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要懂得“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的道理。
“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清净能克服躁动,寒冷能克服暑热,清净无为,万事万物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客观世界,风起云涌,变幻莫测。不仅有惊涛骇浪的险恶,还有风云诡谲的狡诈,更有物欲横流的躁动,面对这一切,我们唯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怎样做到稳坐钓鱼台呢?保持镇定的心志,以淡定的心态,由它云转云舒,看它花开花落,“静之徐清”。清净自然,万物臣服。万物臣服,自然和谐。听听下面这个故事,就会信服“清净为天下正”的道理。有个日本武士道高手来到少林寺,想要挑战空言大师。空言大师说,好。就让弟子把日本武士带进来。日本武士见面气势汹汹,抽出武士刀,空言大师视之不见,不慌不忙地为日本武士递茶,日本武士只得坐下,一边喝茶,一边打量四周,狐疑的心慢慢静了下来。空言大师倒茶滴水不漏,坐下时衣带无声。日本武士的全身杀气在静寂的氛围中被消减得无形。心想即使不动手,也要与这大师磨磨嘴皮,看他道行几何?于是大谈武士道如何如何利害,空言大师一言不发,任其海阔天空。最后,日本武士茶喝完了,话也说完了,只好识趣地离开。回到日本后,却又觉得窝囊,一股无名火无处发泄,一连杀死数人,拿他日本同胞当出气筒。由此,同门问他当时怎么不下手?武士说,这老和尚太沉默了,当时气氛压抑如山,我稍有举动就会遭巨石压顶。空言大师,以静制动,化杀气于无形。置杀气腾腾的对手于静寂的氛围之中使其由恐吓而胆怯,又胆怯而溜之大吉。这就是清净的威力。
三 “大成若缺”,关羽没有读懂
读《三国演义》,读关羽失荆州,我们又会深深感叹,关羽是项羽第二,或者说是活生生的一个项羽式的悲情人物。关羽失荆州,与项羽失天下教训一样,刚有余,柔不足。只知逞勇,虽然也有计谋,其计谋也脱不了逞勇的影子。水淹襄樊是大智,但是你看他关羽站立船头那洋洋自得的神情,更是大勇,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大智大勇,但骨子里却还是显示其勇武。无论怎么用智都离不开逞勇。这一性格上难以去除的毛病,和项羽一样,是其与生俱来的勇猛刚强的优越感而先天就固有,因为武艺超群,傲视群雄,所以,骨子里就永远脱胎不了那种因武艺超群而自鸣得意的狂妄。关羽失荆州就是没有读懂“大成若缺”的道理,就失在狂妄上。
我们经常讲大意失荆州,是用此来告诫我们,遇事小心谨慎,千万不可麻痹大意。关羽只认准自己是“大成”,以为自己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天下无敌手,是天下无双的神勇将军。而忽视了“若缺”,忘却了谦虚谨慎。武艺再高强,不懂得谦虚谨慎,就会麻痹大意,酿成大错;武艺再高强,不懂得谦虚谨慎,就会自以为是而轻视下属;武艺再高强,不懂得谦虚谨慎,就会目中无人而遭人暗算;武艺再高强,不懂得谦虚谨慎,骄傲狂妄而失去理智,就会四面树敌。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由其骄狂的性格而导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关公擒得魏将于禁,威震天下领兵攻打樊城时,来到北门,立马扬鞭,曹仁在城楼上,见关公身上只披掩心甲,斜袒着绿袍,乃急招五百弓弩手一齐放箭,使其右臂中一箭,翻身落马,落荒而逃。这就是因武艺高强,不懂得谦虚谨慎而麻痹大意,酿成大错,几乎要了性命。身处敌方高楼之下,而居然不披铠甲,其狂妄而草率几乎到了极点,这是其一。
在得了襄阳后,随军司马王甫建议“将军一鼓而下襄阳,曹军虽然丧胆,东吴吕蒙屯兵陆口,常有吞并荆州之意,倘率兵径取荆州”,话音未落,云长曰:“五亦念及此。汝便可提调此事:去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选高阜处置一烽火台,每台用五十军守之,倘吴兵渡江,夜则用火,昼则举烟为号,吾当亲往击之。”王甫曰:“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必须再得一人总督荆州。”云长曰:“吾已差治中潘浚守之,有何患焉?”甫曰:“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军前督粮料官赵累代之,赵累为人忠诚兼直。若用此人,万无一失。”关羽以一切已作安排为理由,拒绝了王甫的建议。后来的故事证明了王甫的正确,关羽懊悔不已。因武艺高强,不懂得谦虚谨慎,自以为是而轻视下属,以致自吃苦果,有苦难言,这是其二。
