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成语词典》对该成语的解释是,在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大事。在就业形式不太理想的现实语境下,常听人说一句话:职场如战场。很多人在里面绞尽脑汁、费尽心智,既要迎合领导意图,又要搞好同事关系,因此往往需要学习一些职场之术。“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意思是说,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在小事上纠缠,要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的事情,比如工作的待遇,老板的脸色,等等。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逞匹夫之勇。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巧言表面上看来聪明合理,但背后却是充满了权谋私利的话,可能招致怨恨,俗话说,言多必失。孔子戒人不要巧言,要小处能忍。“巧言”,从字面上理解是“聪明巧妙的话”,说得冠冕堂皇、悦耳动听,就像有的老板那样,一开口就说,“我是为了你考虑”,其实他都是在为自己考虑。表面上话说得很动听,比唱得还好听,可是就不跟你谈最关键的问题,比如工资、保险,等等。
冠冕堂皇的话往往像漂亮的外衣,好看但也只能看看而已,不属于你自己,而且你看不到漂亮的外衣下面的灵魂。这些话说多了,日久见人心,一旦知道真相,听者会厌倦;说者呢,也忘记了那些是发乎道德良知的话。巧言说多了,说的人也会养成一种取巧弥缝的习气,夸大其词,甚至说假话,道德良知日渐衰微。在英语谚语中,有一句“Agreattalkerisagreatliar”,直指言语华丽背后隐藏的黑暗。中国是文字之国,言语之美俯首可拾。孔子感叹说:“巧言乱德。”誉美之词讲多了,也会成为一种习惯,就像说大话一样。我们自己经常说,当你讲第一个大话的时候,你就需要想第二个大话去掩盖它,于是大话越讲越多,最后自己也忘了真相。这就是所讲的“巧言乱德”,乱的是自己的心智。
见了官员,一想到将来要求他办事,马上就是给对方准备了一套高帽子,夸对方这儿好那儿也好,其实内心对人家挺反感的。那么怎么样才能不说或者少说“巧言”呢?要知道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年长的人,就夸对方“德高望重”,一看到女士,就称呼对方为“美女”,一看到作家就说你多么著名,我在哪里哪里看过你写的文章等,总之习惯说溢美之词。孔子说了,“小不忍则乱大谋。”他的高徒子夏说过这样的话:“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小不忍则乱大谋,历史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俗话说,“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将军要率领三军去打仗,兵贵神速,分秒必争。如果此时路边出现一只小兔,如果将军恰爱狩猎,如果将军把握不住,如果再有一帮曲意逢迎者激励撺掇,那会是什么结果?那肯定会贻误战机,误国害人。
该忍的一定要忍,否则就会“乱大谋”。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大事不在眼前,大事就在远方,我们也要赶路,可道路怎么会一马平川、坦坦荡荡?道路上怎么会没有奇异风景?你会被坑坑洼洼绊倒吗?你会被奇异的风景所迷恋吗?《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要去攻打彭越时,告诉部下大司马曹咎:“谨守成皋,汉军怎么挑战,都不要理他。我在十五天内一定杀了彭越赶回来。”项羽出去几天后,汉军天天派人挑战,辱骂曹咎,曹咎忍受不了小辱,于是出兵和汉军大战,结果大败一场。等项羽十五天后回来时,大司马曹咎已经兵败身亡了,项羽也如鸟折翼,实力大损。相反的,三国时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对司马懿百般羞辱,但是因为司马懿能忍,所以诸葛亮总是粮尽兵疲,无功而返。所以,古人在解释“忍”字的时候说,“忍”是心中一把刀,遇事不“忍”把祸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