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满心以为燕昆仑多少会向我透露一些情况,没想到他只是睥睨了我一眼,并不理会我的询问。“你先搞清楚墨矩是什么,再来问我。”甩下这句话后,燕昆仑便也跟着走了。
剩下的时间里,大伯拉着向蛮子坐到餐桌前,加上我们三个年轻人,勉勉强强地吃了一餐饭。虽然菜肴都很可口,但在这种环境氛围下却是食之无味。
当晚,在大伯的要求下,我和老程被带回了尚同会馆。大伯的合作条件或许也包含了我们的人身自由,布莱克并未阻拦,只约定三天后我们三人到停泊在港口码头的大鲲号上汇合便是。
当然,从刚才的情形判断,我们三个在这岛上时时刻刻都会有人盯梢,无论如何插翅难飞。在把老程拉下水后,我又连累了大伯,看着身边的亲朋好友舍命相助,我心里觉得十分过意不去。
随后的三天时间里,我都在练习潜水。
这是那天回去之后,大伯对我和老程提出的要求。此行凶险,且不说此行水下的环境复杂,生死未卜,即便我们能侥幸从布莱克手中逃脱,还必须要能撑过自然环境的艰难考验,才能逃出生天。而且,潜水和浮潜不同,非常依赖设备和经验,在深水区更是考验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和体力。老程之前倒是有在三亚玩过潜水,我却是彻头彻尾的旱鸭子,而留给我们的训练时间,只剩下短短三天。
从尚同会馆开车要大半小时才到码头。早晨的码头几乎没有游客,我们换好衣服就上了一条小木船,只有海叔和我们两个。这三天我们都是坐这种木船出海。勿里洞附近海域普遍都比较浅,所以海中间会有一些沙洲,需要坐船出到海上,才接近接下来我们要潜入的水下环境。海叔亲自开船送我们到外海面,而后老程带着我下水,充当我的潜水教练。
这三日里,在老程的协助下,我掌握了水下的交流手势,下潜和上浮,以及在水中移动的技巧。下潜时要随深度变化不时捏住鼻子以嘴吸气,然后闭住口鼻出气,“释放”耳孔中的压力,不然耳孔会感觉疼痛;上浮时速度必须缓慢,太快会因水压的变化引起潜水障碍。浮上水面后,还要立即在浮力调节器中充入空气持浮力,并换成通气管呼吸;在水中移动时,为了减少体力消耗,要有规律地摆动脚蹼,平稳地呼吸,同时正确调整浮力,避免同海底相碰。
大体上,学到的就是这些,非常基础的内容。
这期间,若汐闲着无事的时候,也来找我们,一边教我一些水下考古的常识。
听若汐说,水下考古不但需要考古学知识,还要掌握潜水、观潮汐等水下专业知识。出水文物保护和研究也有其特殊之处,通常要去泥、去沙、去盐等。我们也对即将见到的水下情形提出自己的假设,但对于向蛮子所谓鬼魂的说法,我们都无法提出一个自圆其说的合理解释。
十月份已经进入印尼的雨季,下午的时候风浪也会比平时大些,但好在还不至于影响潜水。而且勿里洞岛这里的天然环境优美,海水清澈见底,沙滩细腻洁白,潜入那一片深蓝中,看着鱼群在身边穿梭,多少能暂时缓解那始终压在心头的忧虑。
脸上戴着面镜,身上穿着厚重的装备,从船上翻入水中,伴随而来的是一种令人安心的白噪音,仿佛进入了与现实全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是一种拥抱自然和被自然拥抱的感觉。在辽阔如同宇宙的水底,充斥着种类繁多的珊瑚礁和鱼类,洋溢着引人入胜令人神往的生命力。还有在水底呼吸的刺激感,无重力状态下的漂浮感,和充斥五官的各种感受,除非亲身体验,否则实在很难形诸文字。
三天后,我怀着复杂的心情,站到了大鲲号的甲板上。
除了原来的人之外,大鲲号上又多了三个人——燕昆仑,跟着海因里希的那个蒙古人色勒莫,还有铁军。加上大伯,船上满打满算已经有二十个人。
一声汽笛长鸣,大鲲号离开了港口,向着黑石号出水的海域开拔。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我们将先对水下的沉船遗址展开调查。通过大鲲号上配置的设备对水下遗址进行测绘、影像记录、遗址清理、考古发掘和提取等工作。 ”布莱克担任领队的角色,开始发号施令。
然而在茫茫大海找一块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的石头,这是名副其实的大海捞针。我们唯一可靠的线索,只有父亲的一本研究笔记,和二十年前那次探险的档案记录。
