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啊,和氏璧不是早就被秦始皇雕琢成了传国玺吗,如果和氏璧在唐末就沉到了海底,那之后史书上为什么还有记载?”听完布莱克的叙述,我突然察觉到了他的这个说法与史书记载有出入。
“和氏璧并不是传国玺。真正的权力象征,不是传国玺,而是和氏璧。”布莱克说出了一句晦涩难懂的话。
“你怎么知道?”我的疑虑几乎脱口而出。话说出口,声音却有些干哑。
我们所谈论的毕竟是一千二百年前的事了,即便当时有关于和氏璧下落的文字记录,也不一定真实可靠。我不知道布莱克何以如此确定。在漫长时光和兴衰更迭里,所谓的历史真实应该早就无迹可寻了。我问出这句话,与其说是在提出质疑,倒不如说是在期待那个或迟或早都将被揭晓的答案。
“我怎么会知道?”布莱克这时竟然罕见地欲言又止,露出了一种哀伤的神色。
我惊讶于他会在我面前流露出某种程度的示弱姿态。此时坐在我眼前的,比起一位权势显赫不择手段的野心家,更接近一位已届晚年的洋人老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有意为之的一种更为高明的手段,获取我信任的手段。
“关于这一点,今后会有人告诉你的……但现在我只能说,你所能看到的历史,只是冰山一角。贯穿这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还有一根隐在暗处的线……”
其实这时候无论布莱克说什么,我或许都会当做是荒诞不经的痴人说梦。
“我们还是说回和氏璧吧。”布莱克点到为止。
“接下来你从老夫口中听到的这个故事,虽然大致上与史书的记载可以相互映照,但在某些地方却存在差异。唯一的共同点只是……那同样是延续了两千五百年的历史。”
布莱克意味深长的开篇,将我带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中。在随后的时间里,我终于开始对我们费尽千辛万苦、搭上许多人命在寻找的这一块石头,有了一个粗略的认知。
和氏璧大概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块石头。
关于和氏璧的故事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个,大概便是“完璧归赵”——说的是战国时期蔺相如不负使命,护送和氏璧从秦国全身而退返回赵国的典故。但实际上,如布莱克所说,对于和氏璧的历史而言,那同样也只是冰山一角。
所谓“璧”,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四方之神的一种玉石礼器。
在中华文化中,自古已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礼天的玉器也采用了中孔圆璧的规制,而天色苍,礼天之玉也定为了苍色圆璧。《周礼》中便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之说。
和氏璧,是一块用于礼天的青色圆形石璧。关于和氏璧的由来,有一种说法也与天有关,那便是陨石。唐后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道士杜光庭写下了一本叫《录异记》的书,在书中记载了和氏璧的出处由来。
“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
大致的意思是说,从岁星(也就是木星)而来的陨石掉落在荆山,那是一块正面看是白色,侧面看却是青色的石头。名叫卞和的楚人见到了陨石掉落的情景,入山林搜索之后,得到了一块玉璞,将之献给了楚王,玉璞也就得名和氏。
这个说法与世人所熟知的卞和献玉传说稍有些出入。然而《韩非子》中的记载本身就更像是一则寓言,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在楚国的历史上,也根本没有楚厉王这个人物。
将近四百年后,楚威王为表彰功臣,将和氏璧赐予了攻灭越国有功的令尹昭阳。一次,昭阳与宾客游赤山,在水渊边上设宴,并拿出玉璧供宾客观赏,此时有人突然大声起哄说水里有大鱼,在众人争相走到水边看鱼时,有人盗走了摆在桌上的和氏璧。门客张仪当时被列为嫌疑,遭严刑拷打询问。张仪却始终没有承认。因此缘故,张仪受辱后离楚入魏,后来纵横六国,在秦国拜相后还曾为此事向楚国展开报复。而和氏璧却不知所踪。
其后,传说赵国太监缪贤在集市上曾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美玉,经鉴定便是多年前失踪的和氏璧。后来,赵惠文王将和氏璧据为已有,这才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
和氏璧再次出现在史书记载中,却是到了另一位纵横家苏秦手上。当时,赵国的权贵人物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黄金百镒,让他西入于秦。只是苏秦带着和氏璧西入于秦之后的故事,却不得而知了。
