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面向社区和家庭,强调立足社区、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管理单位、以整体的健康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社区特定人群(儿童、妇女、老年人)的保健实施是社区护理的重点。
本章主要介绍社区儿童保健、社区妇女保健、社区老年保健的内容与实施,以及社区临终关怀。
第一节社区儿童保健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的健康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社区儿童保健是社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社区儿童保健的作用、内容及社区护士在儿童保健中的作用
(一)社区儿童保健的作用
1.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通过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的定期监测,与社区儿童的父母接触及交流,做健康宣教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时发现儿童的生长发育及社会心理问题,及时采取预防及治疗措施。
2.减少儿童患病率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黑板报、橱窗、网络等,普及各年龄段儿童生活护理和保健的重点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普及儿童保健知识及早期教育知识,减少社区内各种儿童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儿童的总体健康水平。
3.控制传染性疾病通过社会综合防治措施,加强计划免疫,以控制或消灭儿童期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等。
(二)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内容
社区儿童保健内容主要有:新生儿家庭访视、儿童生长发育定期检测评估、营养咨询和喂养指导、免疫接种、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治疗、幼托机构的卫生指导、家庭健康教育、优生管理、意外伤害的控制、减少环境危害等。
(三)社区护士在儿童保健中的作用1.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1)对儿童生长发育及健康进行评估定期对儿童生长发育进行评估,对有生长发育障碍的儿童,及时指导及督促父母给予诊治。
(2)对儿童营养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儿童的营养状态,及时辅导家长正确的喂养方法,保持均衡的营养。
(3)促进母乳喂养促进母乳喂养是社区儿童保健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枟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枠和枟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枠中都明确提出,要提高母乳喂养率和为母亲提供母乳喂养指导的任务,要坚持生后4~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社区护士通过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为母亲营造有利的氛围,切实帮助母亲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母乳喂养。
(4)指导早期教育指导婴幼儿早期教育,促进父母亲子关系的建立,并使他们了解亲子关系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
2.儿童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宣传、普及儿童保健知识利用各种机会和宣传媒体普及儿童保健知识,包括儿童的生长发育知识、喂养知识、各种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知识、常见意外的预防知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正确的养育知识等,使人们了解儿童的特点,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促进儿童接受完整的计划免疫宣传计划免疫的重要性,督促父母按时对儿童实施计划免疫。
(3)儿童预防保健的协调及指导社区护士要与幼儿园、小学等机构的人员经常接触,对他们进行有关儿童保健知识的指导,协调做好儿童的保健工作。
3.儿童常见病预防保健对常见病、多发病做好预防及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工作。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做好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家庭预防保健工作的指导及咨询。对传染病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4.统计记录工作
(1)社区儿童健康档案的建立及时做好各种儿童健康状况的记录,对社区内的每位儿童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儿童档案的内容包括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社会心理状况、营养状况、患病情况、计划免疫情况、家庭状况等,并及时了解社区内每一位儿童的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根据情况给予具体的健康指导。
(2)社区儿童健康状况的统计社区护士应掌握所在社区内的儿童健康状况,利用各种儿童生长发育指标、健康指标及流行病学的调查统计方法,了解及反映儿童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二、社区儿童保健实施
(一)新生儿家庭访视
1.新生儿家庭访视的目的目的是定期对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处理,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死亡率或减轻发病程度,同时进行科学育儿的指导。
2.访视次数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一般需访视3~4次,即初访、周访、半月访、满月访。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增加访视次数。
3.访视内容每次访视的重点内容为:
(1)初访重点(生后3天内)
1)观察新生儿居室内的环境,如温度、湿度、通风状况以及安全、卫生状况等。观察新生儿一般情况,如面色、呼吸、吸吮能力等。
2)询问新生儿在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的情况,包括孕母情况、分娩方式、有无窒息、出生时体重、身长、喂养情况、睡眠情况、大小便情况,是否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等。
3)测量体重、身长、体温。注意检查有无黄疸,脐部有无感染、出血等。检查有无听觉障碍和其他先天畸形。
4)宣教母乳喂养、婴儿抚触的益处和方法,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5)发现异常问题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处理,做好记录,预约下次访问时间。
(2)周访重点(生后5~7天)
1)观察新生儿一般情况。
2)询问新生儿吮奶、哭声、大小便情况及喂养和护理中是否遇到新问题,并给予指导。
3)检查脐带是否脱落,若已脱落,检查脐窝是否正常;检查臀部有无红臀,皮肤皱褶处有无糜烂等。
(3)半月访重点(生后10~14天)
1)检查生理性黄疸是否消退。
2)测量身长、体重,判断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恢复情况,如未恢复应分析原因给予指导。
检查新生儿听力。
