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层“其次侮之”,轻视。为什么有的习惯被人轻视而不遵守呢?这是因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资讯不足,不值得人相信,令人怀疑。如清明节祭祖,有一少部分人根本不放在心上,或者说从来都不去祭祖。这种人的理由就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中国有句古话,“在生不把父母敬,死了何必哭鬼神。”他认为“死了死了”,人死了就过去了。上坟烧香放挂鞭炮,先人知道吗?一切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他也不惧怕断子绝孙的诅咒,认为都是无用之举。这种习惯十有八九会被颠覆,或者被一部分人首先颠覆。
为什么要分析人们对待习惯的四种心理层次呢?认真分析不同层次的习惯,有助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处于第一层次的习惯,我们就得无条件的遵守。如“1+1=2”。对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习惯,我们可以有选择的遵循或者颠覆!如有的人有坐车的习惯,出门就“打的”,不问远近。这不一定是好习惯,我们可以选择遵循与颠覆。路程远可以“打的”。路程近,走走就到了,这样还可以锻炼身体。如果一味地遵守习惯就等于困住了我们双手、双脚,困住了我们的大脑,我们就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那么一生就可能毫无创造,毫无建树。如果对习惯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地颠覆,也会在现实世界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二 “道法自然”有什么意义?
认识、理解、遵循道法自然,有利于我们在创新与守旧,进步与稳定中做到循序渐进。再者,自然、自然而然的习惯会左右我们的生活。我们能遵守习惯,道法自然,坚持守常,使我们能很好地遵照客观规律办事,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方便与帮助。
《老子》三十九章有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天下贞而高贵,将恐蹶。”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能与以前的习惯保持一致,天能与以前的习惯保持一致,就会清明。地能与以前的习惯保持一致,就会宁静。神能与以前的习惯保持一致,就会灵验。山谷、河流能与以前的习惯保持一致,就会充盈。万物能与以前的习惯保持一致,就会生长。统治者能与以前的习惯保持一致就会稳守天下。
如果不能这样,天不清明,就会崩裂。地不宁静,就会塌陷。神不灵验,就会消亡。山谷、河流不充盈,就会干涸。万物不生长,就会灭绝。统治者的国家不稳定就会倾覆。
第一层的意思强调与从前的习惯保持一致,就会天地和谐,社会和谐,“风调雨顺”,强调遵循从前的习惯。
第二层是从反面强调,如果不能与从前保持一致就不能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就会出现灾难。万事万物都是如此。
老子这段话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道法自然”的重要性。强调必须与从前的习惯保持一致,必须道法自然,必须守常。只有这样才会天清,地宁,神灵,五谷丰登。社会太平。否则,就会天崩,地裂,神废,灾难频发,民不聊生。
圣人用了几乎一章的篇幅来论述遵循习惯,道法自然,坚持守常。而举例范围几乎囊括天地自然社会,可见圣人的重视,可见真理的普遍性。
道法自然,坚持守常,怎样做到坚持守常呢?守常必须知常,老子告诉我们:“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懂得永远不变的道理可以算是明智,不懂得永远不变的道理就是胡作非为,就会遇到凶险,老子强调了知常的重要性,不知常,谈不上守常。守常只有先知常,才能“没身不殆”。
“火烧赤壁”的故事可引以为鉴。
赤壁之战,曹操听信庞统之计,将所有的战船绑在一起,连成一片。当时就有谋士提醒,这样做要是孙刘联军用火攻,我们麻烦就大了。曹操讥笑这位谋士说,现在是冬季,只有西北风,西北风用火攻,只会烧到他们自己的军营,曹操也可谓“知常”了!
诸葛亮观察天象,觉得天气反常,最近两天会有东南风。等到东南风起时,诸葛亮一把大火烧毁了曹魏的八十万大军。
这里曹操不可谓不知常,他只是仅仅知道冬天只会刮西北风这个小常,不知道世事无常这个大常,所以曹操还是“不知常,妄作、凶”。将所有战船连成一片,是“妄作”,被诸葛亮一把大火烧成灰烬是“凶”!任何事情都有必然性和偶然性。曹操有点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祥林嫂总是见人就说,“我真傻,我单只知道冬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所以,曹操,也真傻,只知道冬天里刮西北风,不知道这冬天里还刮东南风!而诸葛亮既懂得冬天常刮西北风这个“小常”,也知道“世事无常”这个大常,由此谱写了一曲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青史留名的凯歌。
以上例子告诫我们办事要遵守习惯,但也要想到世事无常这个“太习惯”,既要遵循习惯行事也要学会变通,要知道在牌桌上,很多新手是不知道按常理出牌的。但不管是“遵循”还是“变通”,这里都有一个守常的问题,而聪明之处在于是守“小常”还是守“大常”。
还有一个词语也值得我们留意,叫做“习非成是”,好些东西本是错误的,由于习惯上都认为是对的,所以久而久之,错误的也就成了正确的。“三人成彪”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说有老虎你不信,两人说有老虎你不信,“三人”是很多人,大家都说确实有老虎啊!这时你就不得不信了!
