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战争,人是关键;之后,体力退居次席,大脑的发达程度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当导弹诞生之后,只要伸出指头轻轻一按,就能攻击几百千米、几千千米甚至上万千米之外的目标。导弹,彻底改变了战争局面。
激情斗牛士——美国B-61巡航导弹
美国“斗牛士”巡航导弹构成了20世纪50~20世纪60年代美国空军导弹系统的主力。但随着20世纪60年代初导弹研制系统的更加完备,一批更具战斗力的武器应运而生,而“斗牛士”也像它的名字一样,在激情地燃烧最后一滴血液后,也不得不在1962年底全部退役。它的命运,深刻地映照出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无人轰炸机”
1951年,美空军正在研讨新型导弹的生产计划。此时,一种外形和飞机极度相似,作战使命也类似于无人轰炸机的新型导弹引起了美国空军的兴趣。于是它就得到了一个轰炸机编号——B-61,试验型号XB-61和YB-61。生产型号B-61A,导弹的绰号就叫“斗牛士”。截至1946年,总共制造了46枚试验弹。1952年开始投入生产,美军首批订购了84枚。
B-61A几乎就是一架无人轰炸机,导弹全长12.06米,翼展8.74米,弹径1.37米,采用蜂窝结构的上单翼,后掠角30度,展向有扰流片,用来控制导弹的航向。弹头呈卵形,装有核弹头,中部为细长圆柱体,腹部有发动机进气口,尾部装有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后掠式水平尾翼位于垂尾顶端。各尾翼均没有舵面,主要依靠水平尾翼的偏转来实现导弹的俯仰,在三尾翼的交接处有一圆柱体,内部装有接收天线和接收机。弹身和弹翼结构的主要材料为镁合金。导弹的弹头为W-5核弹,最大爆炸当量50000吨,弹头重1360公斤,如果采用常规弹头,则是一颗重1360公斤的高爆弹头。
斗牛士的动力装置为一台发动机和一台助推器,主发动机最大推力20.45千牛,巡航推力17.35千牛,由于技术的局限,它的工作时间一般都在10小时以内,燃料为标准煤油。助推器推力231.39千牛,工作时间2秒。导弹总重5440公斤,巡航速度0.9马赫,最大航程1100公里。
1955年,由于美军更新武器系统编号,B-61A就被赋予新的战术导弹编号TM-61A。它还有个同胞兄弟,即TM-61A的改进型TM-61C。由于斗牛士A型并不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武器系统,在投入使用后不久就暴露出了种种的问题,随即就有了斗牛士B的研制计划。但由于斗牛士B的研制周期相当漫长,美国空军就将视线再一次转移,即在A型基础上,研制一种技术含量较低的改型,以便较早服役。于是,人们就把这种导弹的编号叫做TM-61C。C型弹和A型的外形基本相同,只是将制导系统充分升级,替换成了指令加脉冲式近程双曲线导航制导系统。这种导航方式增加了斗牛士C的自主能力,其作战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斗牛士C于1954年开始研制,1957年开始装备取代TM-61A。从1957年至1960年,美军总共向大西洋靶场发射了74枚TM-61C,在这基础上计算出了TM-61C在822米的圆概率误差下,可靠性为71%。
美国空军共制造了1200枚斗牛士导弹,1962年底已全部退役。作为美军历史上的第一代巡航导弹,TM-61的服役历史相当的短暂,但其改进型TM-61B由于改进颇大,为此赋予新的导弹编号TM-76,绰号马斯,继续留在美军中服役。
“斗牛士”的出现纯属一个意外。原因是虽然美国提出要发展不同类型的导弹,但由于军费太过紧张,“斗牛士”的生产计划几乎面临流产。就在美国空军垂头丧气地准备解散设计团队时,朝鲜战争的爆发,为其生产提供了极大的转机。于是,20世纪50~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远东的战场上,经常会出现“斗牛士”的身影。
斩首行动——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
战斧巡航导弹是美国研制的一种从敌防御火力圈外投射的纵深打击武器,能够自陆地、船舰、空中与水下发射,主要用于对严密设防区域的目标实施精确攻击。其由通用动力公司推出,历时十年,于1983年装备部队,具有低空飞行、命中率高等特点。
发展历史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苏签署了限制洲际弹道导弹“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两国开始大力发展巡航导弹。在这个时间段,美国推出了“战斧”式巡航导弹。其命中精度(圆概率误差)的理论值为6~10米,在海湾战争中的实际命中精度为15~18米。
1991年海湾战争中,除继续生产新研制的Block 3型导弹外,还要求将库存的Block 2全部改装成Block 3,该导弹属舰(潜)对陆型,以BGM-109C/D为基础加以改进,1993年装备部队。其采用先进的F107-WR-402型发动机,射程为1667公里(舰射型)或1127公里(潜射型),巡航速度0.72马赫,战斗部采用WDU-36B钝感炸药高效战斗部,采用惯性和GPS+DSMAC2A制导。现在,美国在导弹智能化方面又有新进展,被称为越来越聪明的导弹。
