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656?-713?)一名少连,字延清,唐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天授元年(690)以学士分直习艺馆,历洛阳参军,迁左奉宸内供奉。神龙元年(705)贬泷州参军。景龙中以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再转考功员外郎,三年(707)贬越州刺史。睿宗时流钦州,后赐死。有《宋之问集》。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此诗作于流放钦州(属广西)过大庾岭时。大庾岭在江西大庾,岭多梅花,又称梅岭,古人以此岭为南北分界线。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首联这个“方”字耐人寻味,本来离开长安就是“辞国”,不需要等到翻越梅岭。然而,只是到了翻越梅岭这一特定时刻,却更让人产生去国还乡之悲。所以这个“方”字,表明以前的离愁都算不得什么离愁。正见得在“度岭”这一特定时刻,诗人心中的怅惘。因为一旦过岭,还望京国的视线将被隔断,所以得停下车来,好好地望它一望。“度岭”、“辞国”、“停轺”、“望家”,都不过是叙写事实,本身并不产生诗味;而“方”、“一”两字的勾勒及其所传达的语气,使客观的事实具有了主观的色彩,这才产生出很浓的诗味。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这是写望家时的心情。这两句写得非常凄美,古人说“诗缘情而绮靡”,莫此为甚了。“魂”字用得好,古人认为,生病或死亡,会导致魂不附体。流放介乎二者之间。所以流人感到他的魂魄已随着南飞之鸟,远离故国。据说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异,大庾岭上梅花,南枝落时,北枝犹开(参《白氏六帖·梅部》)。而流人家在北方,所以思乡的泪,竟打湿了北枝的花。诗以花、鸟作点缀,以南、北作唱叹,“南翥鸟”、“北枝花”的巧妙对仗,将前二句中所抒发的思乡之情,以曲折的方式作了推进。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这是一转,来写雨散云收,气候转晴。这是写景,又不仅仅是写景,这里的景是所谓“有意味的情景”。这里的“雨霁”巧妙地映带了上文的“泪尽”。阴雨天气,本使人情绪低沉;而雨过天晴,又出现彩霞,则使人心情好转。其深层的意蕴是:天气的雨转晴,对应着人事的否去泰来,这是流人从景物中得到的心理暗示,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一种阳光的心态。这种心理暗示和心态,表明诗人在努力拒绝负面情绪,寄希望于未来。这是一种健康的思想感情,特别值得肯定。
诗的结束于是水到渠成,借汉代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进一步表达盼望北归的心愿。“但令”、“不敢”的勾勒,形成一个条件复句:明明有恨,却说“不敢恨”。而“不敢恨”,又是以“归有日”为条件的。这个条件不高,容易达到。所以读起来很轻快。全诗在明快的抒情之中,复有曲折含蓄之致,颇合于温柔敦厚之旨;加上技法圆熟,音韵谐婉,起承转合,流畅自然,使这首诗达到了古典美的极致。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有一种普遍人情,叫作:怕听到坏消息。愚人节最恶搞的短信之一是:“有空请给我一个电话,有个坏消息,关于你的。”然后再发一条:“哪有这回事儿,只是祝你节日快乐。”这条短信,越是来自熟人,越是令人惴惴不安,足以诱发心脏病。而表现这种普遍人情的诗,似乎没有超过宋之问这一首的。
宋之问在中宗朝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市),这首诗是他从贬所获准归来,途经汉江时所作。诗中表现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那种心态,正是曲尽人情。郁达夫咏沈宋有“行太卑微诗太俊”之句,这首诗就是“太俊”。
古代中国是个宗法社会,尤重血缘关系。一个人离乡背井,最渴望之事,就是知道亲人的消息。然而,对于古人来说,音息的沟通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何况是被贬在岭外那样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岭外音书断”,这是一个令人苦恼的现实。“经冬复历春”,是说隔岁无书。冬与春在季节上是连续的,实际不算太长,却因为消息断绝,在心理上感觉很长。一个“复”字,表达的是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感觉,作者在与世隔绝的处境中,失去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精神痛苦,通过这个并列式的句子,得到充分的表现。
