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通过侦察,发现匈奴伊稚邪单于亲率大军在北方沙漠的另一端驻扎,准备以逸待劳,和辛苦跋涉而至的汉军展开决战。
他据此作出部署,自己为正,正面发起进攻;由老将军李广为奇,率部向东绕行,战役打响后,配合正面部队,在匈奴的右翼包抄。
李广是打了一辈子仗的老江湖,一听卫青的安排就跳了起来,坚决不干。
李广很清楚,虽然部署听起来很周密,其实万难完成,卫青这么安排,其实是给自己挖了个坑。
让我站在李广的角度给您细细分析:卫青从正面穿过沙漠,直线就得走一千余里,那么李广由东包抄,走的是弓背路,最少得走二千里。万里黄沙,没有座标,没有卫星定位系统,没有无线通信,李广能不能绕到匈奴的右边都很难说,更不用说联系到正面的卫青部队,协同进攻——这是个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老将军据理力争:原先让我打先锋,现在为什么把我调到右翼?我从十六岁就开始和匈奴干仗,一直打到现在六十岁了,这次漠北会战,可能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仗了,我请求大将军给我个机会,让我担任正面作战先锋,我老汉拼死也要干掉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然而,卫青拒绝了。
关于卫青为何要拒绝李广参与正面作战,据卫青自己背后跟人解释,是因为部队出发前,皇帝刘彻曾经跟他私下说过,李广这个人,虽然作战勇猛,但是命不好,天生倒霉蛋(数奇),因此,不能让他正面接触单于大军,否则会带着全军一块儿倒霉。
我呸!这是啥扯淡理由?
不错,这的确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卫青说不出口。
原来,本次随同卫青出战的,还有卫青的铁哥们儿公孙敖。还记得吗,当年卫青还在平阳公主家作骑奴,被陈娇和馆陶公主刘嫖捉住准备秘密杀掉时,就是公孙敖找了一帮古惑仔、好兄弟救了卫青。
公孙敖这两年正在走背运。在上次(公元前121年)的对匈奴作战中,他指挥失误、延误军机,被判死刑,后来缴纳赎金才被贬作平民,爵位也被削掉。
卫青这次带他出来,就是想让他立功,恢复爵位。因此,坚定地把他放在自己身边,充当先锋。而李广,以他的攻击力,铁定会抢了公孙敖的风头。
于是乎,李广将军,对不起了!
智慧老人李耳曾经说过:只有圣人才没有私心,圣人对每个人都是一样,跟我关系好的,我善待他,跟我关系不好的,我也不亏待他(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亦善之)。
照这个说法,知恩图报的卫大将军离圣人的标准还差得很远。
卫青部队终于穿过沙漠,和匈奴单于大军正面冲撞。
卫青命令,用汉帝国特制的铁甲战车(武刚车)压住阵脚,公孙敖带领五千骑兵发起冲锋。
匈奴单于也不含糊,派出一万骑兵应战。
双方在沙漠边缘展开血战,从白天砍到黑夜,忽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将士们甚至睁不开眼睛,只凭感觉劈砍,场面血腥,战斗异常激烈。
等到大风渐渐平息,匈奴伊稚邪单于才发现:中计了。
原来,卫青先派出五千名骑兵,让匈奴误以为,这是汉军的全部主力。
两相拼杀,汉军拼死相搏,以少敌多,顶住了压力,匈奴兵团锐气渐失。
借着大风,卫青拿出本钱,他的步兵和铁甲战车兵团作为生力军悄悄在匈奴的左右翼展开包抄,伊稚邪单于这才看到了汉军的真实力量,而此时汉军气势正盛。
伊稚邪单于账算得很精,他知道,这一仗自己输定了。于是骑上马,带着自己的卫队跑了。
这就太不厚道了。
匈奴大军还在血战,突然发现自己的统帅跑了,军心顿时瓦解,四散逃命,战役变成了屠杀。
卫青亲率骑兵,追杀单于。到底是匈奴的地盘,单于地头熟,跑得快,终于逃走,卫青大军一直追到赵信城(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市东南),大军休整一天,将赵信城屯集物资搬运一空,一把火将赵信城烧为灰烬。
西路军在卫青的率领下,斩杀及俘虏匈奴一万九千人,取得胜利。
那么李广兵团呢?
