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蛊奇案(一)
西汉征和二年(前91年),对司马迁来说,是阳光灿烂的一年,这一年,他的《太史公书》终于结稿,今生心愿已了,可以无憾了!
有道是 “东边日出西边雨”。这一年,对于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却是至为悲惨凄凉的一年。
就在当年七月,任安遭遇飞来横祸、卷入政治激流,因一个惊天大案,被刘彻下令捉入狱中。
大概,在狱中的任安病急乱投医,曾托人向司马迁求助,希望司马兄看在往日交情上施以援手,为自己求情。
正是因为帮人说话,司马迁曾经栽过大跟头,这一次,他通过认真分析案情,认为任安难逃一死,自己无回天之力。
虽然如此,司马迁依旧给在狱中的任安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报任安书》,这封信被选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中语文教材。
我读来读去,却觉得这信写得十分怪异。
既然是给受刑将死的老友写信,通常先要怀念一下两人共同走过的美好时光,歌颂一下双方建立的深厚革命友谊,赞叹一下老友的高尚情操,最后承诺为老友办好后事、照顾好遗孀亲属云云。
这才是人之常情。
然而,司马老师通篇却在申诉自己的冤屈、表明自己的志向,最终志得意满地告诉任安,自己编撰史书已成,必将流传后世,此生心愿已了。
我要是在狱中等死的任安,怕是对司马迁的这封信提不起半点兴趣。
“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老师怎么会如此跑题,写出这样一封不合情理的信来?
难道,司马迁的这封信,真正的发送对象不是任安?
让我们分析一下。
任安既是被皇帝刘彻下令关入死牢,那么,死囚任安的私人信件已没有秘密可言,司马迁此时任皇帝私人秘书(中书令),身份特殊,他的来信,毫无疑问,必将被私下送呈刘彻亲阅。
让我们再品味一下《报任安书》中的名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我以为,司马迁写《报任安书》的假想读者,其实是刘彻,他正是要通过这封信,向私拆信件的刘彻发泄愤懑、嘲笑强权:我纵使身死,也将以一书名垂后世,你又能奈我何?
扯远了!回到任安。
导致任安被抓的,是太子刘据谋反巨案,而此案的发端,却缘于四年之前刘彻的一场奇异艳遇。
那一年, 六十二岁的皇帝刘彻出游。路过河间国武垣城(位于今肃宁县)时,突然身边有随行的术士向他汇报:此地必有神奇的美女(此有奇女)!
刘彻大感奇怪:你怎么知道?
答:望气!
原来,美女身上会发射出不同的光波云气,非受过特殊训练的人不能识别。
呜呼!若此项技术尚传,则当今“超级女生”、“世界小姐”选拔赛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可以失业矣!
刘彻大为兴奋,当即循气探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户赵姓人家,终于找到了这位“奇女”。
赵家姑娘果然有十分姿色,可惜身有残疾,据家人介绍:这孩子的两只手,天生握成拳头,从来就伸展不开。
刘彻看见美女,颇为心动,轻轻拉到身边,怜惜地抚摸小手——奇迹出现了:这美女的双手居然就此伸开,在其中一只手中,还握了一只玉钩。
刘彻大有成就感:原来自己竟是特异功能人士?
大喜之下,立即把赵美女带回长安、纳入后宫。
在我看来,以上一幕,不过是赵家为了隆重推出女儿所排演的一出小品,而那个望气的术士,不过是一个演技高明的“托儿”!
巫蛊奇案(二)
因为此女拳中出了古怪,大家给她取了个外号“拳夫人”。
刘彻将拳夫人封为“婕妤”,这是皇帝小老婆的最高级别,位比丞相,爵比亲王。
原来,自西汉开国,皇帝的老婆只有“皇后”和“夫人”两个级别,到了刘彻这一代,后宫搜罗的佳丽增多,刘彻认为原先的管理模式过于粗放,便开创性地将官场机制引入后宫,在皇后以下,依次设置“婕妤”、“ 娙娥”、“ 容华”、“充衣”四个级别,美女们竞争上岗、择优晋级。
刘彻之后,西汉帝国的国力渐衰,而后宫的美人数却越来越多,管理层次也越加细分,到了刘彻的第五代孙子刘骜当皇帝时,后宫美女竟有四万余人,搞出了十四个级别,令人叹为观止!
刘彻封刚入宫的拳夫人为“婕妤”,后来居上,打破了用人上的论资排辈。同时,为了纪念自己“拳中取钩”神功,将拳夫人的寝宫命名为“钩弋宫”,因此,拳夫人又被称为“钩弋夫人”。
拳夫人果然不负刘彻的宠爱,入宫不久便怀孕,但这孕却怀了太久,足足十四个月后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刘弗陵。
刘彻老年得子,大喜过望。
据说,但凡伟人诞生多少会有些不同常人的异象,征兆之一就是在老娘的肚子里待得时间够长。在这方面冠军纪录的保持者是被尊为太上老君的李耳,据说,李老娘足足怀了八十一年的胎,在行将老死之前才生下他,李耳一出生便须发皆白,十足小老头儿,于是又被称为“老子”。而亚军纪录的保持者是 “尧帝”伊祁放勋,他在老妈肚子里赖了十四个月。
刘彻眼见这个幺儿子居然和尧帝共享被孕十四个月的辉煌纪录,大为感概,认为刘弗陵小娃儿不同寻常,便将钩弋宫的宫门,命名为尧母门。
这个看似随意的举动却引起很多人的猜疑。
受刺激最大的是皇太子刘据。
刘据暗自思量,“尧”是上古圣帝,老爹将这个新生的娃儿和“尧”帝相提并论,莫不是想废了自己,重新培养刘弗陵为帝国接班人?
