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都希望孩子幸福,但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美的力量,他的幸福从何处来?
一位叫王长民的作者曾经介绍过一次神秘的出游,这个活动或许可以给大家带来许多启示。
一位名叫欧阳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在他所任教的班级里组织过一次神秘的出游,这次出游给孩子们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感受。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放学前,欧阳老师急匆匆地走进教室,向学生们宣布星期六要组织大家春游。
出乎意料的是,许多学生对此项活动并不感兴趣。但学生们的这种反应却是欧阳老师早就估计到的,因为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整天待在教室里或者家里。他们已经看不到自然的美,已经不会感受美了。许多学生从小到大已经把市内的公园都逛遍了,好不容易有一个周末,巴不得在家里看看电视,或者睡个懒觉呢。
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学会审美呢?欧阳老师颇动了一番脑筋,他在黑板上写道:
关于组织一次春游的紧急通知:
为了使同学们绷紧的神经放松一下,让大家的身心得到一次愉悦,特决定明天组织一次春游,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第一,去哪儿,暂时保密;
第二,大家不要带食品、饮料,也不得带零花钱;
第三,每人带一块大手帕;
第四,有相机的带相机,有画夹的带画夹,也可带上笔记本和笔;
第五,星期六早晨5∶20在校门口集中乘车,过时不候。
第二天早晨,同学们早早来到校门口,竟然一个也没有缺。汽车驶在繁华的市区后,路灯熄灭了,欧阳老师下了第一项要求:每位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大手帕,扎在头上,遮住眼睛,不许偷看。
同学们照办了,但他们心里除那份好奇外,又增加了层层疑团。汽车大约行驶了一小时,在一阵颠簸之后停了下来。这时,欧阳老师下了第二项要求:每位同学一个拉着一个的手,一路纵队跟着老师下车慢行。五分钟后,欧阳老师下了第三项要求:解开头上的手帕。
当学生们拿下手帕的时候,他们惊呆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就在眼前。
这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麦苗,春风吹来,绿波荡漾。在麦浪中,错落有致地夹杂着金黄色的油菜花,将麦田分别割成大小不等的一块块,空气弥漫着麦苗和菜花混杂起来的那种独有的清香……不远处,是一个小山村,再远处,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同学们几乎同时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这就是绿色,这就是春天,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
当同学们发出阵阵赞叹后,纷纷交头接耳,又叽叽喳喳交流着各自内心对大自然的美的体验。这时,欧阳老师下了第四项要求:每位同学沿着田埂,向田野深处走去,认真倾听十分钟,别踩坏庄稼。
同学们欣喜地走向田野深处。田埂两边伸出来的湿漉漉的麦苗沾湿了同学们的鞋袜。不一会儿,一个班54名同学分散到田野深处。他们蹲了下来。起初,他们什么也听不到,只听到各自扑通的心跳声。
慢慢地,同学们的心跳趋于正常,他们都听到了“咝咝”的声音,这是麦子拔节声,多么美妙的音乐啊!
十分钟后,欧阳老师发出第五项要求:同学们打开画夹或取出相机和笔记本,描绘或记录一下欣赏这春天的美景后各自内心的体验。
欧阳老师还告诉大家,不远处的小山村就是他的家,他将每位同学安排到一户村民家中,参观鸡棚、猪圈、牛舍、蚕宝房和各自家前屋后的菜园,体验乡风民情,当然还要在老乡家中吃午饭……
当太阳缓缓地滑向地平线的时候,暮归的汽车喇叭响了,同学们坐在山岗上欣赏落日的景色,竟不愿离去。
星期一早晨,全校师生发现学校宣传橱窗内布置了一个专题展览,有绘画、摄影和文字描述,同学们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在这里展现出来。这个展览成为新一周全校最有吸引力的窗口。
欧阳老师班里的同学们更是满怀着内心的愉悦。他们吃饭更香了,走路挺起了胸膛,课堂上更认真听课了,精神饱满了,更热爱这个班集体了。他们发自内心地感谢班主任组织这次别开生面的春游,为他们创设了能够吸引他们浓郁情趣、激发情感共鸣的审美情境。
看了这段动人的描述,您想到了什么?您是否已经认识到审美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审美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呢?主要包括美的情感、大自然的熏陶、对美的鉴赏能力等。
也许父母们会觉得考试又不考审美,为什么非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呢?再说,孩子现在还小,懂什么审美?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了。实际上,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艺术学系、宗教系三系主任叶朗教授在接受《少年儿童研究》的记者孙宏艳采访时,特别谈到了审美能力对培养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作用。他说:
