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慌忙下跪叩拜,流着泪说:“我们实在愚蠢,没有想到这一点,请陛下为我们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道:“—个人的寿命,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享受安乐罢了。我为你们打算,不如交出兵权,去地方上当官,购置些良田美宅,为子孙后代留下份产业,自己也可以天天饮酒作乐,快活一辈子。我再与你们儿女联姻,这样在君臣之间就没有了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听了这一番恩威兼施的话,第二天就知趣地交出兵权。不久,太祖以同样的手段剥夺了王彦超等节度使的兵权,又将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对制止当时那种朝代迅速更替的历史惯性起了刹车作用。
如果说杯酒释兵权属于一出情感片,那么在化解节度使的兵权时,老赵的自导自演的才能更是显现得淋漓尽致,完全是一出英雄片。当时,地方节度使的势力很盛,骄横难制。但有一天,赵匡胤将他们召来,授给他们每人一把佩剑、一副强弓、一匹骏马,然后他也单身上马,不带卫士地和这些节度使一起驰出皇宫。到了附近的一个树林中后,又与他们一起下马饮酒。饮了几杯酒以后,赵匡胤突然对他们说:“这里僻静无人,你们之中谁想当皇帝,可以杀了我,然后去登基。”这些节度使都被他的气概镇住了,同时也担心周围有伏兵,就一个个拜伏在地,战栗不止,连称“不敢,不敢”。赵匡胤再三询问,他们吓得只是埋头不语。赵匡胤就训斥他们说:“你们既然要我做天子,就应当各尽臣下的职责,今后不准再骄横不法,目无天子。”节度使们都三呼万岁,表示顺从。
赵匡胤之所以是一个杯酒释兵权,夺人兵权却不杀人的好导演,据说是因为他虽是一员武将,却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既学了计谋也拥有一些慈悲心意,不想过度杀人。他跟从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时,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说,赵匡胤征用了几辆车运载自己的私物,都是财宝。周世宗于是派人去检查,结果却在车中发现几千卷书籍。周世宗于是问他:“你是武将,要书有什么用?”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虽然也有人怀疑老赵这一出,仍然是在自我表演。但赵匡胤称帝后,确实比较尊重和重用读书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疑难问题,就问宰相赵普,赵普回答不出。再问读书人陶毂、窦仪,这两位准确地回答出来。赵匡胤于是谈起心得体会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对于读书不多的文臣武将,赵匡胤也总是鼓励他们要多读书,以弥补不足。宰相赵普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才变得手不释卷的。历史上人称,赵普书桌中拥有一部《论语》。但他结合自己丰富的政治经历,治理天下只用了半部《论语》,是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赵匡胤用人不问资历,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以免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见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就暗暗地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出现空缺,他就翻阅本子,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这一招,无形中使臣下都致力于提高自身形象和素质。
至于说到慈悲心意,也确实能看出赵匡胤拥有成为一代帝王的气概。据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回师进入皇宫时,见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儿子。宫妃回答说,是周世宗的儿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都在一旁,赵匡胤问他们怎么处理。赵普等回答说:“应该除去,以免后患。”赵匡胤说:“我接人之位,再要杀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以后再也没问起过,潘美也一直没有向太祖提起这婴儿。这婴儿成人后取名惟吉,官至刺史。还有一次,赵匡胤乘驾出宫,经过一座桥时突然飞来一支冷箭,射中黄龙旗。禁卫军都大惊失色,赵匡胤却只是拍着胸膛说:“谢谢他教我箭法。”不准禁卫军去搜捕射箭者。以后果然也就没事了。赵匡胤喜欢在后园弹鸟雀,一次正玩得高兴,一位臣子却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便马上接见了他。但一看奏章,不过是很平常的小事,赵匡胤甚为生气,便责问他为什么要说谎。臣子回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就怒用他最喜欢的玉斧斧柄打那个臣子的嘴,打落了他的两颗牙齿。臣子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齿置于怀中。太祖怒问道:“你拾起牙齿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太祖一听顿然气消,知道他是个忠臣,命令赐赏他,以示褒扬。陈桥驿在陈桥和封邱(均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处)之间,赵匡胤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赵匡胤军通过。赵匡胤只得转道封邱,封邱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赵匡胤即帝位后,反而晋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并斥责封邱守门官临危失职,将他斩首。其实这事也可能是老赵的做作,那个封邱守门明显是想支持他当皇帝,就同他手下的那些将领一样,为什么老赵不杀在陈桥驿支持他的那些将领,偏要杀一个小守门官?这明显的是做给人看,让以后替他把门的人对他的安全负责。
