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山东都瑞
如果说1999年万丰奥特为了摩轮业务并购上海二守合金,是它对中外合资企业第一次进行扩张并购的话。那么2001年万丰奥特为了汽轮业务再次并购山东铝业和韩国都瑞集团在山东威海合资设立的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则是亚洲金融危机给万丰奥特送来的又一次重要机会。
都瑞集团是韩国在亚洲金融风暴来袭之后受到了不少影响的一家大企业。
在1997年之前,它是韩国的第一大轮毂生产企业,在全球知名度也很高。都瑞集团的社长名叫金乙泰,是韩国汽配产业的知名人物。在韩国,都瑞集团有三个生产基地,它在中国无锡和沈阳分别也投资了合资合作项目,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集团是金乙泰引以为荣的样板生产线,陈爱莲正是在寻访全球优秀同行的时候,认识了都瑞集团的社长金乙泰。
都瑞集团的兴起,是韩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东亚四小龙”之一的真正写照。如果说1998年万丰奥特承办ISO 8644标准修订会议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例子的话,那么,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业其实兴起得更早。早在70年代晚期,日韩系汽车以“精益制造”,以及节能省油的小车型,杀进了原本汽车业极为发达的美国市场,导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陷入危机。而沿着经济实用的车型标志,在80年代后期,日韩两国的汽车更是在全球都成为新一代汽车的后起之秀。
因此,当陈爱莲带领团队在全球走访的时候,都瑞集团成为她一个重要的关注对象。而都瑞集团社长金乙泰,此时也正领导着都瑞集团处于全面扩张时期。金乙泰是具有全球眼光的,他在全球战略布局当中,把重点放在了中国,分别在东北的沈阳、沿海的山东威海和华东的无锡,布下了三家工厂。
这三家工厂,其实都是有战略意图的。以山东威海的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为例,当时都瑞集团在这里设点,一方面是韩国的大宇汽车公司准备在山东投资建厂,而它是都瑞集团长期的合作伙伴,所以都瑞集团在威海设厂,就有了基本订单。另一方面,都瑞集团在设厂的资本结构设置里,邀请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铝)山东分公司(原山东铝业公司)入股45%,这样就寻求到了原料上的优势。另外,90年代,山东的汽车工业开始进入发展阶段,所以都瑞集团的布局,颇见功力。
不过,由于韩国特有的政商关系紧密的特点,韩国汽车企业在海外扩张采取的是赶超战略。由于政商关系密切,当时韩国的大量汽车企业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纷纷利用大额银行贷款,采取非常高的杠杆率来加速自己在全球设厂的动作,这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当暴风骤雨般的亚洲金融危机来袭之时,400%的资产负债率,就成了套在金乙泰脖子上的绞索。
韩国的经济腾飞,是全球产业向亚洲转移的产物,这就意味着韩国的政商两界对经济收缩都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之时,韩国大批企业同时受到海外市场不振,以及银行对未来的预期下降开始紧缩放贷的压力,相当一批企业陷于倒闭状态。而其中,都瑞集团的长期合作者,大宇汽车公司就是首当其冲的一家大型汽车生产企业。2000年,大宇汽车公司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被迫倒闭。
汽车业是个分工细密、协作程度很高的行业。在采取高杠杆率的发展速度之下,则更是如此,大宇汽车公司的倒闭,极大地缩减了它的主要配套厂商都瑞集团的订单来源。雄心勃勃的都瑞集团也因此受到巨大现金压力,在大宇汽车公司倒闭之后,尽力扩张的都瑞集团不得不收缩资产,以求减轻现金压力。它旗下在中国投资的沈阳都瑞轮毂有限公司、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等,都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
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总投资2.5亿人民币,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其中韩国都瑞集团和山东铝业公司都以现汇出资450万美元,韩国都瑞集团以技术和市场品牌作价100万美元,符合中国中外合资企业相关法规,但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真正的资本金到位只有900万美元,按当时的汇率估算,也不过7000多万人民币,不足以支撑工厂建设总投资,缺口资金如何解决成了一个大难题。当时,通过融资租赁方式由山东铝业公司为担保方解决了价值750万美元(相当于6000多万元人民币)的进口设备款,而剩下的1亿多人民币资金缺口,除500万美元(相当于4000多万元人民币)系向银行借款以外,其余就是项目施工单位的填付资金了。