这三天里,结束潜水训练回到尚同会馆之后,我便翻来覆去地看着父亲的研究笔记,试图从中找出一星半点的线索。岛上的两个月里,虽然我一遍又一遍地琢磨着研究笔记上的每一句话,却始终不得其解。
“ 1999年7月13日,抵达勿里洞,租用当地货船出海。这次行动甚有挑战。 ”
“1999年7月16日,开展前期搜寻,发现目的地。沉没地的海床结构为粘土而非岩石,推测船只入水之后激起海底粘土,将船身掩埋,形成保护层。 ”
“1999年7月20日,水下初探,整个船体布满珊瑚和浮游生物,凝结成了厚厚一层沉积物。 由于先前已经有商业打捞公司进行过打捞发掘,大部分有商业价值文物已经被打捞运走,从遗迹残余推断,船上运载的大部分陶瓷可能储存在广东烧造的大堆中,大堆中装运的物品,初步推断是瓷器、香料。”
“1999年7月23日,调查队已经多次实地潜水搜寻,并开展水下测绘、摄像等考古记录,明确沉船的泥中沉态和规模尺寸。海床面发现局部暴露的木板等零星遗存, 沉船在淤泥下部分的性质及保存情况仍不清楚。”
“1999年7月25日,开展专项调查,采取水下抽泥方式揭露出泥下部分船体。 船体保存基本完整,没有发现铁钉及榫卯,从结构看是一艘印度或阿拉伯造的缝合帆船。接下来需要用水下爆破和手工挖掘的方式打开一个泥下通道,潜水深入到船体内部进行探摸搜索。”
“1999年7月27日,遭遇风暴。船头被大浪压得几乎沉在海面下,浪高达好几米,直观可以感受到船体倾斜达到30度。巨浪从船头打过来,直接砸在驾驶舱上。感觉船就要被浪打翻了。风浪大到连舱底的老鼠都受不了,从船舱冲出来跳进大海。 ”
前面的记录大体上都还能看明白,但到后面,叙说的内容却越来越混乱,和有违常理。
“1999年7月29日,沉船点附近,发现入口。尝试挖掘通道进入。”
“1999年7月31日,打不开入口。”
“1999年8月2日, 入口处发现龙首鱼身的摩羯鱼。《一切经音义》载:摩羯者,梵语也。海中大鱼,吞噬一切。 ”
“1999年8月23日,事出有因。与史书对照,当时应是发生一场浩劫。”
“1999年9月7日,找到进入的方式。”
“1999年9月13日,证明了那个猜想。水下的鬼魂真的存在。看见历史的终结。”
父亲的考古日记写到这里为止,再没有下文。在那之后,还有看起来如同胡言乱语的一页,密密麻麻写满了不成文的单词或汉字。
而后便是空白。断了线一样的空白。留给了二十年后的我。
这些日子风浪很大,我们足足花了两天时间才到达沉船点附近海域。
从当时的情形来看,燕昆仑或许是跟父亲一同进入了那个所谓的入口,而后遭遇了什么危险之后死里逃生。他本来是最知悉当时内情的人。布莱克先前对向蛮子所谓战国鬼魂的说法本来是将信将疑的,想必他一定是在后来发现燕昆仑还活着,设法从他口中获得了与向蛮子如出一辙的证言,才终于对此信以为真。可惜的是燕昆仑不知为何在我面前却对二十年前水下发生的事情讳莫如深。无论我再怎么死皮赖脸磨他,他只是摆出一副生人莫近的样子,要我先搞明白墨矩是什么。
眼下,唯一能突破的,也只有向蛮子了。
趁着风浪颠簸的时候,我找了个机会,在甲板上逮住向蛮子,试着和他当面对质。有太多的问题,我需要搞清楚,那天他在会议室中所说的那番话究竟是真是假,有哪些是实情,又有哪些是信口胡诌。
“向叔叔,您可否看在我父亲的份上,跟我说实话。那天你说的鬼魂,是糊弄布莱克的吧?”我不死心,又再厚着脸皮问了一遍。向蛮子却只是苦笑着摇了摇头:“伢子,叔没糊弄你。”
“那个鬼魂是真实存在的。”向蛮子的眼中闪过一丝心有余悸的神色。
虽然没有任何新的信息,但以我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性格,我肯定也不会就此作罢。所以我决定迂回地问清楚水下的情形。
“那天您说到水下存在一个奇怪的建筑?那父亲笔记中所谓的入口,指的是那个奇怪建筑的入口?”我把手中的研究笔记递给了向蛮子。
向蛮子接过笔记,边看边皱眉头:“老子文化水平不高,不过入口两个字还是认得的。当年发现那个水下建筑的时候,哪里有什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