上两句与下两句中间有一个在绝句是很常见的跳跃,对这首诗来说,就是获得恩准从贬所启程回家,在“近乡”前的一段跋涉辛劳,全都省略了。因为那是不言而喻的。作者选择了回归过程中最具生发性的即“近乡”的时刻,抓住当事人的一种特殊的心态,加以刻画。那就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用得极妙。照理说,对于饱受“音书断”煎熬的人,越是早知道亲人的消息,越能早一点解除心里的焦虑。应该是近乡情更“切”才对。然而,人们对消息的等待是有选择性的,质言之,他永远盼望好消息,而害怕听到坏消息。当其对消息的焦虑发展到极致,则会变成对消息本身的回避。本该上前问来人,就变成了“不敢问来人”。这叫反常合道。比如说参加高考的人害怕看榜,就是出于同样的心理。因此,不用“切”字,而用“怯”字,真是极练,说透了人情之的。后来,杜甫《述怀》也有同样的写法:“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完全来自生活体验。“畏”字等同“怯”字。
所以,写人之常情,不如写反常之情。而反常,也是一种人之常情。黄周星评此诗:“真切之极,人人有此情,不能为此语。”(《唐诗诀》)按,“人人有此情”,就是指反常。“不能为此语”,是说在宋之问之前,没有人写出这个反常。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这首诗的作者和受赠者,都是对五言律诗的定型做出重大贡献的诗人,这首诗便是一首经典的五律。杜审言(杜甫的祖父)是一位心性乐观,自视甚高的诗人。据载,他病得很厉害的时候,宋之问等去看他,他居然还有心情开玩笑,道:“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但恨不见替人也。”(《唐才子传》一)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当时宋之问“卧病”,不能亲往相送,就写一首诗送他。人在病中,信息闭塞,却偏偏传来一个坏消息——故人突遭贬谪,不免令人黯然神伤。此诗开篇便将读者带入特定情景:“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一个“嗟”字,表现出诗人的无奈和对友人的深切同情。
接下来是诗中的神来之笔。单看“河桥不相送”,可以直白地解为:不能上河桥送别故人。便是平平无奇的一句话。然而联系下句的“江树远含情”,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里明明是拟人,或反过来说,是移情于物。“河桥”“江树”无一不是诗人之化身,躺在病床上的人,和生了根的河桥(洛阳桥)一样,不能一路相送。而沿堤的江树呢,却可以陪伴行人很久很久。因为从东都洛阳至江西,要走很长一段运河。运河两岸有树,被人唤作“隋堤柳”,也就是诗中的“江树”。“病中不能送客,无以表意,而托诸江树,正见其情之无极。”(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正是因病致妍了。
杜审言乘船途经之地,要路过两三位历史文化名人浪迹之处。信手拈来典故,心情却是沉甸甸的:“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孙楚(字子荆)乃西晋文学家,仕途坎坷,年四十余始参镇东(扬州一带)军事,后因傲侮上司免官。其人少负才名,盛气凌人(史称“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与杜审言正有一比。而汉代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曾作《吊屈原赋》。王勃说:“贬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杜审言应有同慨。
杜审言此行的目的地吉州,其地接近丰城(今江西丰城市)。据《晋书·张华传》载:豫章(今南昌)雷焕夜观天象,见斗牛之间常有紫气,知为宝剑之剑气所致,并判定剑在丰城。遂为丰城令,到县掘得龙泉与太阿二剑。“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诗人用此事,一则暗点贬所,二则寄寓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惋惜,三则以吉言暗示友人会被再度起用,可谓一石三鸟。综观全诗,前半直寻胜语,后半却频频用典,好在并不生僻,故读来只觉浑成。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中宗,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市)参军,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途中,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排律。所谓五言排律,不过是五言律诗的扩充或延长,即在五律中间增加若干联,要求对仗工整,“约句准篇,若锦绣成文”(《新唐书·宋之问传》)。
开篇四句写“早发”。一、二句中分别含有“春”、“晓”二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诗人却在赶路,出发地为“始兴”即曲江(今广东韶关市),“江口”是小地名,到达地是“虚氏村”,与“江口”相距约有一日之路程。诗中“闽嶂”、“越台”(汉时南越王尉陀所筑台)是藻绘,分别指途经南方之山岭和此行之所向。
