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归附蜀汉后,深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曾写信对蒋琬等人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是凉州上士。”又说:“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深知兵法。心存汉室,才兼于人。”诸葛亮以知人著称,品评人物如此之高,尚不多见。所以,姜维在诸葛亮在日,即升任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临死,嘱托以军机大事。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后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姜维自以为才武过人,又了解陇西风俗民情,是以总想兴师大举北伐。但是,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按照诸葛亮的推荐,蒋琬、费神先后掌蜀中军政大权。蒋琬认为诸葛亮攻魏的进军道路艰险,粮运困难,因而想改用水军由汉、沔袭击曹魏的魏兴、上庸。
费神曾对姜维讲:“我们的才能远不如丞相诸葛亮,丞相过去还不能平定中原,何况我们?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不变其功业,以等待能者,如果希望侥幸取胜,导致失败,后悔就晚了。”所以,蒋琬、费神掌政时期,他们总是限制姜维,不给他更多的军队,对外基本上是采取战略防御方针,力求维持蜀汉安定的局面。
但是,姜维总是寻找机会向北用兵,特别是公元246年、253年蒋琬、费神先后辞世后,姜维的权力愈来愈大,直到完全掌握了蜀汉军权,遂兴兵北伐,自蜀汉延熙十二年(249年)至景耀五年(262年),13年间,先后8次北伐中原,史称“八伐中原”。
姜维是诸葛亮的继承人,为了维护诸葛亮形象,罗贯中对姜维形象的刻画也给予了极大地热情。《三国演义》从第一百零七回到第一百一十五回,以较多的篇幅、浩然的场面、情真意切的笔调写姜维“八伐中原”故事:第一次,姜维进攻魏国雍州,雍州刺史郭淮与副将商议:郭淮引兵取洮水,切断蜀军粮道,遣副将陈泰引兵5万,前往牛头山截击姜维。姜维遭到前后夹攻,兵败而回,驻守麴山的蜀将句安降魏。
第二次,姜维会合羌兵进攻南安,斩魏将徐质,包围司马昭于铁笼山。郭淮、陈泰击败羌兵,活捉羌王迷当,以其为前部,袭击姜维。姜维败退汉中。
第三次,姜维趁司马师新亡,出兵洮西,大败魏雍州刺史王经,进围狄道。魏征西将军陈泰、兖州刺史邓艾分两路攻姜维,多设疑兵,迫使姜维退往钟题。
第四次,姜维兵出祁山,魏将陈泰、邓艾先已在祁山扎下营寨。姜维使诸将守祁山,自引大军欲攻南安。邓艾识破其计,使陈泰攻祁山蜀军,自引所部星夜倍道而行,抢在姜维之前。姜维中伏大败,祁山营寨亦被攻破,只得退回汉中。
第五次,姜维趁司马昭率大军攻淮南诸葛诞之机,出兵骆谷,进攻长城,击败魏将司马望,与邓艾相拒。后知司马昭得胜班师,恐三面受敌,乃退兵。
第六次,姜维再出祁山,与邓艾、司马望斗阵法,大破之。邓艾遣人至成都结连后主亲信黄皓,诬姜维欲降魏。黄皓奏知后主,宣姜维退兵。
第七次,姜维三出祁山,借魏将王罐诈降之机,将计就计,诱邓艾来劫粮,将邓艾包围。邓艾弃马爬山而逃。王王藿见事败,焚蜀军粮草、栈道,姜维只得退兵。
第八次,姜维出兵洮阳,自引一军伏于侯河。夏侯霸率蜀军前部在洮阳中伏而死,邓艾又夜袭姜维。姜维虽败而不退,暗袭祁山,打败邓艾。黄皓欲以阎宇取代姜维,说后主令姜维班师。
以上便是《三国演义》所写姜维“八伐中原”的梗概。那么,罗贯中所写是否属实呢?《三国志》确有关于姜维八次出兵伐中原的记载:一、蜀汉延熙十二年(249年)秋,姜维“出攻雍州,不克而还。将军句安、李韶降魏”。
二、延熙十三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三、延熙十六年夏四月,姜维“复率众围南安,不克而还”。
四、延熙十七年夏六月,姜维“率众出陇西。冬,拔狄道、河关、临洮三县民,居于绵竹、繁县”。
五、延熙十八年夏,姜维“复率诸军出狄道,与魏雍州刺史王经战于洮西,大破之。经退保狄道城,(姜)维却住钟题”。
六、延熙十九年秋八月,“(姜)维为魏大将军邓艾所破于上。维退军还成都。”七、延熙二十年,“闻魏大将军诸葛诞据寿春以叛,姜维复率众出骆谷,至芒水。”八、蜀汉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复率众出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将《三国演义》描写与《三国志》记载对照细究就会发现:其一,《三国演义》所写取胜的第六次,差点取胜的第七次“北伐中原”,于史无载,纯属虚构;其二,《三国演义》对“不克而还”的第二次、第四次“北伐中原”未作描写;其三,《三国演义》出于维护姜维形象的创作倾向,描写其他几次北伐,也多有取舍改造、虚构夸张。
由此可见,罗贯中《三国演义》所写姜维“八伐中原”故事是真假相掺,既不可尽信其实,也不可以尽信其虚。
不管怎么说,从那么多的“不克而还”记载可知,姜维连年兴兵北伐,成绩不大,且败多胜少。以延熙十九年北伐为例,这一年秋八月,姜维率军向祁山方向进攻,因镇西大将军胡济失期不至,在上南部的段谷(今甘肃天水东南),被邓艾率领的魏军打得大败,士卒星散,死亡很多。需要指出的是,当时蜀汉国小势弱,以户口而论,不过28万户,约94万口,而将士官吏就占14.2万人,平均两户负担一个官兵,三分之一以上的男子从征当兵。人民生活之艰苦,可想而知。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姜维“八伐中原”,连年兴兵,不仅没有实现诸葛亮生前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反而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一般认为蜀汉后主刘禅,是历史上庸弱无能之主的典型。但是,历来也有人持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