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格障碍的成因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来看,人格障碍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罗姆勃索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也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如果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例如婴幼儿的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父母的教育、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这为人格障碍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容易形成不良人格;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儿童的人格发育影响极大。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二、人格障碍的类型特征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性人格是心理学家所最为重视的。患者的共同心理特征是:情绪的爆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和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愧疚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则,经常发生反社会行为,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
反社会人格的16个明显特征: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
2.没有通常被人认为是精神病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3.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4.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5.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识破也是泰然自若;8.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9.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10.麻木不仁,对重要时间的情感反应淡漠;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12.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13.作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15.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有性顺应障碍;16.生活无计划,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又称为自卑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观念和行为表现奇特,缺乏温情,性格内向孤僻、自卑、怯懦,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他们不能享受人间的情感乐趣,也缺乏表达人类细腻情感的能力,因此大多数分裂型人格患者独身,即使结婚也多以离婚告终。一般这类人对别人的意见漠不关心,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一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这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刻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这类人的性欲淡漠也很突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极为广阔,常常想入非非,但常缺乏相应的情感内容,缺乏进取心。他们以冷漠无情来应付环境,逃避现实,但他们的与世无争的外表并不能压抑其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如下:
1.有离奇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信念,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妥、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有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5.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才可以诊断为分裂型人格障碍。
(三)攻击型人格障碍
攻击性人格障碍,又称为爆发型或冲动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与情绪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其特点主要如下:
1.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2.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
3.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
4.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
5.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6.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上述表现是主动攻击型的表现。还有一种被动攻击型,它主要的特征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这些人外表被动,内心却充满攻击性。比如,不听指导,拖延时间,故意拆台,使工作无法进行等。
(四)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又称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征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如下: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五)偏执性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又称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妒忌,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
(六)强迫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在待人接物,以及对自己时,总有一种求全和固执的表现,而且,这种表现涉及面广、相对稳定。在生活中,这种人处处以“正人君子”自居,不苟言笑。他们总是把标准定得太高,因此,常常因为自己有一点错误而陷入深深的痛苦。工作上,他们由于相信某一既成模式,因而不能容忍任何变化。他们行为刻板,缺乏想象力。在决断事情时往往需要思虑再三,有时则因此而误事。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上,这些特点也较为显著,他们表达情感的能力较差,对一些小节却投入太多的精力,如桌椅的摆设等。有些人还有洁癖,容不得一丝纤尘;有的则如“葛朗台”一样吝啬,明知无用的东西也不愿扔掉。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如下:
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惟恐疏忽和差错。
5.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患者状况至少要符合以上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七)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者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依赖型人格特征如下: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抛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终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八)癔症型人格障碍
癔症型人格又称表演型人格或歇斯底里人格,其典型的特征表现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特别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其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性色彩;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情感易变化,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高度的自我中心。此外,此类患者还有性心理发育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表现性感,用过分娇羞样诱惑他人。具有这种人格的人的最大特点是做作、情绪表露过分,总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此类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尤其以中青年女性为常见,一般年龄都在25岁以下。
癔症型人格障碍患者至少具有以下项目中的三项:
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九)自恋型人格障碍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缺乏同情心。
8.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9.有很强的嫉妒心。
只要表现其中的五项,就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十)循环型人格障碍
循环型人格障碍又称情感型人格障碍,指生活中表现出的情绪高涨与忧郁极端波动的人格类型,一般女性多于男性。
循环型人格障碍分为情绪兴奋型、情绪低落型和情绪兴奋与低落交替型三种。其表现特征为:
情绪兴奋型:患者情绪兴奋时表现兴奋高涨,活跃乐观,有发自内心的欣喜和满足感。此时雄心大志,精神振奋,非常自负,自我评价很高,社会活动能力很强,有夸大的认知倾向。同时表现出性格急躁,不遂心时容易激动发怒。思想行为缺乏专一性和持久性,情感不深刻,容易感到疲倦,波动不稳定。
情绪低落型:情绪低落时,则表现忧郁,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精力和体力不足,悲观沮丧,少言寡语,懒于做事,遇事感到困难重重,一筹莫展。
情绪兴奋与低落交替型:以心境良好和悲伤相交替为特征。
第三节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发育和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独生子女时代到来及社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尤其明显,心理矛盾突出,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困难,无论是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社会的发展、安全与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