三、四句紧扣春晓,写望中景色,形容宿云像鹏翼垂下的影子,残月如开于蚌中的珍珠。残月本是一弯,只如蚌珠边缘高光的部分,譬之蚌中珍珠,颇富想象力。纪昀点评:“故为奇语,已开雕琢风气。”(《瀛奎律髓》汇评)排律有一联可传,便足为全诗增价。这一联就是如此。
“薜荔摇青气”六句写南国景色,多用南方鸟兽草木之名。如薜荔、桄榔、桂树、玄猿、翡翠,等等,三句写植物,两句写动物,铺排有序,杂以山光水声,错落有致。“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一句为前六句打总结,说南国景象虽赏心悦目,一句转折,说自个儿留恋北方的思绪更长。接下来“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二句,极言乡思之苦,青鬓忽然变成了白发,赤心业已化作冷灰。最后两句承“灰心”而言:要是有回乡的一天,打算归隐算了。“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语出谢朓“去剪北山莱”、王绩“去剪故园莱”,都是归隐田园的意思。
全诗声律严谨,对仗工稳,技巧纯熟,措语巧而不纤,起承转合有度,非排律之当行里手,不能办此。
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首五言排律当是中宗景龙元年(707)作者被贬越州长史,游杭州灵隐寺所作。灵隐寺建于东晋时。相传咸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慧理至杭,见此山道:“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灵隐山即得名于此。
开篇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从灵隐寺的地理位置及概貌说起。“鹫岭”本指天竺国灵鹫山,用指灵隐山的北高峰(飞来峰)。“龙宫”即指灵隐寺,虽是为了对仗工整,却也有所取义。相传龙王曾请佛祖讲说经法,故佛寺勉强可以称为“龙宫”。“郁”、“锁”二字,不经意地流露出戴罪人的负面情绪。
接下来两句是豁然开朗:“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真一篇之警策,为唐诗之名句。而且衍生了一个故事,见晚唐孟棨《本事诗·征异》。略云:宋之问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吟行,得“鹫岭郁岧峣”一联后,冥搜奇思,难以为继。有老僧点长明灯,坐大禅床,赠此二句。之问讶其遒丽,乃足成全篇。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事不可信,前人已予驳正。
接下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由灵隐寺的桂花飘香,继续写诗人对景物的陶醉,涉及当地风俗民情。按白居易《东城桂》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即灵隐寺)每岁中秋有月桂(月宫桂树)子堕”,所以杭州人有“山寺月中寻桂子”(《忆江南》)的风俗。这一联的清新脱俗,与上一联的雄浑壮丽,形成对照,相得益彰,共为全诗之枢纽。
接下来很自然地转入对寻幽探胜的描写:“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上句写攀山登塔,下句写途中见到山寺的引水装置。其事非可等量齐观,做成的对仗却相当工稳。“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写花木的耐寒,与上文“桂子月中落”之景,季节似不吻合,神理(心理暗示)却是相通。何况形式美对于排律来说,比细节真实更为重要。
诗人从大自然得到许多积极的心理暗示。“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上句犹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下句是说通过寻幽访胜,达到了宠辱皆忘的境界。结尾把心境推向更高:“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天台山本佛教圣地,“石桥”则是通往仙境之桥。相传汉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二女子,留半年求归,抵家已七世矣(事见刘义庆《幽明录》)。诗人借天台山比灵隐山,表达了潇洒出尘之想。
明人袁宏道在灵隐游记中提到这首诗说:“余始入灵隐,疑宋之问诗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词客,捃拾帮凑。及登韬光(庵名),始知沧海、浙江、扪萝、刳木数语,字字入画。古人真不可及矣。”若非诗人得江山之助,五排之中,哪得有此神完气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