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无产阶级国家政体建立与无产阶级政党
历史地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发展始终是同无产阶级整个历史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各国革命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选择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推动就历史地联系起来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亲自指导和帮助下,欧洲19世纪40年代之后的革命运动与无产阶级科学的革命理论结合的最伟大的成就集中体现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还体现为19世纪后半期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国家范围内无产阶级群众性政党的蓬勃发展。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欧洲民主革命历史经验时指出,无产阶级未能掌握领导权、无产阶级缺乏自己政党的领导是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一个拥有科学的政党纲领、理论、组织的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政治上缺少一个鲜明的旗帜、一种要求达到的政治目标和对本国革命实际深刻的政治洞察,难以在不同的革命阶段为无产阶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思想上,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不高,难以排除机会主义、改良主义等思想的影响。这些同时也使得革命阶级的群众在组织上陷于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结成一个坚强的战斗整体,并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所以,欧洲各民族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先后建立,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走上了自觉斗争,从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欧洲各国的民主革命以及之后的俄国革命,从正反两面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已经成为无产阶级运动的领导核心,成为推动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国家政体选择和建构的根本力量。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无产阶级历史运动这个时势必然要唤起自己的组织、自己的政党,并成为运动的领导者和推动力量。
逻辑地看,随着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自己的群众组织或自称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它们内部构成复杂,组织形式各不相同,政治目标和思想取向多种多样,那么谁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谁才能够真正肩负起“使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最近的历史重任呢?在为无产阶级第一个政党所撰写的基本原则纲领即《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使无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专政逻辑地联系起来了,并现实地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者和推动力量。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者,无产阶级政党首先,不仅要明确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历史任务,而且更要勇于肩负起革命的历史重任。在许多国家,由于资产阶级政党已经无力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所以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同时承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副历史重担。唯有如此,无产阶级政党才能成为革命行动中的领导力量,带领革命阶级和广大人民取得国家政权。同时,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是它发挥领导作用的政治前提与组织动员的基础。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制定出明确的党纲和切实可行的行动策略,才能使无产阶级及其同盟阶级和广大人民明确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和历史任务,才能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消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才能组织和动员阶级力量,团结广大人民投入到无产阶级运动当中去,争取革命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党的纲领对党发挥领导作用的意义。他们说:“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是一面公开树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列宁进一步全面论证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制定纲领的问题,他阐明,只有制定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党才能成为政治上独立的、强大有力的革命领导者,引导革命取得胜利。所以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及其先进性赋予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专政运动中的领导地位。
另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推动者,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革命胜利后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以领导力量的地位和角色而掌握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权,成为执政力量。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然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没有成为一定国家的执政党,但马克思、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是从执政党的高度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提出要求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通过暴力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后,无产阶级政党不仅是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领导力量,而且是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执政力量。在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执政党的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要带领他的阶级和人民去取得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面对“无产阶级运动的规律显然是,到处都有一部分工人领袖必然要蜕化”的不良现象,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去“追求升官发财”,“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为此,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无产阶级政党真正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建设的推动者。这种推动主要体现在如下各方面: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本质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管理国家政权,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政治形式只能选择民主共和制;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在无产阶级国家政体建设和发展中起核心作用。