读《易经》有“群龙无首”这个词,“群龙无首”是指很多条龙在一起,彼此和谐相处。而我们今天的理解是一群龙,没有一个头,乱糟糟的。原来那个意思根本没有人用了!用了也是错的。
还有“曝(bao)光”的“曝”(bao),原来正确的读法是“曝(pu)光”,现在大家都读“曝(bao)光”了,没有人再读“曝(pu)光”,语改委就将“曝(bao)光”定为正确的读音,再没有人敢“曝(pu)光”了,要是有人再敢“曝(pu)光”,就将你“曝(bao)光”。
“习非成是”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值得重视,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守常的重要性。“习非成是”这种现象说明守常,道法自然,不仅要与从前的习惯保持一致,还要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大多数人这么说,这么做,你不能随大流,你就行不通。我们原来反对人云亦云,从守常的角度看,你不人云亦云,还真的不行。现实社会中,有些好事之徒凭三寸不烂之舌,总是搬弄是非,无中生有。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这也是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的事!还有一些好事之徒唯恐天下不乱,也会利用人性从众的心理挑起一些事端。而今社会,一些明星代言产品给消费者带来麻烦,就是不法厂商利用明星效应,人性从众的心理惹的祸。
还有个词语更有趣,叫做“入乡随俗”,这个词语更能说明守常的重要性。“俗”就是习惯,就是常,入乡必须遵守这个地方的习惯,不论这个地方的习惯是对还是错,也没有对和错。入乡不随俗,你一定要分出对与错,你就会弄出是非来,你就会吃大亏。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供借鉴。
兄弟二人出门做买卖,来到“裸人国”。“裸人国”的风俗是所有的人都不穿衣服,兄弟二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哥哥对此十分鄙视,说,无论到什么地方,礼仪不可不讲,德行不可不行,与光着身子的人做生意,太伤风败俗了。弟弟却不以为然,认为入乡随俗,古代不少贤人,虽然形体上有所变化,但行为却十分正直,所谓“殒身不殒行”,戒律也是允许的。弟弟入乡随俗,不但生意做得好,而且受到当地人的尊敬。哥哥对此很生气,认为不做人,而要照着畜生的样子行事,不是君子所为。在一次重大庆典上,哥哥满口仁义道德,指责“裸人国”行为伤风败俗,惹怒了“裸人国”的国王,国王要将其处以极刑。不是弟弟为之求情,差一点殒身丧命。这个寓言故事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入乡随俗、道法自然的重要性,说明守常的重要性。一旦形成了风俗是很难用对错来辨别其是与非的,而理智的行为就是守常。
入乡随俗,这种现象,说明守常不仅仅要与从前的习惯保持一致,还要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更要与地方上的风土人情保持一致。当年,红军长征能顺利通过彝族地区,遵守民族习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总之,不管是什么情况,我们都要记住一点,习惯是会影响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在习惯面前,在自然面前,在大多数时候,我们要懂得顺应习惯,顺应自然,道法自然,这就是守常。
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我们每每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随口说出这样的句子。这样一说,似乎找到了事情解决的办法,但仔细想想,还是茫然。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只不过是随口说说而已,有口无心,如果追问自己,怎样自然而然,怎样顺其自然,到底怎么办?一脸茫然,一点办法也没有!不过,却深刻地表达了在习惯势力面前由于无助而无奈的内心感慨!一方面,我们在习惯势力面前,必须依照习惯势力行事,必须守常。而另一方面,世间万事万物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还是瞬息万变。虚虚实实,扑朔迷离,无所适从。对此,我们又要懂得变通,以适应时代和事物的发展,不知守常不行,不知权变更不行。变则通,不通则痛。如何权衡变与不变,守常与权变之间的关系呢?请听第十四讲:解读“为之于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