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善为士者不武”,善为士者,就是善于用人的人,善于用人的人总是不轻易显示自己的实力,使人看不明白,具有“微妙玄通”的修养。什么叫“微妙玄通”呢?怎样做才算“善为士者不武”呢?对此,老子在《道德经》十五章有专门论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真正懂得道的人深邃玄通,深藏不露。正是他难以认识,因此只能勉强的形容。处事谨慎啊,就像冬天踏冰过河。警觉机敏啊,就像邻邦会随时进攻。庄重严肃啊,就像宴席上的宾客。洒脱自然啊,就像正在融化的冰块。浑朴敦厚啊,就像未经雕琢的木料。心胸旷达啊,就像空旷的山谷。浑厚质朴啊,就像包容着污浊。谁能够在这种浑浊的环境中依然镇定,使纷乱的世界慢慢澄清。谁又能够在安定中由静缓缓入动。保持道的人不追求完美,正因为不追求圆满,所以才能不断地除旧革新。“善为士者不武”,就是这样一个懂得道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说深不可识,却又似乎清清楚楚地看明白了,说看明白了,似乎又不那么确切。为什么要做到微妙玄通呢?作为统治者或者是管理者在人格上又要像玻璃球那样光明磊落,在人格修养上又要做到深藏不露。孟子对此有过感叹。他讽刺梁襄王时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对梁襄王的鄙夷。这样一个远处看不像人君,走近看又没有给人以敬畏之感的国君,能驾驭文武百官吗?显然不能。所以作为一个统治者抑或管理者要用好人,管理好人,没有一点“微妙玄通”的修养是会受人嗤之以鼻的。
韩信这样一位谋略超群的军事家,为什么被刘氏统治者以反叛之名处死了呢?原因就是其只有知己之明,而无知人之智。也就是说,他只了解自己是杰出的军事家,对刘氏江山有杰出功劳,只知刘邦惜才,不忍心杀害他,只知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率数万之众,解衣而衣我,推食而食我,言听计从。而对刘邦狡诈的一面,一点也没有认知,以致到死他也没有认知刘邦的本来面目。他愚昧地认为,只是吕后这个狠毒的女人容不下他。客观地说刘邦如没有加害韩信的念头,吕后敢下手吗?准确地说是刘邦借吕后之手断绝了韩信这个心腹之患。刘邦一箭双雕,既解除了心头之患,也掩盖了其不杀功臣的虚伪。而吕后也是一石二鸟,既帮助夫君了却了心头大患,也在功臣面前显示了自己的淫威。不要小看我老太婆,刘邦不让我整治你们,我会在刘邦外出时寻找机会整死你们。这里显示了刘邦“善为士者不武”的心机,我在你们面前,光明磊落,是玻璃球,让你们看得通透。不过能让你们看透的是一定会让你们看过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真实的一面,你们越是看得明白,那么你们就会被假象陷得越深。你韩信不是想做大将军吗?我就筑坛拜你为大将军。你不是想代理齐王吗?我就封你为齐王,而且除掉代字,而且还扩大你的封地,这一切,刘邦在实施的过程中,是真心实意的,所以韩信才会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而在他刘邦心里清楚,这一切只是权谋之计,权宜之计。这一切韩信到死也是没能看明白,这就是刘邦的“微妙玄通”。
其二,“善战者不怒”,善于办事的人沉着冷静,遇事泰然自若,特别是在危机处理上要具备清静无为的道行。刘邦在其老婆、老爸都被项羽被俘的情况下,在项羽以活烹其老爸相威胁的状况下,仍能镇定自若,谈笑自如。在这种状况下,他笑着对项羽说,你要真的活烹了我老爸,请不要忘记了分一杯汤给我。也许你认为刘邦冷酷无情,在项羽以活烹其老爸相威胁的情况下都不为所动容,一般人做不到,也许是这样。但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残酷环境下,你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办法呢?
