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狮
妈祖,一个善与美的化身,一个跨国界的女神。在祖国漫长海岸线旁的众多城镇,在中国海员到过的各国港口,她的故事流传了千余年。而今这古老又神奇的故事被搬上了文艺舞台,这就是天津歌舞剧院天慈歌舞团集体创作和演出的大型舞乐《妈祖》。高雅的艺术形式让妈祖故乡的人民耳目一新,如痴如醉,也给“’94妈祖文化旅游节”增添了欢乐的氛围。
天津歌舞剧院的前身是抗日烽火年代的铁血剧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华北群众剧社、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半个多世纪战火和风雨的洗礼,造就了一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队伍,从这里也走出了一大批享有盛誉的作曲家、歌唱家、舞蹈家、剧作家和舞台美术家。
1992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天津歌舞剧院确定了一院三团的管理体制,于是形成了歌舞团、芭蕾团和管弦乐团的“三足鼎立”。为了打开局面,每个团都在抓新剧目创作和开拓演出市场。新任的歌舞团团长高久林找到编导孙大雨,要他尽快推出一台喜闻乐见的“外向型”剧目。
孙大雨原是京剧武生,1964年转为舞蹈,先后在八个舞剧里担任主角演员,他主演的《孔雀恋歌》曾获得天津市鲁迅文艺奖。1985年剧院有个超过35岁就不再上舞台演出的不成文规定,他已到不惑之年,只好告别舞台。他感到彷徨失落,变得一蹶不振。还是他美丽贤惠的妻子一语点拨,使他精神重振。他平素爱好文学,喜欢舞文弄墨,最后还是选择当一名编导。他成功写出了电视剧《秋之惑》、舞剧《十五贯》。1992年10月,他历时五载,三十余次易稿的舞剧《徐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在北京引起了轰动。次年春,中央乐团著名指挥郑小英到天津客座指挥提及了他,一时他在天津成了新闻人物。
天津有句老话:“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可见天津这座滨海重镇,从它的起源到发展,都与妈祖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缘和联系。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廿三,前来天后宫朝圣的信众络绎不绝。大雨在青烟缭绕中,看到信众们闭目凝思,顶礼膜拜,在期待,在寄托。他想,为什么一位普通的渔家女会凝聚亿万信众的敬奉而千年不衰,难道仅仅是她的生前行善助人,驱邪治病,死后护航拯溺,普渡众生?透过这神秘的妈祖文化现象,他感到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产生了一个去打开神秘大门的念头——把妈祖的故事搬上舞台。这灵感看似偶然,其实是生活的积淀。一个有良心的艺术家只要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人民休戚相关,同艰苦共欢乐,就会找到那种不可言传的艺术灵感。此后他频频出没于天后宫,用了半年时间搜集、整理与妈祖有关的资料,作为创作的素材。
歌舞团的高团长与大雨是老邻居,他了解大雨的为人,赏识大雨的才干。当大雨和盘托出创作《妈祖》的计划时,他非常惊喜,向院部领导作了汇报,立即得到院部的首肯。院长孙振东也提过妈祖这个题材,这真是不谋而合。这个剧目完全可适应外事任务的演出需要,因为妈祖是海峡两岸的和平女神,也是跨国的和平使者。几经论证院部确定了方案,组成由副院长李崇望为组长的五人创作组,并让大雨来执笔。创作组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天津天后宫的民俗专家李春有、北京中国佛教研究所所长吴立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教授韩秉方、北京佛乐团团长田青,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993年1月8日,创作组一行五人又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取道广州,再转乘汽车到莆田,途中逗留汕头、厦门时还采访了几位著名的妈祖研究专家学者。当他们抵达莆田市时已是农历十二月廿八的傍晚了。次日,莆田市政协主席林文豪接待了他们,并告诉他们,创作的内容一定要使妈祖信众认可,省内外有好几个文艺团体也想做台《妈祖》,但都没成功,其原因就是没有把根扎下来,仅仅走马观花而已,必须好好总结,要在浩瀚的资料中去精心筛选,也不能用现代意识生搬硬套西方的模式。
