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新生适应不良综合征和毕业生就业迷茫综合征都是典型的日常焦虑征。新生入学阶段,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容易产生种种不适应现象。军训中的艰苦训练使学生思恋家乡,班级中的新环境使学生感到陌生,特别是适应了中学应试教育的学生面对高校宿舍内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更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特别是大学的第一学期,很多大学生因为适应的困惑期里角色的变化、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心理上的孤独、失去他律而又尚未建立自律、喜悦情绪的淡化、无意义感的产生、失落感的出现和加深以及加剧的矛盾冲突,都会导致新的忧郁和焦虑。如果缺少必要引导,许多学生不能解决好转变的问题,容易陷入心理困境,从而导致整个大学生活的失败。
(二)应试焦虑征
考试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面对的考验,大学生在考试前后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应试焦虑征,轻度的应试焦虑征会使人产生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出汗、手足发冷、内心苦恼、无助感、担忧、胆怯、自感否定等症状;重度的应试焦虑征则会伴随坐立不安、头痛、头昏、无法集中注意力、思维阻滞等症状,甚至产生逃避考试的行为,从而严重影响考试成绩。考试成绩不好,又会影响正常的心态,长期以往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如厌学心理甚至厌世心理,带来生命的不安全。防止和克服应试焦虑,对大学生们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试焦虑征通常有以下这些具体表现:
在考试前几天就开始坐立不安,并且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在考试前经常感到烦躁,无理由的发脾气;经常做有关考试的梦,并且梦见考试成绩不理想;经常会设想:如果这次考试成绩不好怎么办;临近考试时,胃部不舒服,没有食欲;在考试前总担心自己是否做好了准备;越临近考试,注意力就越难以集中;临近考试时,想上厕所的次数比平时多;当听到开考铃响的时候,心跳马上加速。
对考场中的噪音,如日光灯的响声、电扇的响声等,会感到烦躁;即使不热,在考试时也会浑身出汗;考试时,如果监考老师来回走动或注视,自己便无法答题;常常发现考试时自己的手指或双腿在发抖;在考试期间,有时会产生许多对答题毫无帮助的莫名其妙的想法;在考试时经常会看错题目。
考试后希望自己不再想考试这件事,但是办不到。
案例:有位女生因为强烈的焦虑反应影响了学习成绩,不得不求助于学校的心理辅导员。患者自述:“大二下半学期,从开学到现在只不过一个月,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考试的氛围中,时常感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
“我常常想到考试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燥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集中。
“平时,同学遇到难题向我请教时,我基本都可以从容作答,而且思路敏捷;但是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来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时总是语无伦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
“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前几天就会连续失眠,睡不着觉,考试时经常因为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到心跳加速,头脑发胀,昏昏沉沉。计算马虎、看错题等从未出现过的毛病也都冒出来了。对此我非常着急,每次都在学习方法上找原因,但找来找去,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有时真想不读书了。”
消除应试焦虑征,首先要做好心理预防。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学习、应试动机;尽量减弱或控制能增加兴奋的各种刺激因素;平时注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克服易激动、忐忑不安等内向的性格特点,提高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做好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及环境特征熟悉等适应性工作。
在考场上用自我暗示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复述或默诵准备好的学习内容、答案、图表,也可以用深呼吸或者默记数字来降低焦虑。
良好的行为也可以降低对考试的焦虑。比如,通过体育活动、听音乐等方式让自己的心理压力下降,使过度的焦虑得到缓解和消除。可以向信赖的人倾诉自己对考试的看法甚至牢骚,以获得新的心理平衡。对性格内向、心理脆弱的考生,老师和家长,以致于他的朋友都要有意识地给以安慰、理解和信任,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降低紧张焦虑的情绪;相反的,睡眠不足则会加重焦虑的程度。
第四节大学生常见消极心理
一、嫉妒心理
嫉妒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它俗称“红眼病”,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
青年大学生一方面由于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范围日益的扩大,置身一种充满竞争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中被突出了,由此而导致的优越地位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羡慕他人的优势,激发起一个人的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是积极方面,但也可能使人因此而产生嫉妒心理。由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无力或不愿改变现状,于是就会对对方表示不满、愤恨,甚至加以损害,给自己、他人、社会带来不安全隐患。
案例:美国爱荷华大学曾经发生过一起枪杀案件,凶手是留学生。他自小成绩优异,直至大学毕业总是班里的第一名。读研究生时仍然是出色的,后来到爱荷华大学攻读博士。他出色的才能和孜孜以求的精神令导师对他刮目相看,并委以重任,他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一年之后,又一位该国留学生来到了爱荷华大学,和他师从同一位导师。这位新来的学生同样的出色,甚至稍好于他。于是这位导师对新来的学生更加器重,把曾委任于他的重任给了新来的学生。而且他的地位远不如之前了,提前毕业的光荣也即将被同门师弟抢走,眼看着光明的前景逐渐暗淡。他受不了这小小的失败,于是憎恨师弟,憎恨导师,也憎恨学校。在充分准备下,当校长、导师和他的师弟在一起开会的时候,他闯了进去,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手枪将其师弟打死,又打死了导师、校长和其他两人,重伤一人,然后开枪自杀。
青年大学生嫉妒心理通常表现在学习工作、情感和才貌三个方面。学业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成为嫉妒的对象。因为这些人所具有优势会与评“三好”、评优秀干部、评奖学金、择业分配等直接利益相联系。而这些方面处于弱势的人自然会有失落之感。虽然其中一部分人能正确对待,但也有部分人心生不满、怨恨、充满敌意,甚至图谋拆台和报复。