可以说,山东都瑞项目建成之日,就是它难以化解支付危机之时。韩国大宇汽车公司的社长因躲避债务流亡海外,韩国都瑞集团的金乙泰也因破产危机,受到韩国政府的监管,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一下子从香饽饽沦落到臭豆腐,债权人忧心忡忡,赶紧向威海法院提交了破产申请,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被威海法院受理,并依法公告和组织了公开拍卖。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余波也席卷了中国,现金为王,过冬保命是多数企业的第一选择,有谁还有能力和兴趣到威海接盘?当然,也的确有人想摘这个桃子,这是位于昆山的一家老牌台资企业,但是他们的出价与拍卖的底价差距甚远,威海法院第一次公开拍卖惨遭流拍。
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总经理早就听闻万丰奥特在市场当中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在同行业中的地位,于是专程带领团队从威海赶到新昌,邀请陈爱莲去救活这家企业,至于转让的价格可以谈。在陈爱莲看来,这次收购机会非常好,但在2001年,万丰奥特能不能一口吞下当时都瑞集团在山东投资的轮毂厂,是一次很大的挑战。
要不要拿下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的资产?拿下它,万丰奥特就能迅速超过国内多数同行,在规模上成为行业领跑者。但对于万丰奥特来说,吞下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障碍在于它规模实在太大了,仅仅账面资产就有2.5亿多。更重要的是,当时国内企业界刚刚度过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国内的汽车业发展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看法多种多样。吞下这笔资产,未来能有那么多的汽车主机厂可供配套吗?
陈爱莲马上带领夏越璋、吕国庆、吕永新4人去实地考察洽谈。刚到威海的那个晚上,陈爱莲做了一个梦,梦见前面一方稻田,一半已经枯萎了,而另一半则绿油油的,很是喜人。第二天吃早餐时,她把这个梦境跟团队一讲,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吉祥之梦,那绿油油的半边稻田,不正寓意着万丰奥特收购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以后将迎来勃勃生机吗?
万丰奥特团队到现场考察下来的结果,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都瑞集团在威海投资的工厂,其格局相当不错。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不仅有很好的地址,是一家全新的工厂,厂房、设备都是新的,而且还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但问题在于,这家厂的产品没有市场,虽然有30多人去韩国培训过,但远没有掌握铝车轮的核心技术。而且,韩方原来的派驻人员带走了全部技术资料和工艺文件,扬言不把他们请回来,谁都没法把生产线运转起来。
当然,这些恰恰是万丰奥特的强项。万丰奥特能拿下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那就是如虎添翼,如鱼得水。所以,万丰奥特团队当场就一致认为要把这家厂拿下来。
但陈爱莲要求夏越璋团队必须在4000万之内拿下这个投资两个多亿的资产。只有把价格控制在这个投资范围内,万丰奥特并购都瑞轮毂有限公司,才能避开未来市场波动的风险,立于不败的地位。因为在这个投资范围之内,万丰奥特的这家新厂就没有太大的财务压力,只要开工,就有盈利。
同时,陈爱莲认为,对于都瑞集团和山东铝业公司来说,这项投资已经失败,没有办法收回了。因为山东铝业公司是被都瑞集团拉进这个合资案当中的,鉴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如果这家企业进入了拍卖程序,那么它可收回的资产也非常少。所以这次并购谈判并没有多少障碍。
夏越璋下定决心,一定不辱使命,要把这个并购项目做好。他也很快找到了解开并购的钥匙——让山东铝业公司和威海政府明白,万丰奥特是最为合适的并购对象。万丰奥特可以通过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的重组,使山东铝业作为担保方,把通过融资租赁获取的750万美元进口设备以其名义重新作为资产投入,保留了山东铝业的股份。由万丰奥特接盘拍卖资产(重置评估价为12500万元人民币),获得除融资租赁资产以外的全部厂房、土地、设备、配套设施的处置权,与山东铝业重新向工商管理机关注册登记设立威海万丰奥特奥威汽轮有限公司,盘活有效存量资产,使这家企业重新运转起来。由此,这个合资案当中的山东铝业公司就可以减少国有资产的损失,开创一个万丰奥特、山东铝业公司、威海当地政府三方多赢的新局面。