他自恃武艺高强,艺高胆大,由此而胆大妄为。妄为就无所顾忌。无所顾忌的表现一则鲁莽,二则无知。与庞德第二次对阵就表现了其鲁莽的性格。第一次与庞德对阵,双方战三四百回合还不分胜败,已知庞德非等闲之辈。第二次对阵斗到五十余合,庞德拖刀就走,关公明知是计,纵使是计,吾也不怕。正因为其不怕,才使他有失于谨慎。自以为庞德耍的是拖刀计,不知庞德射来的是暗箭。不是关平不放心从后面赶来,眼疾,大叫“贼将休放冷箭”,提醒关公,那一箭就不仅仅是射在手臂上,而会要了他关公的性命。关二爷因武艺高强,不懂得谦虚谨慎,目中无人而遭人暗算,这是其三。
孙权希望与关公结为亲家,以巩固孙刘联盟。关公对此大为光火。关公认为刘备是汉室血统,我关公是刘备的兄弟自然是正人君子。而孙权只不过是刘氏汉家的乱臣贼子,怎么有资格和我结为秦晋之好呢?骄狂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人家刘备大哥为了应付曹操都能主动与孙权之妹结为伉俪,而他关公却以与孙权结为秦晋之好为耻辱,本以为这样做是表现了对刘氏汉家的忠诚、仁义,却带来兵败襄阳而无路可走的下场,骄狂而“迂”,“迂”到了愚不可及的地步。你说他不想依靠东吴解围吗?他却在兵败襄阳去荆州的路上依谋臣建议修书吕蒙,不惜哀求地称看在我们过去的情分上,希望吕蒙与自己重修于好,共同抗魏。吕蒙回信说,“我们两人过去关系是好,那只不过是私人关系,今天,我是替吴侯做事,我不能因私废公,对不起吴侯。”你说关公“何苦”呢,不但没有得到吕蒙的怜悯,反而被吕蒙奚落。而后来吴侯又派诸葛瑾抛来橄榄枝,重提儿女婚事,重修旧好,共同抗曹。他关公反而又不屑于此。真是匪夷所思!只能说其因骄狂而“迂”,“迂”使他对错不分,好坏不辨,不可理喻。关二爷因武艺高强,不懂得谦虚谨慎,骄傲狂妄而失去理智,这是其四。
关羽由于骄狂失却谦虚谨慎,失却理智而内外交困,由此将自己送上穷途末路。
其内,一因他办事失却法度。只知军法从事,不知人性安抚。失公安,失南郡,就是毁在自己骄狂的性格上。傅士仁、糜芳本是征战襄阳的先锋,出发前夜,两人狂饮,以致不慎烧了自家军营。如此大事,关公本想处以极刑,由于众人劝谏,只是各杖四十,摘去先锋印绶,罚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这里既暴露了关公平时治军的疏漏,也为自己留下了后遗症。你说关公平时治军很严吗?如果很严,怎么会临战前夜,两位先锋却敢纵酒狂欢而导致火烧军营。只能说关公平时疏于管理,方法简单。在关公兵败急需粮草时,此二人不但没有筹备粮草,反而斩了来使,开门投降东吴。这里也可以看出是毁在骄狂的性格上。一是关公出发之前,此二人犯下大罪,关公留下狠话,看我日后班师回营如何收拾你们二人。二是这次派人催粮也是冷冰冰的,如完不成任务军法从事。糜芳还在犹豫,因为通往襄阳的大路已被东吴截断,粮草根本无法运到襄阳。完不成任务只有死路一条,关公已把二人逼到不得不反的绝境上。傅士仁根本没有思考,手举刀落,斩了来使,将犹豫中的糜芳拉下了水。这两位仁兄背汉投吴,自身也有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关公自己身上,使这两位仁兄无路可退,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反。
兵败襄阳,败走麦城,为什么刘备之义子却见死不救,就是关公因自视为光明磊落而骄狂,办事不严密惹的祸。刘备纳刘封为义子他反对,刘备要封刘封为太子他反对。反对就反对,但这种机密大事不可不严密。刘备咨询诸葛亮时,诸葛亮说这是家事,你应该去问张飞与关羽,何等小心。这是朝廷的机密大事,刘备把你当兄弟看,咨询于你,是尊重你,你尽可发表意见,但办机密事不能失之于机密。否则就会“臣不密则失身,凡事不密则害成”,而他关公把这样一件机密大事吵吵嚷嚷以致天下人都知道了,最后却在关键时刻被人炒作,让自己走上了黄泉路,悲哉!傅士仁、糜芳投靠东吴失却了后方大本营。刘封见死不救没有了援兵,这是内。而外呢,他自毁了东吴联盟,受到吴、魏夹击,可怜关二爷一世英名而由于自己的骄狂性格与生命一起毁于一旦!
刘邦的成功,项羽、关羽的失败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思考空间,值得我们永远的回味,如我们能以此为鉴,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能从历史中读懂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作为我们的借鉴,我们就会变得比较聪明起来,欲知其详,请听第十三讲:道法自然,守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