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吉拉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有一天,一位中年妇女从对面的福特汽车销售商行走进了吉拉德的汽车展销室。她说自己很想买一辆白色的福特车,就像她表姐开的那辆,但是福特车行的经销商让她过一个小时之后再去,所以先过这儿来瞧一瞧。
“夫人,欢迎您来看我的车。”吉拉德微笑着说。妇女兴奋地告诉他:“今天是我55岁的生日,想买一辆白色的福特车送给自己作为生日的礼物。”“夫人,祝您生日快乐!”吉拉德热情地祝贺道。随后,他轻声地向身边的助手交代了几句。
吉拉德领着夫人从一辆辆新车面前慢慢走过,边看边介绍。在来到一辆雪佛莱车前时,他说:“夫人,您对白色情有独钟,瞧这辆双门式轿车,也是白色的。”就在这时,助手走了进来,把一束玫瑰花交给了吉拉德。他把这束漂亮的鲜花送给夫人,再次对她的生日表示祝贺。
那位夫人感动得热泪盈眶,非常激动地说:“先生,太感谢您了,已经很久没有人给我送过礼物。刚才那位福特车的推销商看到我开着一辆旧车,一定以为我买不起新车,所以在我提出要看一看车时,他就推辞说需要出去收一笔钱,我只好上您这儿来等他。现在想一想,也不一定非要买福特车不可。”就这样,这位妇女就在吉拉德这儿买了一辆白色的雪佛莱轿车。
通过这个事例,你也一样会感叹这种不动声色就攫取客户的心的能力吧!也该对“赢得顾客心,赚到大笔钱”这句话有所理解了吧!钱包在别人兜里,要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就必须先打动别人。因为没有人会毫无理由地把钱交给你。只有让别人打心眼里认同你的产品、你的理念和你的服务,你的生意才有可能成功。
东京一家贸易公司有一位小姐专门负责为客商购买车票。她常给德国一家大公司的商务经理购买来往于东京、大阪之间的火车票。不久,这位经理发现一件趣事:每次去大阪时,座位总在右窗口,返回东京时又总在左窗边。经理询问小姐其中的缘故。小姐笑答道:“车去大阪时,富士山在您右边,返回东京时,富士山已到了您的左边。我想外国人都喜欢富士山的壮丽景色,所以我替您买了不同的车票。”就是这种不起眼的细心事,使这位德国经理十分感动,促使他把对这家日本公司的贸易额由400万马克提高到1200万马克。他认为,在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这家公司的职员都能够想得这么周到,那么,跟他们做生意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一个小小关心,带来了一个大客户,把对客户的关心习惯化,财源就会滚滚而来。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和客户直接打交道往往不是创业者,而是他手下的营业员。没有人乐于从一个冷冰冰的营业员那里购物,大多数人总是愿意和那些热情、有亲和力的销售人员打交道。而要想说服客户买商品,就必须使客户从心里认同你。懂得了赢得人心就是掌握了赚钱的技术。赢得了多少客户的心,你就占领了多大的市场,就会赚取多少利益。当然,要抓住别人的心理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我们在实践中仔细摸索,善于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只要这样做,肯定能寻找到你的金矿。
让客户帮你宣传
消费者最迷信的人是他所认识的人,口碑的杀伤力最大,成本也最低。
——《赢在中国》评委史玉柱
在生活中,有心的创业者可能已经发现,在社会上奔忙的芸芸众生,大多数人的口袋里或是手机里,都有一本电话簿,在电话簿里,记录着对他的生活有或多或少影响的人的联系方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就生活在那本电话簿里。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都是社会的人,他不可能一个人生存。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还有亲戚、朋友,工作之后还有同事、同行等等。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张网,在这张网里,人们信任的人往往是自己认识的人。你要创业,要搞营销,就要充分地利用这一张网。如果你利用得好,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一举两得,而是一举数得。
乔·吉拉德有一个著名的250定律,他通过多年的细心观察,发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圈子里都有一些比较亲近、关系比较密切的熟人和朋友,而这些熟人和朋友的数字总和大约是250人。
无论乔·吉接德的这一观察结果是否精确,但有一点是绝对可以肯定的,即每一个人总是有一个生活圈子,而这个生活圈子不是由别的什么东西构成,而是由人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络和联系是以一种几何数来向外扩散的。无论他是一个善于交际的公关高手,还是一个深居简出的内向的人,其身边都有一群人。对于一个想要搞营销的创业者来说,这一群人就是你客户网络的基础,这些“网络”能给你带来许多财富。
美国著名的戴尔计算机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16岁那一年,负责为《休斯顿邮报》争取订户。在争取订户的过程中,小戴尔发现要通过随机拜访的方式来争取订户,往往十分费力,而且效果很不好,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家真的想订报。戴尔后来经过分析,找到了订户的主要特征,这样通过很简单的方法,他就能争取到很多订户。他当年的收入高达18000美元。戴尔的这段经营对他后来利用改变销售的模式和销售观念创建戴尔公司,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其实,戴尔采用的争取订户的方法,就是利用了人和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网。
