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寻找(帖雷马科)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斯蒂芬在一九〇四年六月十六日这一天开始的生活。就像乔伊斯自己,斯蒂芬在《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结尾时,离开了爱尔兰来到巴黎,但没过几个月他就被一封电报“母病危速归父”召唤回家来。第一、二章就是以乔伊斯和奥利弗·戈加蒂暂住在桑迪科沃海边的马铁洛炮塔为背景写的。斯蒂芬在多基的一所私立学校里教书。请读者注意,不要把斯蒂芬这个人物的刻画、他个人的活动以及人际关系都看成是乔伊斯本人的真实写照,也不要把书中涉及的其他人物同乔伊斯生活中接触到的具体人物联系起来,甚至等同起来。
清晨,勃克·穆利根,一个自信、夸夸其谈的医科学生,登上俯瞰都柏林海湾的马铁洛炮塔的顶部,他手里拿着刮胡子工具,模仿着天主教神父做弥撒时的动作,好像他就是一位神父,肥皂钵就相当于他的圣餐杯。(对象征感兴趣的读者会意识到,肥皂泡沫液是我们文明的卫生保障,和弥撒相对应的东西就要比有趣的模仿具有更深一层的含意)斯蒂芬是一位比较谨慎、有激情和有思想的年轻人,他观察他朋友的表演,心里却开心着和他们同住的英国人海恩斯。海恩斯整夜做噩梦,大喊大叫,说梦中遇上了一只黑豹,黑豹暗喻布卢姆(犹太人)的出现,海恩斯(Haine在法语中有“仇恨”的意思)对犹太人也怀有敌意,而写反犹的种族偏见亦是本书的重要主题之一。
穆利根开玩笑地指责斯蒂芬,说他在他母亲弥留之际没有听从她的劝告去祈祷,于是斯蒂芬回想起他母亲临终的场面,这种情况在本书的其他关键时刻多次出现。正如在《写照》一书的结尾所描写的斯蒂芬违抗母亲的行为,它所表明的是他对束缚的反抗。穆利根虽然毫不留情地谴责斯蒂芬,但他还是颇欣赏他的敏锐和聪颖。他要斯蒂芬动动那个英国人海恩斯的脑筋,从他那里搞点钱花花。穆利根随便谈论他母亲的死,却严重地伤害了斯蒂芬的感情,他常常梦见母亲的幽灵回到家里,责怪他不虔诚。
穆利根和斯蒂芬走下炮塔和海恩斯共进早餐。送奶的妇女正好来了,穆利根和她开玩笑。斯蒂芬把她看作古老爱尔兰的象征,认为她在为征服者送奶。海恩斯是一位复兴盖尔语的热情支持者,他试着和她讲盖尔语,但是她却听不懂,这使人啼笑皆非。
穆利根这天早晨特别兴奋,因为这是斯蒂芬的领薪日,斯蒂芬在多基的一所私立中学教书。他想斯蒂芬领了钱今晚一定会请他去喝酒。海恩斯十分崇拜斯蒂芬,他说,“要是你同意的话,我倒想把你这些名言警句搜集成册哩。”斯蒂芬并没有听穆利根的话,乘机向海恩斯敲竹杠。斯蒂芬很冷静,好像若无其事的样子,这连穆利根也捉摸不透。
他们三人离开炮塔,海恩斯继续要斯蒂芬谈对《哈姆莱特》的看法,穆利根说这个题目太严肃,就把话题岔开了。(事实上,斯蒂芬在第九章《斯鸠利和卡吕布狄》详细阐述了他的观点)海恩斯说:“我在什么地方读过从神学上对这方面的诠释……圣父和圣子的概念。”穆利根唱了三首亵渎、戏谑耶稣的小调来作答,于是引出了父亲和儿子的主题,虽然在小说刚开始的时候这个主题还比较零碎。斯蒂芬联想起爱尔兰双重屈从的地位。他说,“我是两个主人的奴仆。”首先他屈从于以海恩斯为代表的大英帝国(海恩斯银烟盒上镶嵌着一粒绿宝石,它就像爱尔兰——“绿宝石岛”,点缀着大英帝国),另外他还屈从于罗马天主教会。
他们三人来到峭壁,然后沿着羊肠小道向湾汊走去。这里是专供男人游泳的名叫“四十步潭”的地方,男人裸着身子在这里游泳。穆利根脱去衣服跳下水去,他已经和斯蒂芬讲好,把炮塔的钥匙交给他,还问他要了两便士两品脱酒钱。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乔伊斯向戈加蒂要钱,而不是反过来。斯蒂芬的好客被穆利根滥用了。斯蒂芬把钥匙交给穆利根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他们在分手时约定,两点半在船记酒店见面。
在这一章,斯蒂芬把穆利根看成一个勾引者,后者引诱他用他的才智去为小集团的私利服务。斯蒂芬也把他看成篡夺者,因为他侵占了他的住所。象征加强了本书的阅读性。我们首先看到穆利根,他身穿一件黄色浴衣,在晨风中衣服向后蓬着,就像拖着一条凶狠的尾巴。另外这个人物的其他特点就是他微微颤动的“那张马脸”和那酷似“淡色的橡树”的淡褐色头发的色泽和纹理。这里我们看到的还有象征特洛伊城陷落的“木马”。斯蒂芬戏剧性地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流浪者的角色,他已没有栖身之地。他意味深长地说:“今晚我不在这儿过夜,家也归不得。”他并不指望回他自己的家,而他暂时的栖身处又被别人篡夺。他就像帖雷马科一样需要一个父亲,帖雷马科就是出去寻找他失散的、在外漂泊的父亲尤利西斯。
第一部的头三章和第三部的三章都有一定相对称之处。它们分别集中表现了一天的开始和结束。第一章采用了一种清新、轻松的叙事文体,而在第十六章《尤迈奥》发生的事情都在次日凌晨,这一章采用的文体则表现出一种疲惫、劳累和漂泊不定的特点。这前后两种不同的文体,被人们称作“青年叙事体”和“老年叙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