李广现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他迷路了。
照卫青安排的这么个迂回包抄法,李广能够参与战斗才算奇怪。
李广原先是打前锋的,偏偏被卫青安排去打酱油,现在迷路了,酱油也没打着。
战后,卫青派出联络员总算找到李广,派出作战参谋(长史)诘问李广为何失却战机。
老将军悲愤交集,告诉长史:延误战机是我一人之错,与我的部下无干,我愿意自己接受军法处罚。
长史走后,李广感慨良久,召来亲近部下:我从十六岁从军,和匈奴大大小小七十余战,而今被大将军调到右路,道路遥远、迷失道路、延误军期,这是天要亡我,我谁也不怪。老夫今年已六十有余,也懒得向那些只会舞文弄墨的小吏去辩解了。
言讫,趁大家不备,这个坚强的老汉竟然拔剑自杀。
对李广来说,受辱比死要可怕得多。
李广死后,整个大营一片哭声,大家深切怀念李将军的好处:李广是慷慨的,每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李广是廉洁的,身为上将军(二千石)四十余年,死时却家无余财、一贫如洗;李广是爱兵的,在野外发现水源时,只要有一个士兵没有喝饱,他就不会饮水,粮食紧张时,只要一个士兵没有吃饱,他就不会吃饭;李广是善战的,每逢战事,必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舍生忘死。
李广的死讯传至国内,全国百姓无论是否认识李广,均痛哭叹息。
太史公司马迁在评价李广将军时,以八个字作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花李树何曾说话,自有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赢来世人的喜爱。
换句话说,公道自在人心。
李广在世虽未得封侯,死后却名声不朽,成为中华民族妇孺皆知的传奇将领、民族英雄。
漠北大战(下)
再看霍去病统率的东路军。
其实,匈奴的防御重点是在西路,那边匈奴单于正带着主力和卫青玩命,霍去病从东边的代郡(河北省蔚县)往北打,基本上是扑了个空。
有一句俗话叫“贼不走空”,虽然拿这词形容霍去病太不尊重,并不准确,却可以说明霍去病的行事风格。
霍去病大军进行了一千余里,除了无尽黄沙,没有找到匈奴的正规部队。
后勤补给已经告急,有部下建议,撤吧!霍去病态度明确:不斩匈奴,誓不回师。
于是大军再向北推进,又走了一千余里。一直挺进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东肯特山),才终于和匈奴汗国左贤王兵团遭遇。
霍去病军团的配置本就远高于卫青军团,左贤王军团又比单于军团差一个档次,两相遭遇,好比巴西国家足球队在足球场遇到了中国男足。
憋了一路,求胜建功心切的霍去病指挥大军如潮水般向左贤王兵团扑去,一个猛攻,匈奴兵团立时崩溃。霍去病不离不弃,狂追猛打,取得大捷。
战后,部队就地休整。闲不住的霍去病则继续操练,他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在狼居胥山(蒙古国肯特山)祭祀天神,在姑衍山(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祭祀地神,这就是名垂青史的“封狼居胥山,禅姑衍”。
在原先侵略者的国土内庄严祭告天地,展示了胜利者的血性,树立了大汉帝国的尊严。
自此,“封狼居胥”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尽雪国耻的象征,激励了后来历代血性男儿反抗侵略、收复国土、扬我国威。
霍去病“封狼居胥”两千年后(公元1876年),沙俄武装强占新疆伊犁,年已六十四岁的老将左宗棠抬棺出征,以“一死何足惧?势必封狼山”自勉。最终,血战建功,克复伊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成就了人生中最辉煌的篇章。
仗打胜了,天地也祭了,玩得差不多该返程了吧!
霍去病正在兴致勃勃,他下令部队乘胜继续向北开进,一路追击匈奴,拔除据点,又挺进近千里,一直到达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师。
此次出征,霍去病兵团共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匈奴亲王三位,匈奴将军、宰相、高级军官(都尉)共计八十三人,歼敌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远超过出征人数,缴获物资无数。
经此一役,匈奴得出惨痛教训:珍爱生命、远离霍去病。于是再次向北搬家,漠南再无王庭。
漠北大战,霍去病再建奇功,风头更健。回国后,刘彻增加霍去病采邑五千八百户,至此,其获封邑总户数为一万六千一百户(《史记》),并担任全国武装总司令(大司马)一职。
这一年,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
星 殒
小霍将军封狼居胥,正当雄姿英发的时候,他绝不会想到,自己已即将用完命运给他的全部时间,此时离最终期限还有两年。
在霍去病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他干了一件令人恶心不齿的事,成为他短暂而又绚丽的生命中的巨大污点。
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偶然到舅舅卫青家串门,发现卫青身上有伤。
到底卫青伤在何处,史书上没有明言,我也说不准位置,不过既然霍去病能轻易发现,我认为是在脸上。
小霍同志十分吃惊,于是接连发问,但卫青一脸苦笑,言语含糊,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
卫青功勋卓绝,现任职大将军,霍去病实在想不出来,这个天下除了皇帝刘彻,还有谁敢打伤卫青。
于是暗中展开调查,终于揭开迷底:打伤大将军卫青的,是李广的儿子李敢。
李敢是李广的三儿子,作为将门之后,他继承了老爹李广的骁勇,多次随李广出征,屡建战功,现在的官职是宫庭禁军司令(郎中令)。
在漠北大战中,李敢也上了战场,不过这次李敢没跟着老爹李广参加卫青统率的西路军,而是作为中层军官,归在霍去病的东路军麾下。
等李敢打了大胜仗兴高采烈地回来后,却得到噩耗:爹没了。
李敢最终搞清了这事的原委,他认定,李广是被卫青害死的。于是李敢上门去找卫青理论。
关于李广之死,我在前文曾作过分析,卫青是为了成就铁哥们儿公孙敖才把李广远远支开,导致这老汉迷路、失却战机而悲愤自杀。因此,面对来找事的李敢,卫青心中有愧,十分克制。
然而李敢得理不让人,他行伍出身,有用拳头说话的职业习惯,谈着谈着,就捋袖子动了手,把卫青给打伤了。
卫青还算厚道,打了就打了吧,谁让自己理亏呢,他并没张扬,也没报复李敢,这事到此为止吧!