曾经有一位上市公司的高级行政人员的秘书小姐,她的工作使她有机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士,而这些人士大都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秘书小姐就将这些人士按照一定的规律整理成册,形成了一张详细的网络表,上面有这些人的行业属性、性别、职务等等,这样时间长了,她积累了几大本。后来,她发现了社会上流行一种新的销售形式——直销,于是,在自己的工作之余,她按照自己的“联络图”,利用自己的网络进行直销物品的推销,居然大获成功。
这可以给我们许多的启示。我们创业、办公司,就要做营销,就要面对客户。用怎样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答案只有一个,建立一张客户的关系网络,让客户给你介绍客户。
那么,如何建立起属于你的一张客户网络呢?你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一、将你的客户组织化
你可以利用一天的时间,将你的客户集合组织起来,举办一些诸如参观名胜古迹、乘车去某地观光旅游、看戏、看电影、观看体育比赛等等,借着这个机会,你可以让你公司里的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和他们在一起联络感情。而客户和客户之间,虽然原来可能彼此没有见过面,但既然都是你公司的客户,总会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可以在一起探讨,这样,方方面面沟通起来都比较容易,而不至于冷场或者感到尴尬。如果客户原来就彼此熟悉,这次机会又给了他们加深感情的机会,他们也会感到高兴。这样,通过这些活动,你就树立起了你公司的良好的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
当然,在搞这些活动时,你要密切地观察,从你的这些客户里找出最具影响力的客户来。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找出了最具影响力的客户,再通过其他方式给他们做些工作,你的工作效果就会更好些。
二、和你的客户交朋友
真心实意地和你的客户交朋友。如果你和客户成了知心朋友,那么他就会将他的心里话说给你听。人都有喜、怒、哀、乐,有他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有他值得悲哀的事情,你和客户朋友一起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悲哀。这样,你就可以介入到他的生活圈子里,和他的朋友成为朋友,你就会有新的客户上门。
当然,你也可以把你的生活和工作跟他谈谈,既然你们是朋友,你工作上的不顺心的事情,他就会勇敢地站出来,为你分忧解难,他也会帮助你的生意上的事,把他的朋友主动介绍给你,或者帮助你把某笔生意直接搞定,使新客户也成为你的朋友。
三、客户网络中需要有新鲜血液
创业做生意一直是处在一种变化之中的,客户网也是经常变化的,所以,你要注意,经常性地给你的客户里加入一些新鲜血液,使你的这张客户网络保持一定的活力和张力。这时,就需要我们作出正确的合理的取舍。从你的关系网络里剔除一些旧的缺少活力的客户,而加入一些充满活力的客户。
在进行取舍的同时,我们必须不断地补充进更加新鲜的血液,在已有的客户中挖掘客户,在挖掘出的客户中再挖掘客户,这是所有营销高手都具备的,同时也是其感受最深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要善于抓住有挖掘潜力的客户,要善于抓住客户中的领袖和有权威者。
当你一旦建立起一个四通八达的客户网,并能使这张网络进行到一种良性的运作之中时,你就会看到你的生意蒸蒸日上,你就会觉得“财神爷”也是你的朋友!
要能听得进去客户的抱怨
对顾客批评的声音内心抵触,这对你完善自己很不利。
——《赢在中国》评委史玉柱
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做一个项目,关键在于这个项目是否能达到客户的要求。
你的产品一旦流入社会,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传出来,赞美是一种,而抱怨更是最常见的一种声音。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认为,客户的抱怨是很严重的警告,但诚心诚意地去处理客户抱怨的事,往往又是创造另一个机会的开始,所以不可小看客户的抱怨。
由于长时期担任社长及会长的职务,松下常常会接到客户寄来的信件。这些信件有的是褒奖,但大多数是指责和抱怨:松下对于赞美的信固然感激,但对于抱怨的意见,也同样接纳。
举个例子来说,某位大学教授曾给松下一封信,抱怨他们学校向松下公司购买的产品发生故障。松下立刻请一位负责此事的高级职员去处理这件事。起先,对方因为东西故障显得不太高兴。但这位负责人以诚心诚意的态度解释,并作出适当的处理,结果不但令客户感到很满意,同时还好意地告诉这位负责人如何到其他学校去销售。就这样,松下以诚意的态度处理了客户的抱怨,而且还获得了一个扩大生意的机会。
所以,松下经常感谢曾对他们抱怨的客户。借着客户的抱怨,使他们得以与客户间建立起另一种新的关系。对把抱怨说出来的人来说,也许说句“再也不买那家的东西了”,就不再追究了。但是松下公司对于向他们表示不满的人,即使想说“再也不买了”的客户,仍然十分热情,所以客户一看到他们的人来了,他便会说“专程到这里来的啊”,这句话足以表示客户已领受到公司的诚意。所以,有时候由于妥善处理某个抱怨,很可能就会获得另一种新关系。
对创业者来说,在接到抱怨或斥责的信后,选择马马虎虎地去处理,那就很可能从此失去一个客户。因此,当你的产品或项目受到指责时,首先应该想到“这正是一个获得客户的机会”,然后慎重地处理,找出客户不满的原因,诚心诚意地去为客户服务。把抱怨当作是另一个机会的开始。这比不在意抱怨是要来得重要。
一件产品的开发,绝不是生产技术人员依靠产品的性能便可创造出来的,而是花钱购买产品的客户掌握了产品的命运。
那么,以客户为导向,了解客户,依照客户的偏好、习性来设计产品、推销产品,岂不是就能达到畅销的目的,获得预期利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