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是本书最难读懂的一章,大部分是斯蒂芬在桑迪蒙特海岸漫步时的思考。他思索着很多神秘奇怪的东西和那些用以解释我们与周围环境奇特关系的哲学理论(如亚里士多德和勃克利的哲学理论),他还在思考应怎样看待自己。他从感观中得到的具体感受,驱使他去做抽象的理论探讨。他开始探讨他脚下的土地和他身体的关系。当他看见两位产婆,他就联想到人类生命的起源,想到宇宙的母亲夏娃,进而想到他自己的父母。当他考虑是否应该去看看舅舅里奇和舅妈萨拉时,他给我们扼要地描述了他头脑中他们的家庭生活,他想起西蒙·迪达勒斯谈起过的那些他不喜欢的姻亲。他回忆起中学时代年轻人的虚荣,把自己看成一个天才艺术家。他思绪万千,不知不觉地就走过了他舅妈萨拉的家。接着他又想起法国,想到他在巴黎遇到过的流亡的爱尔兰爱国者。他曾想在那里干出一番事业来,但他的希望变成了泡影。因为母亲病危,父亲打电报要他回爱尔兰。
都柏林海湾绿色碗形水面已使他回忆起母亲临终时床前的那一碗痰的黏液(第一章)。在巴黎流亡无家可归的革命者失去亲人爱的主题和他自己感到孤独的主题同时展开。他转身向南,眺望远方的马铁洛炮塔,他不时地自言自语地重复地说,他决心不再回去了。
一条狗映入他的眼帘,打断了他的思路。他想他现在就走在挪威人入侵爱尔兰的海滩上,公元八世纪他们就在这里登陆,并建立了这个城市。对历史的思索使他想起了“觊觎者”(指一七一五年觊觎英王位的老僭君),穆利根在他眼里也就是一个觊觎者。但斯蒂芬总忘不了穆利根勇敢地救起了几个快要溺死的人,而他自己却是个见了水就想避开的人。他见到来拾扇贝壳的人,以及养狗的主人们,“狗在气吁吁地吐出狼一般的红舌头”,使他想起掩埋它奶奶的狐狸形象,那些与土地息息相关的动物主题使他回忆起海恩斯恶梦中的黑豹,这也是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这里也使斯蒂芬想起他昨晚自己做了一个怪梦,梦见一个东方陌生人用甜瓜引诱他,并且以红地毯来迎接他,这一比喻预示了斯蒂芬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解决他寻父的问题。
斯蒂芬的思路愈是凝练,他表达的思想就愈是支离破碎。但众多形象的聚合显然激发出他诗歌的灵感,潜在的诗行开始萦绕在他的脑海。他想找一张纸,把激发出的诗行写下来。他撕下迪希先生信上端空白的一条,放在岩石上写了起来。这首诗表达了一对情人幽会的心情,我们在第七章《埃奥洛》中可以读到全诗。当斯蒂芬的创作激情被激发出来时,他写的内容也愈来愈丰富。
他拿起梣木手杖继续向前走。在混杂的各种景象中,有一组显得特别突出:天空突然云层密布,他想到这黑暗的时刻,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想到雷鸣闪电和明亮的“晓星”从天堂坠落(后者的形象把我们带回到《写照》中静修布道)。
这一章在重要的时刻结束,就在这个时候,斯蒂芬感到有人在他背后,他环顾四周,看见在海的尽头有一艘三桅帆船,高高的桅杆正在半空中移动(第一部第八十五页),这隐约地表示三位一体和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在荷马的史诗中,曼涅劳告诉帖雷马科他是怎样和海神普洛调相遇,海神的形象变幻无穷,要确认他十分困难,因此要从他那里探听到关于尤利西斯漂泊的情况也就更难,但帖雷马科最后还是成功了。就像斯蒂芬最后用一首诗来勾勒他的思想“喏,把它记下来,好吗?我的记事簿。”(第一部第八十一页)也就是说,想要从变幻着的混合的支离破碎的思想中,找到对有关事物性质的确切东西,并口述出来,就像是在对付狡猾的普洛调一样。
在文体上,第一部第三章《普洛调》和第三部第三章(即第十八章)《潘奈洛佩》是十分对称的。这两章都是内心独白,本章的文体当然表现了一个年轻知识分子斯蒂芬脑海中的意识流,而在相对应的第三部第三章(最后一章)则总体地表现了一种不那样复杂、不那么深思熟虑的人的意识流,而且是一个女人的意识流。第三章《普洛调》所表现的思想是警觉的,迅速移动的,并且常常是敏锐的,这是和一位有哲学头脑、清晨在外漫步的年轻人的思想是吻合的。而第十八章《潘奈洛佩》所表现的则是一个在深夜似睡犹醒状态下,疲倦的、情绪紧张的女人的思想。
第一部前三章与“开始”有关,第一章《帖雷马科》是六月一天的开始,和斯蒂芬有关,第二章《奈斯陀》是学校课堂里讲解有关生命的开始,我们文明史课的开始,以及谈论爱尔兰历史的开始。第三章《普洛调》和生命起源和所有人类的起源息息相关。通过对整个历史的省视,思想就集中到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时刻。第一部可以说为第二部史诗的开始做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