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吃完饭闲聊一会儿,张峰说:“钱试百户,明天咱两都不当班,恐怕这个案子轮不到我们。”
钱缤英掐了掐指头,说:“明天是方铮当班,你的意思是他来?”
张峰说:“若案子没有指定到个人的话,多半就是当班的去查了。”
钱缤英问道:“张大人觉得方总旗能搞定吗?”
张峰摇了摇头,带点忧虑地说:“以我对铮儿的了解,等他查出来,崇玄观估计都重建好了。”
钱缤英笑道:“没想到张大人看的这么透彻,不用担心,到底是不是方总旗现在还说不准呢。”
张峰眉头舒展,带着戏谑的腔调说:“也对,万一这上头点名让我干呢。”
钱缤英叹了口气,说:“张大人真是好兴致,我倒是不想去。刚忙完叶大人的案子,还没喘口气呢,要是再让我去调查工部,那不是要我命啊。”
张峰把水壶拿起来,给钱缤英倒水,面带笑容地说:“我们锦衣卫不就这样吗,忙的时候很忙,闲的时候很闲,你还年轻,慢慢就习惯了。”
钱缤英身体虽然是十四岁的少年,可心理年龄已经是二十多的青年了。工作量大的话,身体倒是不怎么累,但内心的惰性依然存在。
钱缤英喝口雀舌,就如同定心丸一样,马上又恢复了平静。
第二日早朝,万历帝少有的没有迟到,甚至比大臣们早到了许多,坐在金銮宝座上,眉头紧皱,脸上没有一丝血色,端正地坐着。这场景,让本来就心惊胆战的大臣们,更加胆怯,站好后都低着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明白皇上十分生气,暴风雨即将来临。
大臣都站好了,万历帝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往大臣走去,用手指了一圈群臣,怒道:“昨天的事你们都知道了吧,你们有些人平日里,表面上忠义之臣,各各为国为民,背地里偷偷摸摸地干一些事情,你们以为朕不知道?其实朕都明白,朝廷发的俸禄低,根本不够一家花销,所以有些小动作也正常,只不过都不是什么大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但我是万万没想到啊,朕平日太放纵你们了,现在都敢打朕的主意了!那崇玄观是什么地方?那是当年皇祖父炼丹、打坐的地方,一开始极其坚固,但经过这些年的风吹雨打,慢慢的就老化了。朕不忍心看着皇祖父如此喜爱的地方,变得破败不堪,因此五年前命工部修缮了一次,谁知道那次修缮花了多少银两?”
无人应答,万历帝走到方从哲面前,说:“方首辅可知道数目?”
方从哲作为内阁首辅,虽然修缮崇玄观一事是在五年前,那时候首辅还是叶向高之前的李廷机,方从哲怎么可能知道拨了多少银两,只能含糊其辞道:“回禀皇上,五年前臣还未入京城,根本没想到能有今日之位,也就没有过多了解六部大事,所以不知具体。”
万历帝恍然大悟:“哦,朕差点忘了,五年前你还不是首辅,是朕难为你了。”
方从哲赔笑道:“皇上问臣乃天经地义,不知则是臣之罪,皇上未治臣之罪,臣已甚是感激,岂敢有被为难之情。”
若是平日,方从哲这波和稀泥,万历帝可能也会笑笑,但今天理都没理方从哲,而是走到礼部尚书何宗彦面前,假笑道:“这工部修缮时候,是你们礼部监工的吧?何爱卿,你给朕说说,数额有多少?”
何宗彦是万历四十二年升上去的礼部尚书,之前他在礼部一直不温不火,老好人一个,谁也不得罪,使得他坐在礼部左侍郎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五年,期间他以前的下属升到尚书,变成了自己的上司,而自己则不升不降。他升到礼部尚书纯属是因为万历朝后期,官员大量稀缺,上一任尚书孙慎行致仕之后,整个礼部高级官员就只有何宗彦一人,当时内阁首辅叶向高也没办法,只能提拔何宗彦上来。其实何宗彦根本不想做尚书,之前礼部左侍郎虽说是正三品,没什么实权,可是工作清闲,好混啊!现在好了,他独自挑起礼部大梁,连个帮手都没有,无奈的他只能破罐子破摔,能混一天是一天,所以也没什么作为,而且极度怕事。现在万历帝如此愤怒地问了他,胆小的何宗彦早就被吓破了胆,站在那里,两腿发抖直冒冷汗。
万历帝看到,喊道:“说话!”
这一句话差点没把何宗彦吓到地上,何宗彦不敢怠慢,支支吾吾地说:“回禀皇上,臣不知。”
万历帝笑了,说:“朕知道你不知道,这事儿是归礼部尚书管的,当时你还不是,朕只是想逗你一下。”
何宗彦听到皇上没有要怪罪的意思,赶忙说:“谢皇上。”
万历帝来到户部尚书李汝华的面前,李汝华和前面两个人不同,他五年前是户部右侍郎,专门核对、审批财政,能力算是现任六部尚书中最为突出的,也正是能力强,他前后一共干了十一年尚书,在万历朝所有尚书中也是任期最长的。
万历帝还是假笑,说:“李爱卿作为户部尚书,掌管我朝财权,应当知道当时这修缮拨的数额吧?”
李汝华知道自己职责正是这个,当然不能打马虎眼,如实回答道:“回禀皇上,当时这银两是臣核算的,应当为一万五千两白银,最终实际用了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两,剩余的银两归还给了国库。”
众臣听了,无不佩服李汝华的记忆力,知道正确答案出来了,都松了口气,万历帝很是满意,说:“还是李爱卿最让朕放心,那么久之前的事情都能记得丝毫不差。”突然变脸,说:“再看看你们一个个的,要么说尚书不是自己,要么说不在京城,那你们现在都身居高位,怎么可能一点不知道过去的事情呢!到底是不知道,还是不敢说?”
群臣默言,万历帝说:“朕今日不追究你们的责任,若再有下次,全部降职!”
(本章出现的所有尚书,全都是历史上真人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