爱情是大学生开始接触的一个问题。爱情本是一种美好的情愫,然而却容易把双方烧得头脑发昏,走向嫉妒的极端。可以这样说,爱情与嫉妒是一对双胞胎。正如西班牙著名剧作家卡尔德隆所说:“没有醋意的爱情等于没有灵魂的躯壳。”轻微的嫉妒可以促进爱情,一旦妒火过盛,则容易把爱情之花烧灼枯萎,甚至导致杀人或自杀的严重后果。
才貌是指天生的智慧及外貌。优秀的才能和俊美的容貌容易使人得到幸福和成功,而才貌较差者则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嫉妒心理便由此而生了。
嫉妒这种“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常导致害人又害己的不良后果,大学生应学会理智地处理嫉妒心理。
青年大学生首先要正确看待人生价值。这样就能摆脱一切私心杂念,心胸开阔,不计较眼前得失,更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嫉妒他人的成功了。一个埋头于自己的事业追求的人是无暇顾及别人的事的。俗语说“无事生非”,正出于此。一个人没有理想,胸无大志,无所事事,就会去挑别人的刺,寻别人的短,自己不进取却去阻碍他人前进,唯愿众人都平庸度过,相安无事。
许多嫉妒心理是由误解产生的。嫉妒者误认为对方的优势会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从而耿耿于怀。所以同学们要打开心扉,密切交往,加深理解,加强心理沟通和相互融洽,避免发生误会,即使发生了也要及时妥善地消除。
二、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在人群中相当普遍,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
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现实交往受挫,产生消极反应的结果。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常可能遇到不能克服的障碍,导致交往挫折感的发生。如失恋,常常就会引起失恋者较长时间的不良情绪反应。对待这种爱情挫折,有自卑倾向的人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或倒霉的命运,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这种不良后果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使得自卑心理更深入内心,并不断膨胀,以致丧失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案例1:小王考上大学后觉得大学的情况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同学们不仅个个聪明,而且都有各自的特长,如唱歌、跳舞、弹琴、书画都能来一手,而他除了死读书外,样样比别人差,连个组长也没当上。
最令他苦恼的事是学习上的相互竞争,尽管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但成绩总是上不去,在班上最多算是个中等生。老师从没表扬过他,同学们也没人注意他,他在班上变成了一个不受重视、可有可无的学生。
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谁想进入大学后竟然落到这种地位。这种无形的压力压得他抬不起头来,觉得处处低人一等,感觉到无限的忧伤、压抑、烦恼和痛苦。半年后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以致整天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失眠,已无法正常学习,经常产生对素质好的同学报复的想法。
案例2:W,某高校大二学生。农民家庭出身,家庭条件比较差,进入大学后,为了掩饰家庭的贫困,想通过打工来补贴自己。但实际上工作很难找,而且处处找人白眼。久而久之,他渐渐与同学疏远,而且敏感、多疑、狭隘,过于自负,固执己见,对他人怀有戒备心理,人际关系紧张。
生理上的某些不足也会引起大学生消极的自我暗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些大学生会因为个子矮、过胖、五官不正、身体有残疾、缺陷等抑制了自己天性的发挥,于是感到精神压力重重,常怀疑或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耻笑,因而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
有些大学生由于学业上、工作上成绩平平,无出色表现而过低估计自己的才智水平,甚至导致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甚至对整个自我认识消极,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被人算计。
青年大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失败时往往找不到恰当的方法排解自卑感、挫折感,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失败导致自卑,自卑引起失败。要知道,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上,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而挫折和失败倒是必然会发生的,对此持平常之心,就不会在感情上产生很大的波动了。
自信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凡事都要有一个必成的信念,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对事态发展的前途抱乐观态度。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自信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将某件事做到某种程度的心理需求。“抱负水平”不宜定得太低或过高。定得太低,激不起奋斗热情,反而引起惰性;定得过高,超过自身能力,达不成则易引发“失败感”。所以,“抱负水平”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条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对自己做出公正的全面的评价,既不沾沾自喜,又不顾影自怜。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要善于挖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以补偿自己的不足。
三、孤独心理
案例1:严某,男,19岁,理科专业大一学生,性格内向,行为习惯懒散,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较差。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
案例2:小丫是大学三年级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跟班上的同学交流甚少,几乎没有什么朋友。除了上课跟同学们一起在教室学习,其他时间小丫都会选择一个人在安静的地方读书、听音乐、做手工活。小丫习惯将其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欢置身于人多的场合,更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作为一名即将毕业走上社会的学生,性格内向和不善与人沟通使小丫感到求职前景一片灰暗。
案例3:小王是某高校一位女生,单亲家庭,性格内向,平时不喜欢与人交往,整日迷恋网络,缺课较多,感情多愁善感,自卑感较强,郁郁寡欢,患有轻微的心理疾病。
有些青年大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莫名其妙地封闭内心,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而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