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受到燕太子丹的优待,很久都没有想到秦国去的意思,太子心里焦急万分,就想让他早点去,但是因为荆轲要等一个人,所以没有出发。后来燕太子实在等不及了,荆轲才找了一把异常锋利的匕首出发了。荆轲出发的时候,燕太子和他的臣子都穿了白衣服去送行。到了易水岸边,将要渡河时,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唱着歌,声音十分悲哀;其他勇士都流着眼泪,歌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慷慨而激昂,壮士们的眼睛都瞪得很大,头发也都竖起来。
乐不可支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
此典出自《后汉书·张堪列传》:“捕击奸滑,赏罚必信,吏民皆乐用。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刘秀称帝,建立了东汉,当时公孙述也在西蜀自称皇帝,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率军前去讨伐,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与吴汉一起出征。
吴汉的军队走了许多天,军粮补充不及时,当赶到蜀郡时,军粮只够吃七天了。吴汉担忧粮食断绝了,不能打败公孙述,便想逃跑。于是派军士暗中准备船只,想从江上逃走。张堪听到风声,急忙去见吴汉,对他说:“将军千万不能走,胜利就在眼前。公孙述目前已经是瓮中之鳖,只要我们坚持住,一定能打败他!”吴汉被他说服,采纳了他的计谋,使用少量兵马向公孙述挑战。公孙述亲自出城应战,不到几个回合,就被汉军刺死在城下。吴汉和张堪顺利地攻入成都。
张堪是一个道德高尚、办事公正的人,自幼熟读经史,德行出众,曾有“圣童”的美称。他进入成都后,查点府库,封存珍宝,一件件地登记造册。然后报告给光武皇帝刘秀。他自己和部下对官府和百姓的财产秋毫无犯,成都的百姓都非常赞扬他的清廉。
张堪做了两年太守后,被任命为骑都尉,领兵击退匈奴的进犯。不久他又做了渔阳太守。他认真管理郡内的官吏,严惩贪官污吏,奖赏有功绩的官兵,又在狐奴地区开垦稻田八千顷,鼓励百姓耕种。在很短的时间内,百姓富足,郡内安定,军民都过得快乐无比。他在渔阳做了八年太守,郡内没有发生一次动乱,匈奴也不敢再来侵扰。渔阳的百姓对太守非常敬仰,编了一首民谣颂扬他。
桑无附枝,
麦穗两岐。
张君为政,
乐不可支。
令人发指
“令人发指”比喻愤怒到了极点。
此典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战国末期,秦国打算统一全国,并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步一步地消灭其余六国。当秦国的军队到达燕国的西部边境易水河边的时候,燕太子丹异常恐慌。于是,他找到一个叫荆轲的武士,派他到秦国去刺杀秦始皇。
太子丹假装把燕国督亢这个地方献给秦国,让荆轲去给秦王送地图,并把一把匕首藏在图卷里,以便让荆轲见机行事,刺杀秦王。
这一切都准备好以后,荆轲带着一个随从前往秦国。太子丹和荆轲心里都很清楚,这次去秦国是凶多吉少。于是太子丹带着一批官员穿上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把荆轲送到易水河边。临别时,荆轲悲切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送行的人们见荆轲唱得如此激昂、悲壮,一个个都睁大眼睛,连头发都直竖了起来。
六神不安
“六神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此典出自清代李宝嘉著的《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一天更不曾睡觉,替他弄这样弄那样,忙了个六神不安。”
《官场现形记》是清末李宝嘉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共六十回。小说以谴责晚清官场黑暗为主题,描写了当时的贪官污吏勒索、迫害人民和投靠帝国主义的种种罪行,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矛盾,在思想上流露出改良主义的倾向。在这部小说的第二回“钱典史同行说官趣,赵孝廉下第受奴欺”中讲到:有一个人叫赵温,中了举人,赵家设宴庆贺,连续忙了几天。派到县里的教官传下话来,让赵温即日赴省,填写亲供指写明年龄、籍贯、三代和身貌,并由所属的教官出具保证,证明属实)。赵温的爷爷看过皇历,选择了黄道吉日准备送孙子前往。临行的前一天,赵温的爷爷、父亲,忙活了一天一夜,帮赵温整理东西等,忙得六神不安。
六月飞霜
“六月飞霜”借指冤狱,或用来比喻冤情感动天地。“六月飞霜”也作“五月飞霜”。
此典出自《后汉书·刘瑜传》:“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仰天而哭,五月天为之下霜。”