结构特点
陆射型“战斧”巡航导弹主发动机采用F-107-WR-450涡扇发动机,推力267公斤,助推器为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力3110公斤。制导系统为地形匹配制导辅助的惯性导航系统,雷达高度表测高。核弹头当量1万~5万吨。
“战斧”式巡航导弹由四个重要部分组成:战区任务计划制定中心(TMPC)、舰上计划制定系统(APS)、水面舰只战斧武器控制系统(TWCS)和潜艇作战控制系统(CCS)。
性能评价
“战斧”式导弹的优点在于:飞行速度快,在航行中采用惯性制导加地形匹配或卫星全球定位修正制导,可以自动调整高度和速度进行高速攻击。导弹表层有吸收雷达波的涂层,具有隐身飞行性能,是美国军械库中最有威力的“防空区外发射”导弹。这种巡航导弹的射程可以超过2500公里。雷达很难探测到飞行的“战斧”导弹,因为这种导弹有着较小的雷达横截面,并且飞行高度较低。
该导弹的不足在于:由于导弹携带的发动机、制导系统和燃料负载限制了弹头的尺寸,所以“战斧”式巡航导弹打击钢筋混凝土目标时效果不是太好;精确度不如激光制导炸弹,而且容易发生机械故障;造价远高于常规炸弹等。
在现代战争中,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为美国可谓立下了赫赫战功:海湾战争中,“战斧式”导弹首次投入大规模使用。美军的主要发射平台是游弋于波斯湾、红海的18艘战舰。1993年,美军使用战斧导弹打击伊拉克核基地,发射平台是停泊于波斯湾和红海的水面的巡洋舰和驱逐舰,总载弹量约125枚。
1998年8月2日,美以阿富汗和苏丹境内建有恐怖组织训练基地为由,分别向阿富汗和苏丹境内发射了6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英国共发射包括1000多枚“战斧式”巡航导弹,给南境内的重要设施造成了巨大破坏。2011年3月20日,多国对利比亚的军事第一轮打击中,美国和英国的军舰和潜艇向利比亚海岸的20多个防空目标发射了112枚战斧式巡航导弹。
美国志愿者——“民兵-3型洲际弹道导弹
“民兵”-3型洲际弹道导弹引进一种新的第三节 推进火箭,美国主要的核威慑力量,也是第一种配置独立多重重返大气层载具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美利坚守护者
“民兵-3型洲际弹道导弹的第三节推进火箭比起“民兵-2型洲际弹道导弹的要来得宽,而且具有液态燃料的喷燃口。它的后期推进系统有一具136公斤推力的引擎以作前后的移动,另有6具10公斤推力的引擎作左右的调整,还有4具8公斤推力的引擎在表面喷射以维持旋转。
早期的“民兵”-3型洲际弹道导弹携行12A型重返大气层载具与三颗当量35000吨的核弹头,有着相当先进的圆周公算偏差值。继续改良“民兵”-3型洲际弹道导弹准确度的计划开始于1982年,并在1987年完成。它按照要求完成了准确度改进。其改良称为“一钉之距”计划,改良了“民兵”-2型及“民兵”-3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与控制装置,使其打得更准。
·民兵的部署情况·
“民兵-3型洲际弹道导弹部署情况:马尔史东空军基地50枚,米诺特空军基地150枚,华伦空军基地186枚,格兰德福克斯空军基地150枚。
这些导弹有300枚配备当量33500吨的W-78型核弹头与12A型重返大气层载具,拥有足够的准确度及威力以对付大多数的强化工事目标。其他的236枚配备12型重返大气层载具的导弹会用来攻击软性目标,其中有一个为主要打击目标。1975年开始安装的缓卫系统使得每枚导弹可在25分钟内重新设定。另外,发射后亦可在波音E-4B空中指挥站上完成目标的重新设定。
·民兵发展历程·
“民兵-1型洲际弹道导弹是首先问世的固态燃料陆基洲陆弹道导弹,之前的导弹都是使用液态燃料。它是在1956年时以中程弹道导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1957年时它的射程增加,因而进入洲际弹道导弹之列。导弹的主要部分如推进、引导、发射与部署均获得相当的改进。第一枚导弹在1961年2月1日升空,1962年开始部署入掩体,1965年6月已有800座掩体完成战备。
进一步的发展造就了“民兵-2型洲际弹道导弹,1964年9月完成第一次升空。它在长度与吨位上都比“民兵-1型加大,改良过的第二节推进火箭更延展了其射程。新的导引系统也被安装上,可储多个目标资料,大大地增进导弹的准确度。艾科(AVCO)公司的11B型或C型重返大气层载具可携带1枚当量120万吨的核弹头与崔克公司出品的1型或1A型辅助穿透装置。民兵-2型洲际弹道导弹在1996年完成战备后,整个取代了“民兵-1型。
嚣张麻雀——AIM-120中程空对空导弹
AIM-120中程空对空导弹是AMRAAM导弹家族的成员之一,是美国研制的一种“发射后不管”的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它首次使用便取得骄人战果,揭开了世界空战史上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