然而,现在霍去病掺和了进来。霍去病天生不肯吃亏的性格:好你个李敢,胆大包天,连我们舅甥俩都敢惹。
于是决定替卫青报仇出气。
机会随即到来。
春季,刘彻到雍县的甘泉宫(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打猎,李敢作为郎中令随同,霍去病正得刘彻宠爱,作为刘彻的特邀嘉宾参加。
打猎时,霍去病不盯野兽光盯李敢,终于让他逮着机会,射出冷箭,把李敢给射死了。
看来,“李广数奇”这话是有道理的,李广家族似乎是遭了命运的诅咒,一直到李广的第三代,代代都很悲情(关于李广的倒霉第三代,稍后就会提及)。
霍去病刺杀国家高级公务人员,这是死罪。然而,刘彻铁了心要包庇霍去病,他严密封锁事件真相,对外宣称,李敢是打猎时被鹿撞死的。
但是,霍去病此举太过恶劣,刺杀李敢又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完全不被外人所知已不可能,于是,刘彻安排霍去病离开长安休假,到朔方郡避避舆论风头。
就在朔方,霍去病染上瘟疫,最终没能去病,暴卒。时年二十四岁。
我反对死后清算的搞法,但更反对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方式,看来,司马迁先生也是如此。
关于霍去病的神奇和功业,前面已说过很多。下面,曝一下霍去病的阴暗面。
从霍去病暗杀李敢可见此人心胸狭窄;仗着自己功劳大、深得皇帝宠爱,连部长级(九卿)官员都敢暗杀,也说明这混小子少不更事,缺少政治头脑,如果不是早夭,将来结局我看未必圆满。
另外,霍去病少年显贵,从小到大没受过挫折、走过弯路,因此,不能体会下级士兵的艰苦。某次出征之际,皇帝让负责后勤膳食的太官(官名)为他专程送去十车酒肉,待到战后凯旋之时,他没吃完的酒肉已经变质扔掉,而士兵们却饿得面露菜色;在野战间隙,士兵们疲惫不堪,大军因粮食供给不上而士气不振。精力充沛的霍大少却强令士兵为他搭建“健身房”,陪他踢球。
霍去病有富二代的各种不良习气,然而,他敢打硬仗,能打胜仗,他十八岁上战场,干将发硎,初露锋芒;二十岁千里狂飙,马踏祁连,收服焉支;二十二岁封狼居胥,使匈奴闻风丧胆。他一生领军出征四次,绝无败绩,杀敌十一万,降敌四万,用战争捍卫了和平,并为帝国开辟了广大疆土。
霍去病死后,刘彻悲痛不已,在自己的陵墓茂陵东北为霍去病修建大型陵墓——他要霍去病永远伴在他的身边。霍去病陵墓封土堆状如他生前曾经扬威立马的祁连山。入葬之际,刘彻发动陇西、北地等五郡向霍去病投降的匈奴,身着黑甲,将少年将军的灵柩从长安护送、抬入墓地。
霍去病的墓前,摆放石像“马踏匈奴”,象征着他为帝国建立的不朽功勋,令人千载之后犹能领略这位少年英雄的超凡气魄。
有人说,生命的精彩不在于长度,而在密度。
霍去病的一生,是短暂、传奇而又无比精彩的一生。
顺便说一句,在霍去病庞大的送葬队伍里,有一个流着眼泪、默默前行的十余岁的孩童,他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叫霍光,三十年后(前87年),他将接受刘彻的遗诏,作为新皇帝的辅政大臣,成为这个帝国实际权力最大的人,并深远影响了帝国的政局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