免脸色阴沉,失望之极。
作为海军主帅的丁汝昌,其心情更是焦急万分,他整日眉头紧锁,苦思退兵之策,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北洋舰队经过黄海大战后的实力已大为削弱,当时驻泊在威海港内的北洋舰队仅有战舰7艘、炮舰6艘和练舰两艘,另有“飞霆”“宝筏”“利顺”3艘差船和大小鱼雷艇13艘。
在这些舰艇中,可以出海作战的主力战舰其实只有“定远”“靖远”“来远”和“济远”4艘(“来远”舰在黄海海战中损伤过重,尚未完全修复),“平远”舰是国产的近海防御铁甲舰,而“广丙”是鱼雷攻击型巡洋舰,这两艘战舰虽然可以出海,但战斗力很弱,只能作辅助战舰使用。至于其余舰只,如主力铁甲舰“镇远”因礁石擦伤,虽勉强堵塞支撑,但也只能停泊港内,作浮动炮台来使用;剩下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6艘炮舰和“康济”“威远”两艘练习舰,根本无法出海作战,只能供守卫港口之用。至于那十多艘鱼雷艇,海战中只能做奇兵之用,但它们要是没有主力战舰的掩护,那也没什么用处。
好在作为北洋舰队主要基地的威海军港,防卫设施还算坚固。威海原本就是一个不冻良港,地势优越,三面环山,口门向东,刘公岛扼守于前,形成向东、向北两条航道和进出口,作为军港,位置可谓绝佳。在光绪元年(1875年)的时候,威海一带便开始建造炮台,后来刘公岛上又陆续设水师提督署,驻水雷营,并建有制造所和水师学堂等。不久,在威海的海湾南北两岸和刘公岛、日岛、黄岛等地,也陆续建造炮台多座,这些岛屿罗列刘公岛两侧,构成了威海港域的天然屏障,其形势险固,威海也由此成为中国北方的海防要塞和北洋的海军基地。
为了防止敌军从背后偷袭,威海的后路构筑了南帮炮台和北帮炮台,李鸿章任命道员戴宗骞为统领,分别以绥军和巩军驻守。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戴宗骞率绥军四营一哨驻扎在威海城郊和北帮炮台;分统总兵刘超佩率巩军四营驻扎在威海南帮炮台。1888年威海军港初具规模后,李鸿章又调派了两营护军进驻刘公岛,统领总兵系李鸿章的外甥张文宣。
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以上的陆路各营,原则上都在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直接管辖之下,但他们属于陆路系统,与北洋舰队并无从属关系,由此也引发了海陆防守问题上的分歧与矛盾,这是后话。
甲午战争爆发后,考虑到威海的海防吃紧,绥军、巩军和护军在向李鸿章请示后又各自增募了两营。这样,当时威海的陆路驻军达到16营一哨,兵力上升为8000人。为了护卫港内的北洋舰队,威海南北帮和刘公岛先后修建了25座炮台,各炮台使用的大炮全部是从国外进口,其中大都是德国克虏伯工厂和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先进大炮。
从海防图上来看,威海港是一个内凹的天然良港,港湾的正中是刘公岛,北洋舰队入港后,一般停靠在刘公岛后面的铁码头附近。威海湾的两边是南北帮炮台,与刘公岛一起扼守两边的南北出海口。但令丁汝昌最为担心的是,这些外国进口的大炮都非常庞大而复杂,而守卫这些炮台的士兵平时操练的机会就不多,最近又征募了不少新兵,这些守军大都谈不上什么实战的经验,倘若日军真的来攻的话,一旦陆路炮台失守,日军调转炮口,那港内北洋舰队的军舰就可能成为炮击的靶子了。