故事的分叉点在和氏璧入秦之后。一种说法是和氏璧被秦始皇雕琢成了传国玺。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命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皇帝御玺。这枚象征权力的御玺方四寸,形同龙凤鸟之状,玺文为丞相李斯篆书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由执掌权柄者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此后,传国玺随江山易主,辗转于不同的当权者,凡不下十数次,一如那四海九州的江山。
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7年)冬天,沛公刘邦进军灞上,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
汉王朝将御玺珍藏于长乐宫,称为“汉传国玺”。西汉末年,皇帝年幼,玉玺由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王莽篡汉后,逼自己的姑姑汉孝元太后交出玉玺,盛怒中孝元太后将玉玺掷于地上,摔掉一角。王莽得到传国玺后以金补玉,从此留下瑕痕。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传国玺从宫廷失踪。后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在早晨有五彩云气,禀报孙坚。孙坚遂使人入井搜寻,得到了传国玺后秘藏于妻吴氏处。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以号令天下。传国玺又归于汉室。公元 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玉玺也几经转手。割据一方的王朝统治者为表示自己才是天命所归,承接正统,纷纷私自刻印玉玺。一时之间,所谓的传世之玺却是真假莫辨。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重归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隋一统中国后,传国玺入了隋宫。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扬州江都,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带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然而唐末,天下再度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史书记载,最后一个曾掌握传国玺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李从珂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玺”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宋朝以后,所谓的传国玉玺时有出现,但大体都是赝品。至清朝初年,清廷皇宫藏品中竟然发现了有三十九方玉玺。
但司马迁的《史记》中却并未提到和氏璧被雕琢为传国玉玺之事,而是记载了另一件与和氏璧有关的诡异事件。
两年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危急时刻,秦始皇将玉璧抛入江中以震慑风浪,湖面竟然奇迹般地平静下来。又过了八年之后,在华阴平舒道,又有一个神秘人将玉璧奉上给秦始皇。
“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和氏璧被秦始皇制成了传国玉玺,流传了下来。但你只要细看一下,就不难看到这些叙述的矛盾之处。其一,秦始皇所制的传国玉玺是用陕西产的蓝田玉所制,而在湖北荆山所发现的和氏璧,是某种从天而降的陨石。另外的一个矛盾之处,是作为玉璧的和氏璧,应该是一个平面环形,既然是环形,就不可能再制成玉玺。”
布莱克补充道。
我大吃一惊,“难道说,从秦始皇命令玉工王孙寿雕琢传国玺时开始,真正的和氏璧就被掉包了? ”
布莱克点点头。“或许更确切的说法,是被藏在历史的暗处。实际上,我们要找的,是那块从天而降由卞和所发现的陨石,真正的和氏璧。”
“那跟天宝二年的这艘阿拉伯沉船有什么关系?”我已经站到了这层真相的窗户纸前,却还缺少捅出的一个洞眼。
“也许,当你知道王孙寿和张韶、马文忠、季文德之间有什么联系之后,你对这一条历史的暗线所串接起来的一切,就更为清晰了。到此为止了,现在轮到你来告诉我,真正的和氏璧确切的下落了。”
“布莱克教授,在这三个月里,我的想法多少改变了一些,但也有一些东西,是至今为止都改变不了的。打破砂锅问到底,大概算是我为数不多的特点之一。谢谢您今天告诉我这些,作为对等交换,我也可以告诉你,我从父亲的研究笔记里发现了什么。但我想,或许明天你应该和我一起下水一趟,才能更好地理解,我所发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