为什么说万丰奥特是这笔资产最合适的收购者?万丰奥特团队拿出的理由合情合理,都瑞集团在威海的投资,都是用于轮毂制造的专业设备。因此只有专业厂家来接手,才有可能将这笔资产正常地运营起来。而只有资产得到正常的运作,山东铝业作为投资者才能得到投资的回报,地方政府才能有税收。因此如果将合资企业的资产拆零拍卖,那样地方政府当然可以收回土地,都瑞集团的合资方也能收回部分投资,但这都是一次性的收回。远比不上经营回报和税收的细水长流。而为什么万丰奥特是这笔资产最合适的运营者呢?因为万丰奥特当时已经在轮毂制造领域建立了竞争优势,配套的摩托车制造企业和汽车制造企业都在不断地增加,正需要不断扩充产能。
经过十上山东的反复洽谈,夏越璋代表万丰奥特提出的这个方案,得到了威海当地各方的支持。2001年7月,万丰奥特一举收购了威海法院拍卖的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的全部资产,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更名为威海万丰奥威汽轮有限公司。万丰奥特从新昌总部先后分6批派出了108名将士,其中包括了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骨干人员,让这家公司重新开始运转。后来威海万丰奥威汽轮有限公司在万丰奥特的经营下,多次进行了扩建和技术改造,成为业内效益最好的公司,很多年份里,利润分配都达到股权年收益率100%,在制造业中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当然这是后话。
第三个支点:跨入主流
在万丰奥特完成对都瑞集团威海工厂的并购之后,由于这家新企业对浙江万丰奥威汽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丰奥威)的重要性,一直执掌着万丰奥威汽轮技术和质量工作的雷铭君和蒋性芳两位工程师,被陈爱莲派上了前线。而在万丰奥威汽轮的新昌生产基地,朱训明开始出任汽轮业务的总经理,张锡康出任摩轮业务的总经理。
此时,国内的汽车主机市场已经风云再起,版图突变。
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势头一再持续,对汽车业来说,最为关键的一个指标——人均GDP 3000美元,此时已经临近。到2004年,国内的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分城市都已经突破这一水平。
人均GDP 3000美元这一指标对汽车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旦国内经济突破这一水平,汽车将进入普及阶段,此时消费者大量购买汽车的需求,将突破政府的政策约束,整个国家汽车业将迈入繁荣期。
当时国内市场的总走向,没有脱离这个大势。
推动这个走向的,有两股力量。一方面,由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国外汽车制造大厂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大门已经全面打开,因此国外资本与地方政府合作,纷纷投资汽车制造。而另一方面,看到了汽车庞大而快速上升的市场需求,一大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也开始投资汽车制造业。
这一时期,新建的汽车企业的核心产品都是家用轿车。
这打破了传统国内汽车业“三大”、“三小”汽车厂形成总体供应的格局。
随之而来的是中央政府开始因势利导,逐步放开汽车生产管理。最为典型的就是在2002年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的《汽车生产目录》当中,一直想进入轿车生产领域的国内民营汽车制造公司吉利突然榜上有名了。
万丰奥特团队看到这种情况,非常敏感地意识到,推动万丰奥威汽轮向主流市场转进的时机,应该已经到来了。从2003年起,在朱训明、叶驯彪等管理团队的努力下,万丰奥威汽轮就着力推进向后来成为国内汽车主流的轿车工业配套前行。
不过,想要进入到为主流汽车厂的配套序列当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型汽车制造厂的供应商管理有着一个严格的秩序排列。像万丰奥特这样的零部件企业要进入这个序列,主机厂首先要对其产品进行严格的试验,而后还要在供应商与主机厂之间建立共有的设计和技术平台。一家大型主机厂的流程做下来,通常都要一两年时间。由于万丰奥威汽轮在售后市场和微车市场已经轻车熟路,而现在却要推动整个企业向这个方向转型,并不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