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四川射洪)人。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及第,任麟台正字。武后代唐,任右拾遗,曾两度从军北方边塞。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为县令段简构陷下狱而死。有《陈伯玉文集》。
感遇三十八首(录三)
其一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这是一首咏史诗,也是一篇谲讽之作,在《感遇》中原列第四。其手法非常简单,只是用韵文改写了两段可以类比的历史故事,并置一处,结论不言自明。
“乐羊为魏将”四句改写自《战国策·魏策一》:“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盃。文侯谓覩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大意是:乐羊为魏国将领,奉魏文侯之命率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君把他的儿子杀死,烹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为了表示对魏国的忠心,竟吃了一杯肉羹。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却不敢予以重用。
“吾闻中山相”四句改写自《吕氏春秋》:“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大意是:秦西巴为中山君侍卫。中山君孟孙到野外去打猎,猎到一只小鹿,就交他带回去。母鹿一路跟着,悲鸣不止。秦西巴于心不忍,就把小鹿放了。中山君不追究他的欺君之罪,还任用他做儿子的太傅。这使人想起《孟子》中齐宣王对一头牛的悲悯,得到孟子的高度评价,认为“有是心足以王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这两则故事适成对照,说明残忍之人即使有功,也不可信用。而怀仁慕义之辈,即使有过,也可以信赖。诗人作此诗,当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借古讽今。当时,武则天为了巩固政权,信任酷吏如周兴、来俊臣之辈,发明了种种酷刑,制造了不少冤案。连太子李弘、李贤,皇孙李重润以及李唐王朝的宗室,都因受到猜忌而招致杀身之祸。上行下效,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大义灭亲”之事,堪称荒谬绝伦。清代陈沆《诗比兴笺》认为本诗是“刺武后宠用酷吏淫刑以逞”之作,信然。
其二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这是一首寓言诗,主题句是:“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原列第二十三。武则天时代,重用酷吏,滥施刑杀。陈子昂本人曾因直言极谏,致祸入狱。此诗当有感而发,并非海说事理。
“翡翠巢南海”四句,以南海珍禽翡翠鸟,因其羽毛美丽光泽,为美人所爱,喻贤士在野,以其德才为君王赏识。“南海”郡名,秦始皇时所置,治所在番禺(今广州),隋亦置郡。“珠树”乃神话传说中的“三珠树”。《山海经·海外南经》云:“三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杀身炎州里”四句,以翡翠鸟因羽毛珍稀而招致杀身,美丽的羽毛或为首饰,或为被饰,喻贤士在朝,徒供点缀升平,或贾祸杀身。“炎州”指热带的州郡,亦即南海。“玉堂”喻指朝堂。“旖旎”形容婀娜多姿的样子,“葳蕤”本指草木茂盛的样子,也可以形容华丽。
“岂不在遐远”四句,慨叹翡翠鸟以羽毛为累,未能远祸全身,喻贤士之多才为累,令人惋惜。“虞罗”原指掌山泽之虞人所张设捕鸟的网罗,喻法网。
诗中“多材信为累”的思想,屡见于《庄子》或庄周故事,如:“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庄子·秋水》)又如:“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庄子·山木》)如果庄子能看到这首诗,肯定是很欣赏的。
其三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垂拱三年(687),武则天欲袭击吐蕃,先由雅州(四川雅安)进攻羌人。当时身为麟台正字的陈子昂上书谏阻,道:“臣闻乱生必由怨起,雅之边羌,自国初以来,未尝一日为盗,今一旦无罪受戮,其怨必甚。”认为应当“计大不计小,务德不务刑;图其安则思其危,谋其利则虑其害。”(《谏雅州讨生羌书》)表明他反对不义战争的立场。兴寄为诗,便是这首“丁亥岁云暮”。本篇原列第二十九。
诗的开篇类乎史笔,准确地记下了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丁亥岁(垂拱三年)冬天,武周王朝将用兵于蜀地。“西山”本为成都以西的雪岭,此泛指蜀西羌人聚居之地。“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二句为“西山事甲兵”的进一步的具体描写:战士们背负干粮,绕行邛崃山间,准备攻打羌人。一个“争”字,有主动和先发制人的意味。
以下诗人没有写战争和战争的结果将是如何,而凭借自己作为蜀人,对此次行军地理状况的熟悉,发挥想象,刻画阴郁可畏的征行环境氛围,暗示出战争前景的并不光明。“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这不仅是冬日山中气象的描绘,同时也表明一己的感情态度。阴风怒号,彤云密布,天昏地暗,而“羽檄复相惊”,则倍增愁惨。“羽檄”所惊为谁?难道仅仅是羌人?你看,出征战士们战战兢兢,如临深履薄——“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他们弯曲着身子,冒着山石崩塌的危险,在高山与深谷间前进,被驱遣着去进行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比山路更危险的,是这场政治冒险本身。这中间八句在诗中举足轻重,它形象地展示了这将是一场士气低落,失道寡助的战争。与后来岑参笔下的雪夜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相比,恰成对照。性质不同的战争,将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各各不言而喻。
