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时,计有“定远”和“镇远”两艘主力铁甲舰(排水量达7400吨)、5艘次轻量级的巡洋舰(即“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5舰,排水量在2000吨到3000吨之间)、舰龄较老的“超勇”和“扬威”两艘千吨级巡洋舰、国产木甲战舰“平远”舰、6艘“镇”字号炮舰、鱼雷艇队及练习舰、辅助舰等,大大小小有30多艘。
但是,1888年北洋舰队初具规模后,由权贵们把持的海军衙门后来竟然未给北洋舰队添购过一舰一炮,所拨经费大多被挪用他处,譬如为慈禧太后退养所修建的颐和园工程。更有甚者,主管拨款的户部在1892年中日局势已经相当紧张的时候,仍然宣布为慈禧太后万寿筹款而停购舰艇两年,而就在这段时期,日本舰队却在高速发展,突然崛起。
作为北洋舰队的高级将领,丁汝昌、刘步蟾等人看到日本舰队发展迅速并已经超过了北洋舰队,何尝不是心急如焚,他们一再致电李鸿章要求添购新舰。作为北洋舰队的当家人,李鸿章也知道北洋舰队的致命弱点在于舰体老化,整体速度不够快,又极度缺乏速射炮,但由于朝廷官员的短视和倾轧,尽管李鸿章在战前曾数次请求添购快船快炮,但每次都是不了了之。
直至甲午年,在战争一触即发之时,清廷才批准为北洋舰队添购新舰。最开始的时候,李鸿章是通过海关总税务司在英国伦敦的代办金登干联系购买。金登干先是通过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公司采办,最初还算顺利,但在中日宣战后,由于英国宣布中立,交战国不能从英国直接发货,这事只好作罢。
随后,李鸿章又发电报给驻德公使许景澄,让他到德国和法国这几个国家看看有无现成的军舰出售。后来因战争爆发,在德国订购的“飞鹰”
号巡洋舰和在英国订购的驱逐舰“飞霆”号一起被扣留在欧洲港口,必须要等到战争结束才能交付。至于意大利、奥匈等国,它们出于严守中立的政治考量,最后也都放弃了卖军舰给中国的计划。
欧洲购舰计划受挫后,李鸿章的一个老朋友,怡和洋行的老板克锡突然找上门来,说智利在英国建有三艘新式巡洋舰,愿意照原价出售。原来,智利因为其国土海岸线漫长,又屡屡与邻国阿根廷发生战争,因而对海军极为重视。在多年的战争中,智利海军一度十分强大。但到了19世纪末,由于周边环境趋于安定,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智利海军的众多军舰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于是他们便打算趁他国急需之际,高价出售本国的部分现役舰艇,既捞回了成本,还可以趁机狠赚一笔。
李鸿章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急令驻英公使龚照瑗联系购买。令人欣喜的是,龚照瑗随后回电说,已同智利达成协议购买“恩卡拉达”号(Encalada)和“卜拉德”号(Prat),合同签订后十天便可成行。
“恩卡拉达”号系1893年9月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下水的大型穹甲巡洋舰,这艘全新的军舰舰长112.78米,排水量4568吨,两台三膨胀蒸汽机的动力系统,航速22.8节。军舰的舰体采用穹甲防护样式,首尾主炮为两门阿姆斯特朗8寸40倍口径速射炮,主甲板两舷装备了10门6寸40倍口径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此外还有47毫米和25毫米的哈乞开斯小速射炮各12门,以及5具18英寸口径鱼雷发射管。更可喜的是,“恩卡拉达”号的船型设计与日本舰队的“吉野”号相仿,但由于其制造在后,因而装备设施更为先进,除了速度稍逊于“吉野”舰,其在吨位和火力方面均占优势。
但是,“恩卡拉达”号虽然先进,智利的要价也十分高昂。更让此事变得复杂的是,日本在听说中国要购买此舰后,也在暗中参与了抢购。据称,当时日本和中国先后出价40万和42万英镑,智利仍旧待价而沽,最后竟然将价格哄抬到50万英镑,比当年北洋舰队订购“定远”和“镇远”两艘主力铁甲舰的费用还要高。
国际军火市场就是这样,你越需要的时候,价格就越高,有时甚至高价也买不到!