为此,丁汝昌特意召集了北洋舰队的各管带和陆路各统领一起商议威海湾的防守之法。刘步蟾在会上提出,上次黄海大战各舰的炮弹准备不足,今后各舰无论是否出海,都必须要配足炮弹,加满淡水和用煤,以备随时出战。
丁汝昌同意这个意见,并补充道:“不但各舰要添足炮弹及淡水,各炮台也要将炮弹、军粮及时补充、储存,以备不虞。舰队、炮台所需的零件和修理工具,全都要提前做好准备,有备无患,免得到时慌乱。各管带和统领须迅速将所要之物报齐,即刻到弹药库及各仓库去领取。”
刘公岛护军统领张文宣指出,刘公岛旁的两个出海口过于开阔,夜间要是日本鱼雷艇前来偷袭的话,恐怕难以防护。对于这个问题,各将领纷纷献言献策,最后统一为4条意见:一是在南北两个出海口安放水雷,令日本鱼雷艇不敢轻易靠前;二是用铁索将南北口封锁,铁索上设置水雷,形成一道封锁墙;三是将铁锚加以固定,防止被海浪推移方向;四是在铺设好的水雷拦坝北口留一可开启的活口,平时关闭,舰队出入的时候再开启,缩小防守范围。
见各将领都十分齐心,丁汝昌十分宽慰,把水雷拦坝的事情商定后,丁汝昌又嘱咐道:“上次大战后,各兵舰上都补充了不少新的炮手和水手,各管带务必严格督练,力求精益求精,不动则已,动则制敌;各炮台的炮手,也请各位统领多加鞭策,勤加苦练,要吸取防守旅顺时的教训,切不可掉以轻心!”
最后,丁汝昌又特别下令:“大敌当前,无论是海路还是陆路,都要整顿军纪,严禁官兵酗酒赌博,舰队上的水兵,无故均不得离船,如有违反,定惩不饶,切切!”
会议结束后,在丁汝昌殷切的目光中,各管带和统领各自回舰准备,刘公岛上的气氛也开始紧张起来,水兵们来去匆匆,随时准备迎接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
布防会议开完后,丁汝昌把刘公岛上的护军统领张文宣及水雷营的营官找来,布置铺设水雷拦坝的事宜。从实际情况来看,北口相对较窄但水深,而且需要留活口,难度相对较大;南口距离长,不过中间有日岛可以连接,难度相对较小,而且这里只须全部拦死即可。经商议,水雷营决定在南北口同时进行铺设,以争取时间。
随后,张文宣召集上百名护兵,水雷营的三营士兵也在营官的率领下,将各项材料,如铁索、木材、渔网、水雷等准备妥当,立马开始铺设。12月的天气已经寒意凛凛,尽管水兵们的水性非常好,但此时下水需要相当之毅力,所幸有鱼雷艇的帮忙,需要水兵直接下水的时候并不太多。在营官的指挥下,士兵们用大铁索将一丈多长、直径一尺半左右的木材连接,在木栏附近则遍设沉雷、浮雷、电雷等各式水雷,每隔一定的间距,还要放下大铁锚固定于海底,以防风浪或潮水将水雷拦坝冲击移位。
铺设的时候,两口同时进行,两边的士兵们相互较劲,比拼速度,看谁先完成。水雷拦坝的铺设工作虽然难度不算高,但工作量却非常大。如威海北口,由刘公岛西端的黄岛至北山嘴下有4里多长,需要设木栏两层,布水雷7道;威海南口由刘公岛东端的东泓至日岛也有4里多,要设木栏两层,布水雷5道;从日岛至龙庙嘴下又有4里多长,由于这边礁石特别多,水情复杂,所以只设木栏一层,布水雷5道。
算下来,两个出海口的拦坝总共布了水雷248颗,日本的军舰和鱼雷艇如果要硬闯的话,非被炸个稀巴烂不可。
经过士兵们的努力,水雷拦坝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功告成。丁汝昌高兴之余,随后便与刘步蟾、张文宣等人坐着鱼雷艇前去查看。鱼雷艇先在内湾兜了一圈,只见威海南口全被拦坝堵塞,而北口的水栏中间设有一个活动口门,有专门的士兵在那里守卫,用的时候打开,平时都是关闭,以防止不明船只进入。
从南口到北口的时候,丁汝昌看着停泊在刘公岛后面的那些铁甲战舰,这才感觉到久违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