只是赵匡胤作为聪明一生的导演,最后却也死在一个谜案之剧中,而这出谜案的导演,就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公元976年10月,赵匡胤病倒在床,一切军政人事都委托弟弟赵光义代理。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当时他白天处理朝政,晚上便去万岁殿探望兄长。有一天傍晚,天上下着大雪,赵光义还在御房批阅奏章。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赶来传旨,说皇上召他快快去万岁殿。他连忙赶去,只见赵匡胤在床上气喘急促,朝着他一时讲不出话来,只是睁大眼望着门外,不知是什么意思。赵光义命令在床边侍候的太监退出。太监们在门外远处站着,只听见殿内似乎是太祖在和赵光义说什么话,声音隐约,时断时续,难以听清。过了一会儿,又见殿内烛光摇曳着映在墙上,时明时暗,好像是赵光义在躲闪着什么。接着有斧子戳地的声响,继而是太祖激动的声音:“你好好去做。”这时,赵光义跑到门口传呼太监即速去请皇后、皇子前来。皇后、皇子赶来之时,太祖已经死去。
据此,后人有种种猜疑,有的说赵光义进殿后,趁太祖昏睡时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费氏。赵匡胤听见响动醒来,见状大怒,抛出斧子去击赵光义。赵光义闪开,斧子戳地。有的说太祖觉得有鬼缠身,赵光义替他舞斧驱鬼,所以有斧子着地之声。有的认为是赵光义借机用斧子谋杀了太祖。至今,这“烛影斧声”仍为千年疑案,也不可避免成为后世影视不断探索的话题。
赵光义与其兄赵匡胤相比,同样是天才的导演和演员。当年陈桥驿兵变时,军营推举赵匡胤为天子和京城内有关赵匡胤当天子的谣言,都出自赵光义的手笔。事实上,兄弟两这类自导自演可谓层出不穷。他们同历史上著名的花蕊夫人的风流史,就是充满了此类情节。据《十国春秋?慧妃徐氏传》记载,花蕊夫人姓徐,是蜀中青城人。后蜀后主孟昶封她为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后来国亡入宋,成为赵匡胤的尤物,而且老赵还非常喜欢这个年轻的美人。不过据北宋中期邵博的《闻见近录》说:有一天赵匡胤率亲王和后宫宴射于后苑,赵匡胤举酒劝赵光义。赵光义则提出条件说:“如果花蕊夫人能为我折枝花来,我就多饮一杯。”赵匡胤于是命花蕊夫人折花,就在此时,赵光义引弓将她射死,随后流泪抱着赵匡胤的腿说:“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显然是既怕赵匡胤沉迷女色,也怕花蕊夫人下毒害了他。只是不知赵匡胤是出于天子遇事不惊的气概,还是已对花蕊夫人的“花与蕊”厌倦了,并没有责怪赵光义,“饮射如故”。同出于北宋的书籍《铁围山丛谈》对此事也有类似的记载:一次从猎后苑,花蕊夫人在侧,赵光义“调弓矢,引满拟兽,忽回射花蕊,一箭而死。”
为什么赵光义非要射死花蕊夫人呢?据后人推断,其原因一是花蕊夫人心不忘蜀,孟昶死后,她亲手画了一张人物肖像挂在宫里。有人问她此人是谁,她回答说:这是我们蜀中的“宜子神”。其实,这正是她无法忘怀的丈夫。结果这事被赵光义看出来了,害怕她给他们哥俩下毒,就把她除掉了。二是花蕊夫人归宋后,赵光义也十分喜爱她。赵光义太想得到花蕊夫人,但又绝无可能。他经受不住内心的煎熬,断然采取了将美好毁灭在面前的卑劣手段。用以证明这一点的是赵光义是一个好色之“正人君子”,他在灭了南唐后,曾对南唐李煜的一个小皇后十分迷恋。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中说:他曾在友人处看到宋人画的《熙陵幸小周后图》,是那个年代极其露骨的艳照。这里的熙陵就是宋太宗,因为他死后葬在河南巩县的永熙陵。而小周后则是五代十国后期南唐国主李煜的皇后周薇,说她小是相对于李煜的皇后、人称大周后的周蔷而言的。这对同胞妹妹,是当时闻名天下的绝色美人,堪比三国时的大乔和小乔。而这幅国亡人辱的画,正是赵光义好色伤人的最好证明。在这幅艳照画里,宋太宗扮演的是违背妇女意愿强行云雨的角色。
无论如何,历史都表明赵氏兄弟是自导自演的高手,他们在明确所要达到的目的后,能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通过策划一些戏剧性的场面,达到提升自己,甚至成为天下之主的目的。如果自己在单位想出人投地,在有把握的前提下,如果适当宣传好自己,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时空对话
赵匡胤和赵光义对我揭示他们的发迹上位的秘密有些生气。赵光义首先说道:“说我和哥哥是演员,其实并非在侮辱我们,君不见那些明星演员多赚钱?同样,虽说政治是为众人的事,但政坛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舞台。在舞台上表演的各色人等,无论自己清楚还是不清楚,其实都是演员,我们只是扮演了皇帝角色而已。有的人明白政治某种意义上就是演戏,所以自觉融入角色;有的人完全不知道政治是什么东西,结果处处碰壁;那种冷血或纯粹不动感情的演员,或者习惯于矫情的演员,都容易发迹,甚至红得像泡好的普洱茶。”
“说得好”,赵匡胤似乎很赞成弟弟的看法,“但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尽量成为一个好的演员。我心目中最好的演员就是提携我的恩人郭威。我记得他在建立后周时曾对宰相王峻说:‘我是穷苦中长大,碰到机运当了皇帝,不敢重敛百姓以豪华自己’。所他生活节俭,不给百姓施加重税,而是减轻了一些赋税,削减了一些严刑峻法。他还对大臣们说:‘我长期生活在军队中,没有什么大学问,不知道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你们文武大臣,不论有什么建议,只要利国益民的都可以向我提出,不过文字要简洁、切实,不要冗长、修饰。’臣下提出的不少好建议,他也果然能虚心接受、采纳。他又能留心搜罗人才,任用人才逐渐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渐渐趋向好转。因此,郭威在五代十国时期,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也是我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