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在多基的一所私立中学任教,显然他正在上一堂古代历史课,讲授有关古希腊伊庇鲁斯国王皮勒斯(公元前三一九~公元前二七二)的事。皮勒斯想仿效亚历山大大帝来统治马其顿王国,但并没有达到目的。他和罗马人在他林敦、赫拉克列斯和阿斯库拉姆相继作战,最终在阿斯库拉姆取得了胜利,但代价十分昂贵,所以人们把它称为“皮勒斯胜利”,表示这种胜利是不可取的。斯蒂芬对这位上帝的选民,这位受挫的领袖颇感兴趣(后来我们可以看到)。他和摩西或巴涅尔都有相似之处,他们仅能达到某一点,从那里他们可以望见远处的幸福之地(这是上帝答应给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一块乐土迦南,亦即想象中的幸福之地——天堂),这也是我们这位犹太英雄利奥波德的命运。历史课后是诗歌课,一个男孩朗诵了弥尔顿的《利西达斯》,诗歌最后一节讲述了一个男子在海中溺死。弥尔顿在写给一个溺死在爱尔兰海中的友人的一首挽诗中,描述了他的复活。斯蒂芬在课结束时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谜底是:一只狐狸在冬青树下把它奶奶埋了。这里,斯蒂芬把“妈妈”改成了“奶奶”,这又使他回忆起他母亲临终时的情景。死亡的形象,复活的可能,渐渐地凝聚在他的脑海里。
当学生到操场去打曲棍球时,斯蒂芬就去校长办公室去领他的薪水。迪希先生是厄斯特(北爱尔兰)人,他房间的陈设给人一种英国传统制度卫道士的风格,在火炉壁架上甚至还挂着威尔士亲王艾伯特·爱德华七世(一八四一 ~一九一〇)的画像。在其他周围的墙上挂有镶在镜框里的骏马图片。迪希的谈话充满世俗的明理,他处事谨慎、仔细,他把一镑一张的钞票放在用皮条扎起来的皮夹里,钱币则放在攒钱盒的各个格子中,先令和便士分开放。他把当月的薪水交给斯蒂芬后,就循循善诱地告诉斯蒂芬如何理财,并告诫他要注意积蓄。他颇为称道英国人,说他们很得意,说:“我没有欠过债!”斯蒂芬回想起自己欠债的事,不敢夸下这样的海口。
迪希先生知道斯蒂芬在文学方面有许多朋友,并常有交往,因此要求他帮助把他的一封信在都柏林的报纸上发表,这是有关有争议的口蹄疫问题。从迪希信的片段中所用的一些新闻陈辞套语,可以看出他的写作风格。文章的实质是要求采取严厉措施防止马蹄疫的蔓延。为引出他的主题,迪希先生暗示公众生活中的腐败、钩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他十分赞赏英国人海恩斯(在第一章中)说的那句话,不满地说,“英国已经掌握在犹太人手里了。”迪希还说,“他们(犹太人)对光犯下了罪……正因为如此,他们至今还在地球上流离失所。”这个反犹的主题在小说中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是一个犹太人,外界的环境迫使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就在这一天,他开始在都柏林街头游荡。迪希还把许多麻烦的事归罪于妇女,正是由于墨涅拉俄斯那个跟人私奔的妻子,对特洛伊王子帕利斯的不忠,才导致了希腊人对特洛伊的包围,造成长达十年的战争;同样也是由于德沃吉拉对她丈夫的不忠而导致了英国对爱尔兰的第一次入侵。(乔伊斯常常从暗地里拿迪希先生开玩笑,让他现丑,如迪希把德沃吉拉的丈夫奥鲁尔克和她的情夫麦克默罗的名字混淆了。伦斯特王麦克默罗和德沃吉拉私奔,奥鲁尔克要报复,但麦克默罗得到英国的亨利二世的支持)巴涅尔也因一位女人栽了跟头。妇女不贞的主题也预示了布卢姆和他的妻子摩莉之间的纠葛。斯蒂芬拿了迪希的信就告辞了,他希望把它交给《电讯晚报》或《爱尔兰家园报》去发表。迪希最后还发表高论:“人家说,爱尔兰是从未迫害过犹太人的国家……”因为她明智,“她从来未让他们入过境。”爱尔兰从未允许犹太人归化,且不说这个特定的犹太人,布卢姆在家里在性方面就受到排斥,这也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荷马史诗》的帖雷马科为了打听有关父亲的消息去找奈斯陀。奈斯陀是一位睿智的老将,参加过包围特洛伊的战斗,因为他的谋略而知名。这一章取名为《奈斯陀》是因为迪希自认是一位很有阅历的人,所以他才主动地给斯蒂芬提出忠告。
第一部和第三部相互平行对称是十分清楚的。在第一部第二章采用的那种教育的手法,同第三部第十七章所用的百科全书式的手法是相对应的;而在本章开头采用的问答的技巧又和第十六章采用的连续的问答的技巧也是相对称,这两种文体被称为“人称答问”体和“无人称答问”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