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656?-713)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任协律郎。武周时为通事舍人,曾与修《三教珠英》。大足元年(701)迁考功员外郎,次年,复迁给事中,四年坐贿入狱。中宗复辟,坐阿附张易之流驩州,越年遇赦北返。景龙中以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终太子少詹事。有明王廷相辑《沈詹事诗集》。
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这首诗与杨炯《从军行》俱属边塞题材,而所取角度与思想感情不同。它写边防战士与家属的两地相思,诗中少妇乃是一位年轻的“军嫂”。流行歌曲中有一首《十五的月亮》,它的构思和这首唐诗非常地合拍。可能是借鉴,也可能是巧合。
这首诗用“闻道”二字开篇,即是站在诗中“少妇”的立场上说话。仿佛她一直在打听征夫的消息,得到了一种说法,就是征夫久戍不归,是因为“黄龙”战事绵延不断。“黄龙”城故址在今辽宁省朝阳市,诗中泛指东北边塞。“解兵”,犹卸兵(兵器),即结束战事。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这是一个十字句,就像冲口而出的一句白话,却又是对仗,而且对仗巧妙。它的意思相当于“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是流水对。也可以是互文(“闺里”和“汉营”可互换)——身在闺中,心在汉营;身在汉营,心在闺中。此意直起以下两句,又是一组对仗——“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这两句的意思则相当于“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这也是互文,“少妇”和“良人”也可以互换。互文的作用,就是用较少的字,表达较多的含意。最后两句是水到渠成,祈愿和平生活的到来。
这首诗概括力极强,后世写征夫与闺中的两地相思,很难翻出它的手心。《十五的月亮》不用说了,就连李白著名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也还留在如来的手心里。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是诗的曲调名。《乐府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这种情况,恰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一作《渭城曲》)一样。作诗读,还当以《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为正题。乔知之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以左补阙随武攸宜北征契丹,次年得胜还朝,因爱妾碧玉事,为武承嗣所杀。而这首诗以思妇口吻赠乔知之,当为乔出征时所作,或即拟碧玉代赠也未可知。唐人多有其例,杜审言《赠苏绾书记》有“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就是这样的代赠之作。“古意”云云,是就配合乐府古曲(《独不见》)而言,故七句点题:“谁谓含愁独不见”。
诗的首联以女性为本位,以海燕双栖起兴,对于身处郁金香料涂抹之堂(玳瑁是一种海龟,古人用其壳为装饰)中少妇,这是以双形独。而“卢家”云云,乃是一种借代一种藻绘,指贵族之家。语出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歌云:“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颔颈两联则由思妇而及征人,由征人而及思妇,闺中与边塞,空间屡换,作反复咏叹。“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一句闺中一句边塞(辽阳泛指辽东地区),时间定在征人戍边大约十年后的一个秋天。“九”、“十”都是数字,却也有细微区别,盖前者为序数词,后者为数词,是下字的亮点。“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一句边塞一句闺中,“白狼河”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丹凤城”则指长安(长安有丹凤门),相对异常工整,是属对的亮点。
尾联回到女性本位,言其含愁独处,空对明月孤帏:“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诗意是:谁说少妇之心没人知道,明月知道。“流黄”也是辞藻,指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全诗藻饰秾丽,然笔意流动,诗思在时空中自由穿梭,在稳顺声势上,这已是标准的七律。
这首七律出现较早,在唐代诗史上有相当的地位,然因初变齐梁,习气未除,还不是纯粹的唐音。偏爱六朝诗者,每盛称此诗,明人何景明等甚至推此诗为唐人七律第一(见杨慎《升庵诗话》),显然是奖许太过。高棅《唐诗品汇》列此诗于“正始”,而独以杜甫为“大家”,才是不刊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