战国时期,齐国临淄有一个人叫邹衍,精通阴阳之道,他写了一本十几万字的书,论述时世的盛衰兴亡都随金、木、水、火、土这“五德”为转移,他的论说宏大不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邹衍游历各国,宣扬他的学说。他到达燕国时,燕王修筑碣石宫请他居住,向他请教。于是邹衍就在燕国做官,对燕惠王尽忠效力,然而,燕惠王身边的人都向燕惠王进谗言,陷害他。于是燕惠王听信谗言,把他关进了监狱。邹衍仰天大哭,感动了上天。那时正是炎热的夏天,然而却遍地下起霜来。
络绎不绝
“络绎不绝”形容过往人马或车、船前后相续,连接不断。
此典出自《后汉书·郭伋传》:“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后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后宏、吴等党与闻威信,远自江南,或从幽、冀,不期俱降,骆驿不绝。”
公元28年,郭伋中山太守,第二年,转为渔阳太守。渔阳在遭受王莽之乱后,社会混乱,贼寇横行。郭伋到任,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打击元凶、瓦解贼众,于是渔阳郡内的盗贼销声匿迹了。当时,北方的匈奴经常侵扰渔阳郡界,边境一带的百姓深受其害。郭伋训练兵马,设下攻守的计策,匈奴闻风丧胆,从此不敢再来挑衅,广大民众得以安居乐业。郭伋上任五年来,渔阳郡稳定有序,人丁兴旺。后来,颍川郡内盗贼群起,民不聊生。公元33年,朝廷征拜郭伋为颍川太守。临行时,光武帝召见郭伋,慰劳他说:“你是一个贤能太守,此去山高路险,请多保重。”
郭伋到达颍川郡后,用德行安抚山贼,阳夏的赵宏、襄城的召吴等数百人都放下武器投降,郭伋就自作主张把他们全部放回家乡务农。郭伋擅自释放降贼,按照惯例是有罪的。因此他自行上书皇帝,奏报自己擅作主张的过失。光武帝非常造成他的降贼策略,不追究他的责任。后来,赵宏、召吴等人的同伙闻听郭伋的威望与信誉后。他们远自江南,或者从幽、冀之地赶来不约而同地向郭伋投降,一时间,投降的人马络绎不绝。
慢条斯理
“慢条斯理”比喻说话做事动作缓,不慌不忙。
此典出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老爷亲自在这里传你家儿子说话,怎的慢条斯理。”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通过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象,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程朱理学和孔孟之道摧残人才、扭曲人民心灵的本质。
在这部小说的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中说到这样一段故事:有一个叫王冕的放牛娃,天姿聪明,精通天文、地理,特别是画得一手好画。他画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一样。因此,王冕的名字全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王冕既不求官爵,也不结交朋友,一天到晚在家闭门读书。
有一天,官府的差役奉了县太爷之命来找王冕画十二幅花卉册页送给上司,王冕无法拒绝,就只好答应了。画好以后,知县时仁发送给王冕一些银子并约见王冕。王冕不愿意去见他,时知县只好亲自来请。时知县带着一班人马来到王冕家门口,见大门关着,敲了半天,出来一位老太太,慢条斯理地说:“我儿子不在家。”官府的差役见老太太怠慢了知县,说:“县大老爷亲自来传你儿子说话,你怎么这么慢条斯理的!快说,你儿子到哪里去了,我好去传。”
芒刺在背
“芒刺在背”比喻恐惧不安、很不自在。
此典出自《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汉朝,有一个人叫霍光,他是著名将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汉武帝时期,霍光做奉车都尉。他出入宫廷二十余年,谨小慎微,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汉武帝死后,八岁的汉昭帝即位。按照汉武帝的遗诏,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辅佐汉昭帝处理政事,因此许多大事都由霍光决定。汉昭帝死后,霍光等人迎立昌邑王刘贺,但是刘贺荒淫奢侈,不理朝政,被霍光等人废掉了。然后,霍光等人又立刘询为皇帝,这就是汉宣帝。