大年三十这天,创作组的同志跨海来到湄洲岛。他们顾不得浏览岛上的迷人风光,就分头下去采风,寻找艺术感觉。孙大雨来到一户老渔民家,只见门上写着“儒家流芳”四字,从侧门进去。看见一位六十余岁的老者正在教他十来岁的孙子写毛笔字:“三尺龙泉万卷书,大丈夫兮彼丈夫”。字是颜体,写得工整。大雨暗暗称奇,联想起刚到莆田时,妈祖研究会副秘书长朱合浦关于莆田“文献名邦”和“海滨邹鲁”的一段伸张,顿悟出莆田的人文景观确非一般,妈祖诞生此地也决非偶然。于是他和创作组的几位同志怀着虔敬的心情在女神的雕像面前久久伫立,努力从那慈祥善良的双眸中,探寻出妈祖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他们的耳畔,仿佛听到女神的告诫:多行善事,凡人就能变得伟大。
妈祖不是神,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尽管她没有浪漫色彩的爱情,也绝不能用一般化的情节来向观众诉说妈祖的故事。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创作高雅的艺术。
暮色降临岛上。岛上的饭店酒店都早早打了烊。创作组的同志还不知道莆田“做大岁”的习俗,只觉得岛上的节日气氛顿然冷清。他们从津门带来的两箱方便面仅剩18袋了。他们和祖庙的工作人员在岛上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夜。春节几天,他们在岛上采访了湄洲女、惠安女,也采访了来自台湾的妈祖信众,在福州还遇到一个叫斯宏东师的高僧,进行了通宵的攀谈。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盛情的接待,更激发了心中强烈的创作激情。他们一路奔波,一路讨论,确定了以舞乐形式来展示妈祖事迹和后人祭典场面的艺术表现构想。
半个月后,创作组回到了天津,院部立即进行全团的总动员和排练前的准备。3月底《妈祖》脱稿,又经过2个月的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群众的意见,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爬格子是艰辛的,要有甘于寂寞的创作精神。高团长看到大雨常常开夜车到凌晨三点,就不时敲着大雨的门,要他注意身体。
排演《妈祖》需要大笔的经费,而全院千余人每年要开支240万元,上面拨款仅110万元,大部分经费须靠剧院自筹。为了排演《妈祖》,院部卖掉了一部三峰面包车和一部波罗乃斯小轿车。领导们说,天津交通发达,有事可以去打的。编导人员也不要一分报酬,而排练的演员每人每天顶多只有1-2元的补贴。扮演妈祖的特邀演员山羽中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曾一举摘取“1992年全国舞剧观摩演出最佳演员”的桂冠,她为自己能来津排演《妈祖》而喜出望外,也从没提及自己的报酬。
当《妈祖》因经费不足陷入困境的时候,天磁公司的总经理林永宁慷慨捐资20万元。这是妈祖文化所产生的强烈感染力。文艺需要企业赞助,企业需要文艺宣传,为感谢天磁公司的无私支持,天津歌舞团特更名为天慈歌舞团。
1994年1月27日,经过一年多创作和排演的两幕十四场大型舞乐《妈祖》终于在天津大礼堂首演,轰动津门,成为天津市第三届戏剧节重点推出节目,并获得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等8项12人次大奖。她融音乐、舞蹈、舞美于一体,以淡化情节来突出歌舞,又让观众通俗易懂,亲切感人。5月上旬,应“’94妈祖文化旅游节”组委会的邀请,由108人组成的《妈祖》舞乐组浩浩荡荡来到莆田,连演4场,场场爆满,说明了以舞乐形式来表现妈祖文化的艺术构思完全能被观众所接受,她的创作成功也为现代舞剧弘扬妈祖文化开了先河。舞乐《妈祖》在莆田献演后,继续南下泉州、厦门、汕头等市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