其三,“胜人者不与”,能战胜对手的人不与人正面交锋,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下,更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胜人者不与”,就是讲办事情要有避实就虚的智慧,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对峙,曹操如与袁绍正面交锋,无疑是以卵击石。而曹操在官渡之战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就是依照谋事的建议,避实就虚,避开袁绍正面强大之敌,抓住袁绍补给线上的薄弱环节,烧毁袁军粮草。动摇其军心,使袁军不战而败。
“胜人者不与”也可以这样理解,能控制别人的人不与之过从甚密。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还要分清对象,对象不同,交往的深浅有别。不能因为别人对你的过于了解,让人掌控了自己。要让人因吃不透你而存敬畏之心。刘邦对待萧何是花了心思的,萧何是刘邦事业上的左臂右膀,一直到死,对刘邦都忠贞不贰。就是这样一位忠臣,在刘邦面前,都是如履薄冰,其原因是刘邦实在捉摸不透。尽管小心翼翼,小心伺候,还是免不了牢狱之灾。出狱后,仍是小心谨慎地服侍刘邦,由此可见刘邦用人的谋略之高深莫测。
其四,“善用人者为之下”,刘邦的用人之道就是“善用人者为之下”。刘邦集团人才济济,众星拱月,刘邦的光环湮没在群星闪烁之中。而项羽那里是月明星稀,只知项羽的骁勇善战,能征惯战,而其他将帅的光环都湮没在项羽的光环之中。项羽顶多只能称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一个千古不二的神勇将军。他的所作所为,是在战场上显示自己的神武,让将帅们折服在其神武的光环下,没有给群星表演的舞台,不能激励群星为西楚霸业出谋献策,奋斗终生。古语讲,“大勇不斗”,大勇的人不用自己冲锋陷阵。你看项羽已是山穷水尽了,还不忘表现自己的神勇。在乌江边上,还要秀它一把。项羽对他的部属说:“今天要决一死战,与敌军痛快地打一仗。”汉军把他们重重包围,项羽对他的骑兵说:“看我为你们斩他一名将领。”接着大声疾呼,策马飞奔,手起刀落,汉将人头落地,奔突冲杀,又斩杀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汉军几十人。此时,项羽得意地对他的骑兵说:“怎么样?”手下都敬佩地回答:“就像您说的那样!”这就是项羽,做将军可以,做政治家还得学习。像《为学》里的那个西蜀富和尚那样,只想显示自己的富有,被自己的“富有”禁锢在现实的满足之中,缺少进取精神,无谋略天下抱负,没有像西蜀的那个穷和尚那样,不安现状,善于进取,穷则思变,善借外物。致使西楚霸业终将一木难撑而轰然倒塌。
“不失所者久”,是谋事在人,“死而不亡者寿”是成事在天。
刘邦“不失所者久”,善于用人,奠定了刘氏江山几百年的根基。刘邦离去后,周勃平定了吕氏之乱,使刘氏江山继续姓刘。汉武帝励精图治,使刘氏江山如日中天。光武帝刘秀打着刘氏大旗终将使旁落的刘氏江山又回到了刘氏手里,继续姓刘。以致后来的刘备,穷到卖草席子,还要称之为是刘邦的子孙,要恢复汉室,这就叫“死而不亡者寿”,叫做成事在天。只是到了刘备那里,刘邦那“天”确实罩不住了,才使刘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这是“不失所者久”,叫做谋事在人。毛泽东去世几十年了,中国共产党人,还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沿着毛泽东开创的革命道路奋勇前进,这就叫做“死而不亡者寿”,这就叫做成事在天。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这就叫做“不失所者久”,叫做谋事在人,今天,邓小平离去了,中国共产党人仍然继续带领中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这就叫做“死而不亡者寿”,叫做成事在天。
商业领域里,很多百年老店,创业的成功是谋事在人的成功,是“不失所者久”,善于用人的成功。守业的成功是成事在天的成功,是“死而不亡者寿”的成功。
“不失所者久”,是创业时善于用人,而“死而不亡者寿”是当年的创业者们不但善于用人创下了基业,而且创下了未来基业发展所依赖的文化,这些文化使后来的守业者能依照创业者所指引的发展方向光大基业。守业者沿着先辈指引的方向,借助先辈开创基业而建立的丰功伟绩而光大基业的过程,就是“死而不亡者寿”的过程,就是成事在天的过程,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的过程,就是“不知有之”的“太上”境界。
刘邦从最初的一个混混,最终混到一代开国之君,其用人之道,其知人知己的智明,我们不得不为之敬佩。反观项羽的失败,由于用人的失策,由于刚有余而柔不足而导致西楚霸业付之东流,我们又不得不为之惋惜。而《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俨然一个项羽第二。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都与其性格有关,都与其用人失策有关,关羽的悲剧进一步告诫我们要想事业的成功,不可不思考“谦受益,满招损”的古训,不可不思考谦虚、谨慎的教诲。欲知其详,请听第十二讲:“大成若缺”,关羽没有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