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完全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吸引孩子热爱学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多次调查中发现,有63%以上的孩子认知需要偏低。一般情况下,认知需要强的孩子经常会感到学习的快乐,总想弄懂不明白的问题,喜欢自己所学的科目。在儿童的基本需要中,学习需要是很重要的一种需要,而认知需要又是学习需要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只有真正具有认知需要,他才能够真正热爱学习。
但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孩子学习的目的不是因为热爱,而是为了得到老师的重视、为了父母高兴、为了同学佩服自己、为了将来能挣大钱等等。这样的学习目的都是较为消极的人格特征。
孩子对学习缺乏热爱,应试教育模式成为核心原因。面对一种教育体制,父母和老师似乎常常感觉无能为力,事实上,除了老师以外,父母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吸引孩子热爱学习。
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成才光靠孩子们努力是不够的,学校教育很重要,家庭教育更重要。有的父母生怕孩子经验不够,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起到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其实,父母做了什么,远比父母说了什么重要。孩子容易接受形象的教育,而不是抽象的教育。
我女儿很喜欢读书、写作,我说不清楚她的这个好习惯是怎么养成的,不过看了女儿写的这篇文章之后,我的心中豁然开朗。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家就好比一只小小的船在缓缓行驶,而这船上似乎总有一盏灯在伴随着我。那微弱的,发着橘黄色柔和光芒的灯,那个总在灯下伏案工作的熟悉背影,陪着我走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似懂非懂的少年,一直到今天。当我已经长大,才猛然发现,这早已化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是我启蒙的灯,也是引导我走向未来的灯。
大约是从记事的时候起,我几乎就没见过爸爸比我早睡过。那时我还太小,什么都不懂,只觉得有一盏灯总在眼前,心里很踏实,也很安全。那柔和的灯光,是家的象征,也是父爱的象征。我习惯于在那灯光下听妈妈讲故事,不知不觉进入梦乡。那时家里的居住条件还很紧张,只有一居室,自然我与这盏灯的接触就多了。有时,午夜梦回,仍然能看见爸爸灯下的背影。久而久之,这盏灯似乎成了我的催眠曲,不需要妈妈哄我入睡,只要这盏灯亮起,我就安然入睡。
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真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灯还是那盏灯,爸爸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灯下写出了一本又一本书,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关注的观点,居然成了一个挺有名的作家和学者,这真是灯下奇迹!
爸爸有些生不逢时。该长身体时,碰上了天灾人祸的饥饿年月;该上学时,碰上了沙漠风暴般的文化大革命;该成家时,又赶上物质极度匮乏,连买家具都要凭结婚证供应……爸爸是从家乡青岛来北京发展的,毫无个人关系,全靠组织调动。一个初中毕业生,独自闯京城,自然要超乎寻常的奋斗。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参加过成人自学高考。组织上看他有培养前途,又送他脱产学习,几年后拿到了大学文凭。他还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大胆探索,勤奋创作。
我一直很纳闷,爸爸一点也不聪明,好多说明书都看不懂,一碰到计算数字就叫我。家里有了电脑,他叫我的次数就更多了,常常是些低水平问题。说实话,在很多方面,爸爸是我家最笨的人。可是,他的书越出越多,名气越来越大。他评上了研究员、当上了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还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不过,不变的还是那盏灯,还是那个一夜又一夜伏在灯下的背影。
渐渐地,我长大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与爸爸同样在灯下奋斗。虽然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房间,有了自己的一盏灯,我不能抬眼就看到爸爸的灯了,但我感觉到父女俩的灯遥遥相映。每当我熄灯就寝时,爸爸的灯依然亮着,那温柔的光照着我的梦乡……兴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每当我在灯下学习的时候,总觉得心情十分平静、坦然。有一天晚上,我忙着写一篇作文,我绞尽了脑汁也写不出来,心情烦躁不已,一会儿拉开冰箱门,一会儿走进卫生间。正欲放弃之时,忽然看到了爸爸书房里柔和的灯光,就像一副静心的良药,使我的心风清月明,思路也似乎敏捷起来。我自信地坐下来,凝神思索片刻之后,飞笔疾书,势如破竹,终于写出了这篇作文。
随着我在学校年级的增高,我在灯下学习的时间也就越长,爸爸书房的灯光一直陪着我。爸爸喜欢与我谈心,讲些人生哲理,但他更多的是用无言的行动感染我、激励我。许多事情,他可能什么也没说过,我却已经悟明了道理,并去做了,因为爸爸那盏灯会说话。
我真的很幸福,因为我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盏给人以启迪的灯。这是亲情的灯,是智慧的灯,是生命的灯!
我想,今后不论我浪迹何方,爸爸的这盏灯将永远在我身边亮着,因为它早已成为了我心中的明灯!
从女儿出生至今,她对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我在灯下读书写作的情景了。看来,我的这种状态对女儿的爱好起到了强烈的“熏陶”作用。
其实,细心的父母不难发现,父母的生活态度和人格倾向直接影响着孩子。父母爱读书,孩子也会在不自觉中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父母沉迷于麻将或电视,孩子往往也很难去集中精力学习。
可以说,父母是孩子在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东北的农民夫妇可能没有教授们懂得的知识多,但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用自己勤勉的人格激励着孩子向上,最终培养出真正的人才。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精神激励,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
父母如何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行为熏陶孩子?我的教育建议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要给孩子做榜样,处处要求自己做“好”人。
提升自己的素质,培养好习惯。细节的东西很容易感染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耳濡目染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当孩子学习时,父母不妨做一些读书、看报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