汉宣帝初登帝位,去朝拜高祖庙,大将军霍光陪坐在旁边的一辆车上,他看到霍光不苟言笑、威风凛凛的样子,汉宣帝的心里特别害怕,好像针芒刺在背上一样难受。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陪乘的时候,汉宣帝感到从容不迫、非常轻松,甚是安定和亲近。等到汉宣帝羽翼丰满、临朝听政以后,就收回了霍光的兵权,并以谋反罪处死了霍光,夷灭了他的宗族。为此,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威高震主的人不能被容纳,霍光的灾祸源自于陪乘。”
眉飞色舞
“眉飞色舞”形容人非常高兴得意的神情,泛指说到心中最关切的事,眉飞色舞。
此典出自清代李伯元(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王乡绅一听这话,不禁眉飞色舞。”
陕西同州府朝邑县城南三十里有个赵老头儿,他的孙子赵温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异常得意。为了庆贺,于是便筹办酒席大宴宾客,拜祭宗祠。赵老头除请邻居、姻亲,族谊外,还特别请了见过一面的王乡绅。到了十月初三那一天,新中举人赵温及其爷爷、父亲、叔叔、兄弟、亲邻一群人,来到祠堂拜祭。祭罢祠堂,众人都等着王乡绅到来好吃喜酒。可是左等右等不见人影,直到日偏西,王乡绅才姗姗而来。王乡绅一到,马上开席。出席作陪的有赵老头亲家的宾客王举人。王乡绅与王举人在酒席上叙谈起来,方知是本家。王举人比王乡绅小一辈,于是二人以叔侄相称。王乡绅酒到半酣,文思泉涌,谈论风生,大谈学八股文章的苦处和妙用。他说:“我十七岁那年开笔做文章,老师要我读熟《制艺引全》。老师一天教我读半篇,由于我的记忆力很差,老是念不熟,为此,不知挨了多少打,罚了多少跪,到如今才得中这两榜进士。唉!吃了多少苦,也还不算冤枉。”王举人听了,立即接过话说:“这才合了俗语说的一句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老人家有此阅历,所以讲得如此亲切。”王乡绅一听这话,不禁眉飞色舞,拍着王举人的肩头说:“老侄,你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你的文章也就着实有功夫。……小子勉乎哉,小子勉乎哉!”说到这里,不由得闭着眼睛、摇头晃脑起来。
美如冠玉
“美如冠玉”比喻人的美貌(多用于男性)。
此典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等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秦末汉初时,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有一个叫陈平的人,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他年少的时候家里很贫穷,好道表法里的黄老之术。陈胜起义时,陈平投奔魏王咎,为太仆。后跟从项羽入关,任都尉。他觉得项羽有勇无谋,成不了大事,便投奔了刘邦。刘邦见他一表人才,才华出众,便拜他为护军中尉。当时,周勃和灌婴等人都是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他们见刘邦待陈平为上宾,心里非常不服气,便对刘邦说:“别看陈平仪表堂堂,实际上不过像缀在帽子上的玉石一样,外表好看,内里未必有真才实学。”
刘邦擅长观察和使用人才。他没有听信周勃等人的劝告,继续重用陈平。后来陈平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疏远了谋士范增,并用爵位笼络大将韩信。这些都被刘邦所采纳并且取得成功。汉朝建立以后,陈平被封为曲逆侯,历任惠帝、吕后、文帝三朝丞相。
门庭若市
“门庭若市”形容来客众多非常热闹。
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齐国大夫邹忌长得一表人才。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完毕,对着镜子照了一会,问他的妻子道:“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漂亮?”他妻子道:“当然是你,徐公怎能比得上呀!”原来徐公是齐国大名鼎鼎的美男子,但是邹忌有点不相信自己,又去问他的爱妾,可是他的爱妾也是这么说:“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呀!”第二天,来了一位客人,邹忌请他坐了,交谈中,邹忌又提出这个问题,可是那位客人同样说:“徐公哪像你这样漂亮啊!”过了一天,正好徐公到邹忌家来。邹忌仔细打量比较,知道自己确实没有徐公漂亮。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想:“我的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我的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她惧怕我;我的朋友说我漂亮,是因为他有求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