最后四句是卒章显志的正大议论:圣人治理天下,得道则天下太平。(古人认为三台星——“泰阶”平,则天下太平。)而袭击羌人,是统治者(“肉食”者)的失策,百姓(“藜藿”指食野菜者)的祸殃。与篇首相映,结尾复归于庄重,使全诗政治色彩特浓。像陈子昂这样用诗笔自觉、经常地干预政治的诗人,在李杜以前的唐代诗人中为罕有。直发议论在审美功效上本有欠缺,但此诗由于中间八句成功地通过制造气氛作形象暗示,意味深长,在相当程度上又弥补了上述缺憾。
春夜别友人二首(录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天。于时诗人将告别家乡射洪,远赴东都洛阳,友人为之饯别,诗人感而为诗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银烛吐青烟”二句从饯宴写起,用了许多华美的辞藻“银烛”、“青烟”、“金樽”、“绮筵”,极言饯宴档次之高。“吐”、“对”两字,一动一静,暗示时光流逝,不免思绪万千。“离堂思琴瑟”二句,从饯宴写到送别,表现出诗意的跳跃性,而过渡相当自然。“离堂”为饯别的处所,“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语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诗人面对饯宴,想到明日长路漫漫,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明月隐高树”二句,描写早行景色。晓风残月,银河渐淡,与今夜的欢聚一堂,别是一番滋味。有人批评说,佳句倒是佳句,然“明月”、“长河”是秋景,不是春景。有人反驳道:不然,“隐”字内已有春在。其实,柳宗元便有“春半如秋意转迷”之句,不可执泥而论。“悠悠洛阳道”二句,用“此会”二字绾住起处,言后会遥遥无期,表现出对家乡对友人的深切留恋,不胜黯然神伤,凄其欲绝。
从结构上看,可以认为全诗立足饯宴,以思写别。也可以认为全诗以“别路绕山川”为关捩,以前写饯宴话别,以后写别后相思。从声律上看,三句“琴”字当仄,七句“阳”字当仄。还有人指出,此诗“八腰字(每一句中间那个字)皆仄”,若不经意。作者并非不懂,而是不屑以辞害意。作者崇尚汉魏风骨,而此诗不废陈隋余习,唐人清旷一派,俱本乎此。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本篇抒发了一个巨人的孤独感。事由:公元697年营州契丹叛乱,武攸宜亲总戎律,陈子昂参谋帷幕,军次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三军震慑。子昂料敌决策,直言进谏;武氏愎谏,但署以军曹,掌记而已。子昂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作此诗(参赵儋碑文)。蓟北楼即幽州台,今属北京,系战国燕都所在地。
昔燕昭王欲雪国耻,思得贤士,郭隗进策道:“欲得贤士请自隗始”。燕昭王遂在易水东南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人才,遂得乐毅等。诗人登楼,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群雄割据的时代,眼前的原野上曾活动着燕昭王、乐毅等一批杰出人物,君臣甚为相得,可谓圣贤相逢。诗人不禁为自己出世太晚,未能赶上那个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时代惋惜:“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燕昭王》)——“前不见古人”五字中包含着具体、复杂的思想内容,感喟沉痛。
英雄辈出、风云际会的日子,今后也许还会有。然而诗人又感到去日苦多,恐怕自己等不到那激动人心的未来:“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一何幸,遂起黄金台。”——“后不见来者”五字,在前句的基础上加倍写出生不逢辰的孤独和悲哀。
诗人面对空旷的天宇和莽苍的原野,——“念天地之悠悠”,不禁生出人生易老、岁月蹉跎的痛惜与悲哀。无限的时空形成一种强大的压力,逼出一个“独”字,叫诗人百端交集。于是在前三句的无垠时空的背景上,出现了独上高楼,望极天涯,慷慨悲歌,怆然出涕的诗人自我形象。一时间古今茫茫之感连同长期仕途失意的郁闷、公忠体国而备受打击的委屈、政治理想完全破灭的苦痛,都在这短短四句中倾泻出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而富才能之士遭受黑暗势力压抑的悲哀和失落感。
这首诗直抒胸臆,不像《感遇(兰若生春夏)》那样含蓄委婉,却更见概括洗练;不像《燕昭王》《郭隗》那样具体,却更有大的包容。诗的内涵已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怀才不遇,而具有更深广的忧愤—— 一种先驱者的苦闷。正如易卜生说:“伟大的人总是孤独的。”(《人民公敌》)此亦即鲁迅说的在铁屋中最先醒来的人所感到的苦闷。《楚辞·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在抒写屈子苦闷的诗句中,我们找到了陈子昂诗句之所本。
它有力地表现了一种烈士的惨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人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沈从文)
它还成功地表现了一种哲理的思索。“短短二十余字绝妙地表现了人在广袤的宇宙空间和绵绵不尽的时间中的孤独处境。这种处境不是个人一时的感触和境况,而是人类的根本境况,即具有哲学普遍意义的境况。”(赵鑫珊)对短小到二十二字的一首诗的意蕴探究的不可穷尽,充分说明了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至于在形式上,前二整饬而后二则纯用散文化句法,诗的散文化即口语美,这种写法,完全是服从于内容的需要的——只有冲破过于整齐的形式,才能更好地表现一种奔迸而出的不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