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上一讲我们讲到成也阴阳,败也阴阳。“负阴抱阳”是事物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形式。这种运动形式促使事物和谐、平衡、统一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一个阴阳统一体,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结合运动产生第三种新的物质。有了新的第三种物质,就会衍生万事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凭借阴阳,再遇上适合的第三种因素,又会衍生出无穷无尽的事物或生命。鸡蛋遇上一定的温度会生出小鸡,石头遇着一定的温度永远生不出小鸡,但含碳酸钙成分高的这种石头遇着一定的温度会变成碳酸钙,铁矿石遇上一定的温度就会变成铁。“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三生万物”是有条件的,一是“负阴抱阳”,二是“冲气以为和”。“冲气以为和”,和是和谐、适合。鸡蛋遇上一定的温度能孵出小鸡,这就是“冲气以为和”。温度过低只能保鲜,温度过高会煮成熟鸡蛋,甚至灰飞烟灭。这就是不符合“冲气以为和”的条件。
孔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易经》讲“三人行必损一人”。孔圣人是信仰《易经》的,他曾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经》,可以无大过矣”。为什么他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与《易经》背道而驰呢?如果认真分析《易经》讲这段话的背景,就会明白圣人与《易经》所讲的道理是一致的。
《易经》原文是这样写的:“三人行,必损一人,一人行,必得一友,言致一也”。三个人同行则有一人离去,一个人独自旅行,可以得到朋友。这是说天下万物必须专心致一。“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说三人同行,必定会有学习的老师。“三人行必损一人”,是说三人同行,很难做到三人志同道合。道不同不相与谋,从这个角度讲会有一人离去,这是天经地义的。“一人行必得一友”,一个人独自旅行必定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在这方面老百姓也有很经典的表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喝”,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流传不衰的经典。为什么“三个臭皮匠”走到一起,能顶个“锗葛亮”,而三个和尚走到一起却没有水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说三人团结一心就会有智慧、有力量,人心齐,泰山移,这是兴盛之言。“三个和尚没水喝”,是说三人各怀鬼胎,只会替自己打算,就会三心二意,谋划不到一起,处事做不到一起,同床异梦。就会办不成事,这是警醒之言。而这两者的区别就是能否做到“冲气以为和”。《易经》有言“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二气缠绵交密,万物感应化生,醇厚完美,雌雄交合其精,万物化育生成。有了阴阳之道,有了适合的第三种因素,就会催生万物,就会和谐发展。这就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讲的道理。如果有了阴阳之道,却没有适合的第三种因素催生,不能做到“冲气以为和”,那只会是“三个和尚没水喝”,所以说“三生万物”的“三”是魔方,三可以使事物兴旺、繁荣,三也可以使万物消损、衰亡。兴也三,亡也三。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令人深恶痛绝的现象,那就是“第三者”。有了第三者,恋爱成了三角关系,婚姻也成了三角关系。原本同心同德的夫妻,由于第三者插足变得离心离德。还有三角债,也是令人讨厌,难以对付。常理本来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有了第三者,成了三角关系,反而不稳定了。“三”真是个魔方,变化莫测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三”说道说道。
下面结合《道德经》,从三个方面谈谈对“三生万物”的认识。
一 兴也三
通读《三国演义》,可以明白刘备是靠三起家的。桃园刘、关、张三结义,奠定了蜀汉政权的核心基础。随后是三顾茅庐,迎请诸葛亮,有了军师。随后是隆中问计,谋划三分天下宏图。再后是在历次战斗中,招降纳叛,延揽了赵云、黄忠、马超、魏延等众多名将,使蜀汉政权从流亡中安定下来。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的白身,短短几年之间,摇身变为雄霸一方的小朝廷皇帝,不能不说其对三的独特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认真分析刘备的创业过程,可以看出刘备至少从两个方面将三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1.利用“三”构建了牢固的核心权力集团
认真分析蜀汉政权的组织结构,可以用两个三角形作归纳。
刘、关、张是蜀汉政权的第一个三角形结构,也是集团的核心结构。这个三角形结构,构成了蜀汉政权的原子核。这个核心层,刘备又利用关、张互相牵制。尽管刘、关、张三结义,其忠义之心可鉴日月,但在长期的共事中也不可能想法完全一致。如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张飞就失去了耐心,表现了不满。他说:“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这时关羽就出面制止劝说。关羽的行为一方面为刘备解了围,使刘备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去思考聘请诸葛亮这一大事。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刘备的韬略,利用第三方牵制对方,比自己出面既有效又省事。
关羽在过五关、斩六将后,遇见张飞,原以为张飞会打开城门、列队迎接这位仁兄的,殊不知张飞此时对关羽已生疑心,要关羽杀了后面曹魏追兵以示没有变节,才会放关羽二哥进城。此时,张飞的言行也有几分道理,归根到底证明张飞是死心塌地跟刘备大哥的,你关羽二哥要是变了心,那不客气,我们不得不以死相拼,如果你关羽二哥没变心,还是一心一意跟着大哥,我们还可以做兄弟。刘备利用关、张互相牵制构建了蜀汉政权十分巩固的核心结构,其结构如原子核一般紧密。
其原子核的外围又是一个巩固的三角形结构,其结构特点是刘、关、张是一个点,诸葛亮、赵云是一个点,另外那些黄忠、马超、魏延等投降派是一个点。这三个点又互相牵制。尽管刘备时常在关羽、张飞面前说:吾得孔明,犹鱼得水也。在日常的战斗中,关、张还是不服,特别是关羽。为了牵制关羽,诸葛亮用尽了心思。赤壁之战就是一个例子,所有战将都分派完毕后,就是不分给关羽任务,最后激将关羽守华容道,还要其立军令状。由此可见,关羽与诸葛亮之间相处还是不和谐的。但是对于赵云,诸葛亮是肝胆相照。赤壁之战,诸葛亮让赵云陪同刘备到东吴迎亲,这不能不说,诸葛亮对赵云是十分信任的。后来,赵云年事已高,诸葛亮也十分关照赵云,难啃的骨头坚决不让赵云去,就是赵云坚持要去,诸葛亮也不松口,其理由是“常胜将军不要坏了一世英名”。后来在北伐中原过程中,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但对同样有失的赵云,却又是安慰又是嘉奖,以致搞得赵云都不好意思,“无功怎能受奖”。由此可见,诸葛亮对赵云的用心。刘备对诸葛亮,言必称军师,应该是十分信任诸葛亮的,但诸葛亮对刘备也有戒备之心,或者说也是揣摩刘备的心思而行事的。如刘备征讨西川连连失误时,让镇守荆州的诸葛亮前去共同议事,临走时,对于荆州留守,诸葛亮就是揣摩刘备的心思,而让关羽留任。因为刘备派来的信使是关羽的义子关平。本来刘备的原意荆州留守是谁,你军事诸葛亮自作主张就可以了,但是,诸葛亮没有自作主张,而是揣摩主子的意思,让关羽留任。其实,关羽不是最佳人选,最佳人选应是赵云。后来,关羽失荆州,诸葛亮应该负有用人失察之责。
刘备利用两个三角形结构维系了中央集团的巩固,使整个集团团结一心,开疆辟土,建功立业。尽管也有矛盾,但矛盾却在相互牵制中几乎消耗殆尽。
2.刘备在对外谋略上也离不开“三”
在隆中的时候,诸葛亮就为刘备做了谋划。“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在诸葛亮这一方针指引下,后经赤壁之战,联吴抗魏,占据荆州,西取巴蜀,终成帝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