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写诸葛亮在汉中五丈原临死之际,对退军之事作了巧妙的安排。他死后,魏军都督司马懿探得蜀军撤退,遂引兵同两个儿子一齐杀奔五丈原而来。司马懿亲自领兵当先,追到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乃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司马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诸葛亮端坐其上:纶巾羽扇,鹤氅皂绦。司马懿大惊说:“诸葛亮尚在,吾中计矣!”急忙勒马回头便走。
背后,姜维大叫:“贼将休走,你中我丞相之计也!”魏军魂散魄飞,丢盔弃甲,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仍叫左右:“我有头否?”左右说:“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司马懿方才镇静下来。过了两日,乡民奔告:“前日车上之诸葛亮,乃木人也。”司马懿慨叹:“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因此,蜀中人有谚日:“死诸葛能走生仲达。”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之事呢?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大将姜维、杨仪按照诸葛亮临终的布置,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而退。司马懿率军追赶,杨仪回军向魏军猛冲,做出进攻的样子。司马懿怕遭诸葛亮的暗算,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而退,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还讲,诸葛亮死蜀军兵退的消息,司马懿是从当地百姓处得知的。
据此,可以说:诸葛亮死蜀军退兵时,司马懿确曾追赶,半道“收军而退”,但那是司马懿行军小心谨慎,根本不是被诸葛亮“木像”吓退的。所谓“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民谚,乃是蜀人对诸葛亮崇敬、景仰的一种表现。
罗贯中《三国演义》根据星星点点的历史记载,进而虚构“见木像都督丧胆”故事,旨在神化诸葛亮,丑化司马懿。由于作者大幅度的渲染、雕刻,“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确实也就令人难以置信了。
姜维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几百年来,姜维“八伐中原”与诸葛亮“六出祁山”相联系,被吹得神乎其神。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