“卜拉德”号是1890年12月下水的法国铁甲舰,其规模接近甚至部分超过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该舰的排水量6901吨,舰长99.97米,采用两座三膨胀往复式蒸汽机动力系统,航速18.3节。“卜拉德”号采用了铁甲堡防护样式,船载武器为4门9.4寸35倍口径的主炮(首尾两门,军舰两舷两门),另外还有8门4.7寸45倍口径速射炮、6门57毫米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4门4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和10门哈乞开斯25毫米速射炮,军舰首尾和两舷则各配有1具18英寸鱼雷发射管。
后来,智利又陆续拿出“埃斯梅拉达”号、“额拉粗力士”号、“平度”号、“康德尔”号和“林则”号7艘巡洋舰以供出售。李鸿章听说后狂喜不已,他与龚照瑗商议后,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战略,那就是购买其中的4艘军舰,然后重金聘请英国着名海军将领进行编队指挥,配足弹药航行至吕宋岛休整,随后便一鼓作气直捣长崎,切断日本和东亚大陆的联系。
李鸿章看中的4艘军舰是“恩卡拉达”号、“卜拉德”号、“康德尔”
号和“林则”号。“康德尔”号和“林则”号是姊妹舰,舰体较小,但速度较快,属于以鱼雷为主要兵器的小型巡洋舰(类似于北洋舰队的“广乙”“广丙”舰)。两舰的排水量713吨,舰长70米,主要武器是5具14寸鱼雷发射管,1具在舰首,另4具在中部两舷位置。
北洋舰队的将领们得知这个计划后都十分兴奋,丁汝昌甚至召集高级将领讨论过可能的作战方案。据当时北洋舰队的英籍顾问戴乐尔回忆说:
“电购智利某新巡洋舰,为世界最捷之舰,开来中国海岸”,“数日后闻购舰事已办妥,予为之手舞足蹈,心中充满关于用人及储煤之计划”。在他们的想象中,这支新加入的生力军将直扑日本,炮击其后方、掠捕其运兵船和商船,最终与北洋舰队会师,并让胜利的旗帜飘扬在黄海之上。
可惜的是,清廷虽然批准了李鸿章的购舰计划,但智利却突然反悔前议,无论中方出价多少,都不肯出售其中的任何一艘军舰,弄得李鸿章既一头雾水,又无可奈何。到最后,还是空欢喜一场。
外援没有指望,李鸿章又打起了内援的主意。早在战争爆发前,李鸿章便向朝廷奏调南洋水师的“南瑞”“开济”“寰泰”三艘快速巡洋舰前来北洋助战。但这三舰是南洋水师的主力舰只,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在第二天便以“东南各省为财富重地,倭人刻刻注意,而且前敌饷源均关大局,不敢不兼筹并顾”的理由,婉言拒绝了李鸿章的提议。
后来前方战事吃紧,朝廷将刘坤一调往前线指挥陆路作战,改派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李鸿章心想张之洞新官上任,大概好说话一点,于是又让人致电张之洞,商量借调这三艘军舰来防守威海卫。
张之洞接到电报后,对身边的幕僚呵呵一笑,说:“李中堂可真是会打算盘啊,这南洋水师买船的钱可不是他出的,哪能说调就调?这就算调去了,那还不是把我南洋水师的三舰顶在前面,以保全他的北洋舰队?他想得可真够美的!”
于是,张之洞用刘坤一的老调调给李鸿章回电,称东南防务要紧,自顾不暇,无法将军舰北调云云,李鸿章也是一点办法没有。
由此可见,日本倾全国之力,以国运相搏,其军事力量发挥到了极致,而反观中方,整个战争都是靠李鸿章和他那过气的淮军前去抵御,其他各省督抚大都作壁上观。在他们眼里,这些年来,既然李鸿章的淮军花了朝廷的钱,理当前去作战,至于能不能打赢,那是他的事情(要是他打输了,正好让他滚蛋走人)。所以有人说,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是以“一人敌一国”,现在看来,还真有几分道理。
据说,清军从朝鲜败退回国后,刘坤一受命北上统领各军作战,启程前,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早去早败,晚去晚败,不去不败。”这句话的意思是,各省督抚不肯将本省的军队调往前线,能拖就拖,最好不去(不去,自然不败)。但是,即便是将各省军队调去作战,恐怕最终的结果也难有胜算,毕竟,在军事近代化的程度上,中国当时的水平比日本差得太远了,而且,这还不仅仅是武器的问题,更多是军制、指挥、后勤、训练、参谋等各方面的差距,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以类似于中世纪的军队去跟日本的近代陆军作战,如何吃得消呢?
正因为如此,清廷才会在甲午战争的惨败之后痛下决心,大举编练新军,这也就是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开始,并由此开创了后来的北洋时代……这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