列宁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执政实践出发,高度概括了执政党建设与俄国无产阶级国家政体建设的关系。
首先,党内民主与无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关系。1905年12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会议上,通过了根据列宁的思想形成的《党的改组》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基本组织原则。按照这个组织原则,自下而上地选举建立整个党的组织,党内一切事务由一律平等的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来处理;党的所有领导人员和机构是选举出来的,必须向党员作工作报告,是可以撤换的;党内行动一致,讨论自由和批评自由;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部分服从整体的原则。扩大党内民主,目的是为了提高党的质量,纯洁党的组织,提高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推动无产阶级民主的发展;实行集中制原则,就是要保证党对各级组织、各群众组织和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坚强领导,没有这些条件,无产阶级政党就不能完成本阶级的任务,不能实现对无产阶级国家的领导。
其次,党的职能与无产阶级国家(行政)职能的关系。按照列宁的设想,党的执政职能的发挥主要体现为以党的领导去运行国家机器。因此,在党的领导职能表现在政治制度上,列宁坚决反对党政不分的一切的绝对领导,而是实行方针政策的“总领导”。他指出:“党的任务……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领导,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
因此,正确定位党的职能是推进无产阶级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
再次,党的权力与无产阶级国家的民主制度关系。执政党的权力问题突出地体现在执政党的执政手段上。列宁认为,执政党必须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贯彻自己的决定。党的各级组织和所有党员,都不允许有凌驾于宪法之上的特殊地位和特殊权力,都不允许以言代法,更不允许破坏宪法,“党应当通过苏维埃机关在苏维埃宪法的范围内来贯彻自己的决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执政权力的规范化是无产阶级国家权力制度化的前提,没有执政党的执政权力的规范化,就不可能有健全而稳定的民主制度的屹立。
最后,党的利益与无产阶级国家政体选择和建设的价值目标的关系。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就是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始终代表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的要求和力量的源泉。
因此,无产阶级国家的执政党必须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看问题、办事情,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我们需要的是新型的政党,另一种性质的政党。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列宁认为,要“劳动群众拥护我们”
,成为我们的力量,其政治前提就是鼓励和支持人民掌握和管理国家政权,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真正地实现当家作主。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体选择和建设的根本的价值目标。
综上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执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选择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在逻辑。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建构:
政党推动型建构模式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的政体建构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自觉承担的资产阶级未能完成的民主革命。按照毛泽东的看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实现无产阶级政治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建立的革命政权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专政的政权。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政体来组织自己的政权,主要是由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决定的。
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的政体选择主要是由无产阶级决定的,是由居于领导地位的无产阶级政党根据革命发展的具体情况和现实需要来作出政体决策的。这就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的政体选择呈现出鲜明的政党推动特色。
第一,党的先进性与领导地位是确保和推进新民主主义的政体选择得以落实民主共和的政体目标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体价值的政治前提。
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领导阶级,其阶级意志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其政党的阶级先进性表现出来的,也是通过其政党的领导得到贯彻和落实的。因此,无产阶级政党一方面必须保持其阶级先进性,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阶级政治思想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去贯彻和落实这种阶级意志。两者对中国无产阶级深刻洞悉中国民主革命的阶段特点、历史任务,团结和组织各种积极力量进行战斗并取得革命最终胜利是至关重要的。在民主革命时期,起到团结和组织各阶级积极力量作用的根本方式,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民主革命政权,保证革命阶级和革命群众享有基本的民主权利,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
1924年国共统一战线建立后,推翻封建军阀政府就成为革命政权(广东国民党政权)的直接任务。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政权的主张,坚持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党在1925年10月的一个决议案中指出:“革命民众政权之建立和中国之统一,是全国各阶级共同的口号,当然也是工人阶级的口号。”
192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国民会议”的政体主张:“由负有国民革命使命的国民党,出来号召全国的商会、工会、农会、学生会及其他职业团体推举多数代表,在适当地点开一国民会议,来建设新政府统一中国。”
显然,这一“国民会议”的政体主张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但由于中共寄希望于广东国民党政权来推动革命民众政权在全国的建立,未能重视中国共产党在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关键问题,因而广大工农阶级的民主权利最终也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革命路线,开展广泛的土地革命运动,建立“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由革命委员会召集工农会代表及革命的小商人代表选举会议,成立正式民权政府。“苏维埃是直接之民众政权,苏维埃的组织必须经过群众大会或代表会议选举,绝对禁止由党部指派式之组织。代表中须尽可能地引进非党同志参加。凡年满十六岁的男女而非剥削劳动者非宗教徒和反革命者皆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与“国民会议”的政体主张相比,“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的政体形式不仅鲜明地突出了党独立领导革命、执掌政权的特点,而且更有效地落实了无产阶级群众当家作主,凸显出了苏维埃政权的无产阶级领导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