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时代的需求。就实现这个目标来说,审美教育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依据有三点:(1)创新型人才的特点是大胆开拓,具有创造冲动,有丰富的直觉和想象力,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去创造。而一些研究和科学家的成功经验表明,人的创造冲动正是来自于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比如:天文学家开普勒从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中得到了美的启示,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感受到了美的存在。他发现这件事很有意思,值得探究,从而产生了一种冲动或者叫做激情,这种不可遏制的情感就是创新冲动。人要想具备这种创造冲动,需要靠美育来培养和熏陶,而不能靠智育。(2)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有秩序的,同时又具备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特征。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往往是因为追求形式美而走向真理的。如,一个科学家在研究某个公式的时候,有时是为了公式能更简洁、更对称,看起来更具形式美而去求证它,并最终走向成功。科学家狄拉克说过:“一个方程的美看起来比它符合实验更加重要。”彭加勒也说:“发明就是选择,选择不可避免地由科学上的美感所支配。”科学家的话都说明了在科学研究中美感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创建新的理论的重要性。美感从哪里来?当然来自于美育的培养。(3)创新人才不仅是指那些能搞发明创造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勇于创业的人。一个人要有成就,要去大胆地开创新局面,就需要有宽阔、平和的胸襟。也就是说,心理状态要好。如果一个人心烦意乱,心胸狭窄,眼光短浅,那么这个人必定不能去开创什么。怎样开阔心胸和眼界?这仍然是美育的工作范围。
同时,审美能力又可以使孩子生活有情趣,情感丰富。当孩子长大以后,他会把自己的家庭布置得很优雅,会穿衣得体,会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些难道不重要吗?父母们不都希望孩子幸福吗?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美的力量,他的幸福从何处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经合作进行了“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研究。该课题调查了10个省市的3737名10~18岁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调查发现,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科目居然是音乐、美术和劳动,喜欢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学生为数也很少。相反,他们最喜欢的科目是体育、语文、外语和电脑,而认为自己学得最好的科目依次排名为数学、语文和外语。看来,他们的选择也是和应试教育密切相关的。这样的学生如何能够具有审美情趣?
当然学校开设的课程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记得一位曾经从美国回来的学者不无感慨地谈起美国学校的课程。他说:“美国的课程和中国的课程恰好相反,在中国,凡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都不能进入课程,什么家庭财务呀,装修呀,购物呀!但是,在美国的学校里,凡是儿童生活中有的事情,都能在课堂上学得到,包括吃喝拉撒玩,课程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然而,我们国家的一些课程设置也让学生们难以说“爱你”。某报曾经在广州中学生当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仅有不到一半的中学生表示喜欢现在学校开设的音乐课。为了保证此次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他们采取了无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371份。根据统计,在这371名中学生中,有125名学生在回答“最喜欢的课余爱好”时选择了“音乐”,是在“体育”、“电脑”、“文学”、“美术”等并列项目中得票最高的,占了33.69%。但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只有156名中学生明确表示“喜欢现在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占接受调查同学的42.05%,其他的人选择了“不喜欢”或“无所谓”。有194名学生认为,中学上音乐课的目的在于“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而只有86名中学生认为上音乐课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修养”。
这说明,当前学校的审美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审美能力也没有得到父母和教师的关注。
怎样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让美进入孩子的心灵呢?
和孩子一起欣赏一些高雅音乐,带孩子去参观艺术展览,或者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从表面上看,也许这些东西和考试成绩没有太大关系,但它们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父母还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普及性的艺术修养方面的书籍看。如丰子恺先生写的《怎样欣赏音乐》、《十大音乐家》,朱光潜写的《谈美》等。
父母应努力给孩子创造一种文化的、艺术的生长环境。孩子在什么环境里成长是很重要的。一个高雅的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是高雅的,而庸俗的环境里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可能是庸俗的。所以,做父母的要想让孩子懂得美,具备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先从自己做起。有的父母自己都不讲道理,自私、粗俗、吵架,又怎么对孩子进行教育?难道让孩子上那么两小时的钢琴班、美术班,就能给孩子美的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