话说,刘弗陵出生这一年,刘据已经三十五岁了,被立太子已有二十八年。他从七岁起,就开始准备接班,所有的人都知道,刘据有朝一日将成为这个巨大帝国的君主。
在别人看来,太子是多么幸运啊!他出生高贵、地位尊崇,更重要的是前途光明!
且慢感慨!据我观察,“太子”其实是这世上最高危的岗位,充满不可预知的风险和变数。纵观中国历史,被打下宝座的“太子”不在少数,非正常死亡的“太子”也比比皆是。
简单归纳一下,导致太子不能接班的大概有以下三种因素。
一是兄弟相残。比较典型的是隋文帝杨坚的太子杨勇,他不幸摊上了工于心计的阴险老弟杨广。杨广通过不断地背后挑拔中伤,使老糊涂杨坚对杨勇翻脸,废了他的太子之位,杨勇最终被当上皇帝的弟弟杨广赐死;更惨的是唐高祖李渊的太子李建成,他眼看接班在即,却被急于抢班夺权的弟弟李世民射死在上班的途中,可称死得窝囊。
二是父子相争。太子将要继承的是皇位,是至高的权力,而权力之争足以使父子亲情泯灭。通常的情况是,皇帝想晚些交权,太子要早点接班,矛盾于是激化。还是拿李世民说事,他立下的太子李承乾就是因为策划政变准备逼他交权而事败被废。
三是仙寿不昌。太子要想不被杀、不被废,于是一边提心吊胆防兄弟,一边谦虚谨慎讨好父亲,还得兢兢业业办好父亲交办的公务。打掉牙往肚里咽、有牢骚不能对外人发,这是劳心劳力的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终于,太子积劳成疾,一命呜呼。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他没活过他的老爹,死在了太子岗位上。
现在,当了二十八年太子的刘据对“太子”这岗位的艰辛、危险深有感触,他隐隐感到,父亲刘彻对他已不再欣赏、信任,而朝中,有一双双阴险的眼睛在他背后冷冷地注视着他。
巫蛊奇案(三)
从史书记载来看,刘据是个好人,如果有幸接班的话,或许会是个不错的君主,他具备一个十分可贵的品质:宽仁。
刘彻是个闲不住的人,常常离开长安,四处乱逛,美其名曰“巡游”,他出游之后,便把国务工作,全权交给太子刘据处理。
一朝权在手的刘据,十分注重诉讼的判决,他通过审查认为,大部分刑事案件打击面太大、量刑太重,有的甚至是明显的冤狱,于是,对办案人员提出批评,责成办案官员或推倒重审,或直接减免罪刑。
如此行事,固然得到小民拥戴,却引发了大批酷吏的不安。
这些酷吏投刘彻所好,执法严苛,扬名立万的武功就是诬陷和滥杀。现在,他们看出,太子刘据不喜欢这个调调儿,他们忧虑,太子一旦接班,前景不妙。
成语“滥竽充数”的主角南郭先生在齐宣王时混得很好,到了齐湣王继位就混不下去,只好滚蛋。而酷吏们不甘心滚蛋,终于想出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搞垮太子刘据。
具体的手段是在皇帝刘彻处造谣中伤刘据,为此,他们买通了皇宫的侍从(黄门)苏文、常融等人,让他们时时监视太子,向皇帝刘彻打小报告。
通常,把一个人搞垮搞臭,最事半功倍的做法是从男女作风问题下手。
某天,苏文神秘兮兮地向刘彻打小报告:太子刘据,经常背着您,和宫女乱搞!
刘彻的反应却令苏文大失所望。
刘彻哈哈一笑:原以为这小子老实,原来色胆竟是不小,很好,是我儿子!
于是下令,将太子宫的宫女编制,增加到二百人。
苏文极其郁闷:害他还害出好来了?
苏文是个十分执著的人,他继续给刘据挖坑。
有一次,刘彻生病,心情烦躁,苏文指示马仔常融(小黄门)向刘彻进谗:太子听说你病了,面露喜色。
刘彻听罢,对刘据大为失望,一声叹息(上嘿然)。
然而,稍后刘据过来请安,刘彻细细观察,发现刘据虽然言语轻松,笑语盈盈,但眼睛红肿,似乎刚刚哭过,于是反复追问原由。
刘据终于向父亲告白:在您面前言笑自若,是为了减您的心理压力;在背后流泪,是在为父亲的病体担忧伤心。
这是个近乎完美的回答,令刘彻感动,却令我深表怀疑。
再孝顺的儿子,听说父亲身体欠安,担忧是必须的,痛哭流涕是夸张的,刘据如此搞法,有作秀之嫌。
但我很理解刘据。
刘据被立太子之时,他的母亲卫子夫正得到皇帝的宠爱;他的舅父卫青正立下军功,在朝中地位显赫。
二十多年的太子当下来,母亲早已色衰失宠,舅父已经病死,现在能依靠的,唯有自己。
宫廷之间,杀机四伏,步步惊心,刘据固然作伪,其实是无可奈何的自保手段,由此也可看出,刘据的智商颇为不低,或许,幕后也有高人指点。
自以为查明真相的刘彻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进谗的小人常融诛杀。害人的人,果然没好下场。
现在的状况是,刘彻虽然认为刘据过于善良敦厚,魄力不足,但也并不准备废掉他的太子之位重起炉灶。
然而,情况终因一个人的出手而改变,他即将掀起一场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