3)指导给新生儿补充维生素D的方法,预防佝偻病。
(4)满月访重点(生后27~28天)询问喂养和护理情况。测量体重和做全面体格检查,如发现异常,应找出原因并给予指导。
每次访视后,应认真填写新生儿访视卡,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必要指导。满月访结束时作出新生儿访视小结,并指导家长继续给婴幼儿定期健康检查。
(二)社区儿童生长监测与评估
1.生长发育监测生长发育的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儿童保健措施,可以在家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托幼机构开展此项工作。
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决定定期检查的频度为“421”,即生后第一年检查4次,每隔2~3个月1次;第二年、第三年每年检查2次,每隔6个月1次;3岁以后每年检查一次。但视力、听力及牙齿还应坚持每半年检查一次,如发现异常应增加检查次数。
定期检查的内容包括:
(1)体格测量与评价。
(2)询问个人史和既往史,包括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疾病情况、家庭情况、家庭环境与教育等。
(3)全身各系统检查。
(4)常见病的定期实验室检查,如缺铁性贫血、寄生虫病等。对临床可疑佝偻病、发育迟缓等疾病应做进一步检查。了解小儿体格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状况,通过问诊了解家庭在喂养、教养和护理等方面有无知识缺乏,及时予以指导。了解有无营养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发现情况给予积极治疗。
2.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评估
(1)评估方法
1)体重:体重的测量是评价体格发育情况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体重的变化最能显示小儿营养状况。其工作步骤是:由社区护士、托幼机构的医务人员或儿童家长定期、连续地为儿童测量体重,然后把历次体重值标记在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上,观察体重曲线的增长趋势,动态观察婴幼儿生长发育趋势,以利于尽早发现生长发育异常儿童,找出原因,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目前我国卫生部规定测量体重的时间分别为:生后一年内测量5次,即生后第1、3、5、8、12个月;第二年3次,即生后第15、20、24个月;第三年2次,即生后第30、36个月。
2)身高或身长:用身长计或固定在墙壁上的立尺或软尺。3岁以下儿童量卧位时的身长。3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量立位时的身高。
3)坐高:测量方法因年龄的不同而不同,3岁以下卧位时测量顶臀长即为坐高。
4)头围:用软尺0点固定在头部一侧眉弓上缘,紧贴头皮绕枕骨结节最高点及另一侧眉弓上缘回至0点,读数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
5)胸围:3岁以下一般取卧位,3岁以上为立位,测量者一手将软尺0点固定于一侧乳头下缘,另一只手将软尺紧贴皮肤,经两侧肩胛骨下缘回至0点,取平静呼吸时的中间读数,读数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
6)腹围:婴儿取卧位,将软尺0点固定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经同一水平绕腹部一周至0点;儿童的测量为平脐绕腹一周,读数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
3.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估智能发育筛查对于正常小儿是初级预防措施,可以提供小儿能力发育过程的倾向性信息,供儿童保健人员和家长参考。丹佛智能筛查方法(Denverdevelopmental screeningtest,DDST)是国际上广为采用的筛查量表,但不能作为诊断方法或测定智商,也不能诊断和评价发育障碍的程度及范围,更不能预测儿童将来的生长及发育。此测查适合6岁以内的儿童。年龄的划分是以月计算的,满24个月后以每6个月为一个间隔,直到6岁为止。对于早产儿可作适当的宽度调整,即现有的月数减去其提早出生的时间月数,再依此年龄来测查。
(三)社区儿童营养咨询和指导
营养是保证人体生存、维持生命及健康的必需物质基础,营养对于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非常重要,合理的营养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而营养不良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危害儿童的健康。因此,儿童营养评估及指导是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儿童的营养需要
(1)能量的需要小儿的能量消耗有以下五个方面:基础代谢、生长发育、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活动、排泄。五部分的总和为小儿代谢所需的总能量,年龄越小总能量的需求越大,1岁以内每日每公斤体重约需460kJ,以后可按每3岁减去42kJ 计算小儿代谢所需的总能量。小儿能量来源主要依靠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儿童能量的供应比例一般为:蛋白质供应占总能量的12%~15%,脂肪供应占总能量的30%~35%,碳水化合物供应占总能量的50%~60%。
(2)营养素的需要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包括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主要供给人体所需的能量和组成机体的成分。
而水、维生素及矿物质是维持及调节人体主要生理生化功能的物质。
2.儿童喂养
(1)婴儿喂养婴儿喂养的三种方式: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
1)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适宜的食物,应大力提倡。母乳分为初乳、过渡乳、成熟乳及晚乳。初乳是产后5~7天的乳汁,过渡乳是产后7天至一个月的乳汁,成熟乳是第二至第九个月的乳汁,晚乳是10个月以后的乳汁。母乳喂养过程中如果出现奶少、乳母奶胀、乳头破裂、乳腺炎等,要积极予以指导和做相应的处理,鼓励母亲坚持母乳喂养。
2)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而添加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的喂养方法称混合喂养。一般要求在喂母乳之后再给其他代乳品。
3)人工喂养:以牛乳、羊乳或其他代乳品替代母乳喂养婴儿的方法称为人工喂养。人工喂养相对于母乳喂养具有一定的缺点,如乳液易被污染、成分比例不恰当、易引起消化不良或消化紊乱等。因此,一般只有在母亲因多种原因确实不能采用母乳喂养时才选择人工喂养。人工喂养如能选择较好的乳制品,比例调配恰当,注意消毒及卫生,仍然能满足婴儿的需要。
4)添加辅助食品:随着婴儿的成长,单纯的乳类已不能满足其营养的需要,因此不管哪种方式喂养婴儿都需要及时添加辅食。添加原则为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稀到稠、由单种到多种,使婴儿有一个适应过程。应在婴儿身体健康、消化功能良好时开始添加。添加辅食的时间及顺序应视婴儿生长发育所需及消化功能的情况而定。
(2)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饮食1~3岁的幼儿乳牙已逐渐长齐,但咀嚼功能仍然较差,故食物宜细、软、碎。食物中的乳类应为每日500ml 左右,饮食的次数应为4~6次。由于幼儿期生长发育很快,应供给充足的能量及大量的优质蛋白质,每日需要的总能量为377~418kJ/kg。
学龄前期的儿童营养需要基本接近成人,但应避免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较大的食品。
一般每日的总热量需求为5096kJ 左右。膳食的安排要多样化、荤素搭配、粗细交替,以供给学龄前儿童所需的各种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