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宝刀,如此疲劳使用也会受损,连续频繁的残酷战斗已使汉军大部挂彩受伤,李陵下令,身受三处以上重创的伤员才可以坐车,二处受伤的负责推车,仅一处受伤的战友请发扬风格,继续战斗。
南行数日,地势大变,进入一片芦苇牧场。匈奴看着硬攻不行,使出阴招,在上风放火。
敌人在放火,李陵也下令放火,先将自己周围烧得寸草不生,成功化解火险。
南行数日,再次进入山地。李陵看出,山地、树林对步兵相对有利,于是,主动向匈奴兵团发动突袭。
李陵此次战斗目标明确:擒贼擒王,只要干掉了匈奴主帅且鞮侯单于,汉军之危即解。
战斗激烈异常,而李陵则全力招呼且鞮侯,且鞮侯命不该绝,他连续躲开了李陵发出的劲弩,在护卫的簇拥下仓皇而逃(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此役,李陵军团利用地形优势,再次斩杀匈奴数千。
回到营帐,惊魂未定的且鞮侯越想越怕,对李陵军团心生畏惧和敬意,他询问手下:这是汉帝国最精锐的部队,我们完全没把握取胜,他们吸引我们一路向南,怕是要把我们装进口袋吧(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
潜台词是,我们撤吧!
匈奴将领们对仗打成这样极感窝囊,愤愤不平:我们由最高统帅亲自出马,发动全国精兵对付数千名汉军却不能取胜,这事传出去,大家都没脸见人,还谈什么威慑西域诸国,白白让汉人耻笑。
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再南行五十里,就是平原开阔地带,适合骑兵作战,如果到时还是不能取胜,就撤军。
将军百战身名裂(下)
在接下来的数天,匈奴的攻击更加频繁,李陵军团一天内要顶住匈奴发起的几十次轮番攻击,从清晨打到日暮,又斩杀匈奴二千余人。
且鞮侯单于实在不能理解,这世上为何有这样的军队,以弱敌强,以少制多,浴血苦战十几日却依旧斗志激昂,越战越勇。
征战至今,为了消灭这人数不多的汉军,匈奴死伤数万。
这生意赔大了。
且鞮侯单于思来想去,已觉心寒,这是代表上天来惩戒匈奴的部队,是不可战胜的。他决定撤军:认栽了!
他尚不知道,李陵军团此时已陷入困境。
经过上百次残酷交锋,汉军团战斗减员十分厉害,部队粮草将尽,箭矢将尽,连刀枪都已磨损得失去了锋芒。
要命的是,这信息竟然被匈奴知道。
出事是因为一名下级军官反水。有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大致相当于现代作战部队的连长)受到上级军官的责罚,突然阵前向匈奴投降。
尤为令人不耻的是,这个天杀的下定决心要当铁杆汉奸,创造条件也要遗臭万年。
他将汉军的窘迫境地报告给了匈奴。
且鞮侯单于兴奋得几乎从马上栽下来,他下令全体骑兵快速将汉军合围,发动猛烈攻击。
这是漫长而残酷的一天。
匈奴利用人数多、速度快的优势抢占有利地形,向被包围的李陵军团射出箭雨,遮蔽天日(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李陵军团奋力突围还击,一天之内,射出箭矢五十万枝。
匈奴的包围圈渐渐缩小,李陵军团已不可支持,只有放弃辎重,退入山谷。
现在,汉军仅剩三千余人,箭已射尽,刀枪已折,士兵拿着砍下的车辐作为武器,文职人员(军吏)甚至拿着刻字的小刀冲上去和匈奴拼命。
夜色降临,匈奴的攻击暂时停歇,李陵独自外出,观察了敌军的阵营,回营时,已经绝望:兵败!死矣!
他下令砍倒所有的旗帜,将文件、珠宝都就地深埋,之后,李陵仰天叹息:只要每人再有数十枝箭,我就能带着大家突出重围!
他将部队解散,告诉士卒:天明之后,匈奴必将发起总攻,与其大家一块儿束手就擒,倒不如分散突围,或许还能有人脱险,回报天子(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夜半时分,李陵命令击鼓为号,各自突围,奈何鼓已破,不成声。
最终,李陵军团仍有四百余人逃出包围圈,回到国内;李陵等几十人被数千骑兵追杀,副将韩延年战死,李陵力战被擒,投降。投降前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如此回去没有面目向皇帝报告。
李陵兵败之地,距离国境已仅剩百余里。
史书上说,刘彻当初是想让另一位老将路博德在边境接应李陵兵团,但这老家伙不想成就锋芒毕露的李陵,找借口推辞,终于使李陵处于绝地(老将生奸诈)。
据史书载,李陵投降一年后,举族被诛,他的老家以出了李陵这样的人物为耻(陇西士大夫以李陵为愧)。
在下第一次知道李陵这个人,还是小时听评书《杨家将》时。评书说,杨家将的第一代领军人物杨业被奸人所害、被辽国重兵包围而誓不投降,终于撞碑自杀,他撞的碑,恰恰就是降将李陵的墓碑——这是中国画“彩云烘月”的技法,用李陵的偷生,来衬托杨业的全节(据《宋史》记,杨业乃是被俘后绝食而死)。
当时,心中对李陵极端鄙夷:呸!汉奸!
成年后,读了些书,心智渐长,了解了李陵的遭遇,对这个人已有了全新的认识。
有人说,当初李陵的投降乃是假降,他是与匈奴虚与委蛇、保存生命,以便将来找机会报效帝国(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太史公司马迁先生就坚持这一观点。
我以为,李陵仅以五千士卒,身处绝地,血战数十日,杀敌数倍于己,最终因没有接应,弹尽粮绝而失败。作为统帅,他完全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作为将领,他已尽了自己的全部本分。他虽败犹荣,即使投降,他也无愧于天地,无愧于汉。
有人说,李陵既然战败了,就应当去死,如果不死,就失去了君子做人的道义(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
持这观点的是比李陵小八百多岁的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位出生在和平年代,年轻时“骑马咏红裙”,老来搂着“杨柳小蛮腰”风流快活的诗人。他可曾见过肢体分离、尸横遍野的惨状?可曾体会过无数兄弟战友的生命在身边骤然消失,自己却无力营救的彷徨?可曾感受过弹尽粮绝,生死悬于一线的恐怖?
如果没有,他有什么资格轻佻地评价一个职业军人的生死?
李陵,已抵抗到最后一刻,无力回天,情势已难挽回。对国家,他已尽到本分;对自己,保存生命何尝不是另一种本分?
我对李陵的投降,虽然不赞颂,但是很能理解。
李陵是悲情英雄。虽然投降,他也终身没有配合匈奴与汉为敌。即使他曾经的敌人——差点被他射死的且鞮侯单于也对他尊重崇拜,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
李陵刚投降时,整日行止如狂,仰天泣血,觉得对不起帝国(忽忽如狂,自痛负汉),直到他举族被屠,才对汉帝国彻底心寒,从此胡服,二十余年后,刘彻已死,当汉帝国的使者专程隆重邀请李陵回国时,李陵拒绝了,他的理由是:丈夫不能再辱!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首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据说,那位比白居易大七十多岁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李白,便是李陵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