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王屯看望四十年前王家大队的领导和王屯的众乡亲,是郭强多年的夙愿,但终究没有成行,既是自困于学习、工作中,也因很难能再聚拢齐这些人。
四十年的变化太大了。这些人中,有随子女进城的,有动迁挪了原来位置的,还有搬到了新规划的楼房里的。
山依旧是那山,南沟里、东沟、老马坡、尖沟、潘集沟……平坦些的耕地上大部分建了工厂,从山上向下望去,少了很多茸茸绿绿的景色,也少了在田里“汗滴禾下土”的劳作人影。
红瓦红砖的楼房层层叠叠,紧挨着还有鳞次栉比的厂房,面对如此景象,总使郭强有些失落,为那丢失了的记忆中的野性而惆怅不已。
过去此处是一片原野,山上可以听到鸡鸣狗叫,也可以看到家家户户的缈缈炊烟,如今却变了,变得气派,也变得有些浮躁与烦闷。
雄伟的桥跨在回道河上,桥下长年不断的流水也不见了。在郭强的记忆中,雨季它往往湍流急下,甚至汹涌澎湃,旱季也总有一处处凹洼水坑,是鹅、鸭的栖息地,而现在连禽畜都也都规规矩矩地待在饲养场里。
猪懒懒地睡在猪圈里,它们现在过的是雨淋不到、风吹不着、顿顿能吃饱的日子,再也不必到房前屋后的土路上觅食了;也不再边拱门边“哼哼”叫着求食;更不会用鼻子拱地里残留的地瓜吃。过去一年半才出圈的猪,现在最多只用八个月。一切都在变化,变化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变化的程度也令人匪夷所思。面对这样惊人的变化,郭强有些茫然。
人也大都苍老了许多,未改的只有乡音。
偶尔在思念的情绪驱动下,郭强也会抽空回一趟王屯,他怕惊动了那些沉静、安稳的乡亲,当然还有“宁拉一村,不落一户”的俗套,该到谁家去?家家都有深沉的情感,都有难忘的事,都可以说出一大段令人回味的记忆。
这令郭强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回到他日夜思念的地方,最先体会到的竟是手足无措。敲响了谁家的门,或许能见到日思夜想的人,彼此对望间激动之情无法抑制;或许会听到令人心痛的噩耗……
就这样,郭强怀着渴望、急切、又恐慌的心情回到王屯。四十年过去了,曾相熟的人很难再立刻认出来了,在街上看到的也大都是未曾谋面的人。正如诗中所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郭强不愿意用电话同他们联系,他感觉隔着电话线总有些生分、做作、应付。他希望能真诚地见到本人,在岁月的痕迹里寻找旧时模样,听闻旧时声音,直面沉甸甸、厚实实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让人的感情从心里迸发,才能产生圆梦的满足感。
总之,很多事情还是眼见为实的好,是需要亲眼所见、身体力行的。郭强没有他们的电话,那份真挚、沉重、浓厚的情感也不是一通电话就能感受到的。
很多情感深藏在心里,反而更能品出味道,越是难以见到的人,越会增加思念的重量。这是一个既矛盾,又难以讲通的道理。
郭强思念的人大都比他年长,其中年纪最长的是社员王清东和老书记韩延江。他们如今已经是八十六岁的老人了,而其他人平均下来也都在七十五岁以上了。
把他们召集起来见面,表达对他们的思念、感激之情,这个念头在郭强头脑里盘桓了十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思念之情也愈发深重。时光流逝不止,人也都在逐渐老去,不时能听到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却只能叹一声岁月无情。
那年,七十多岁的大队党支部委员、妇女主任王桂荣去世了。她走时郭强未能见到最后一面,懊悔、悲切之情加重了他要和大家见面的急切。
郭强想把大家召集起来集体见面,可总不能让七八十岁的老人去挨家挨户通知。王家大队东西长十余里地,他们年纪大了出门总归不方便,有的甚至根本不能出门了,这是郭强面临的一个难题。
召集是一个难办的事,何况四十年间因乡村的变迁、人员的流动很难把人都通知到,如何通知是个难题。即便通知了,能不能来、愿不愿来,也是个问题。情感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它能使人心急如焚,也可令人轻蔑而视。这会不会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能联系上的是王桂荣的二儿子赵明丰,王桂荣生病时,郭强曾去探望并留下了电话。被称为“二黑子”的赵明丰是郭强与王家大队唯一的联系,但这号码在他手机上从未响起过。有时,郭强去王家大队或王屯看望,激动而又匆忙的情况下,他也忘了留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王秀霞帮了他大忙。
王秀霞是王桂荣的侄媳妇,她的爱人是王桂荣的侄子,在铁路工作。赵明丰把号码给了王秀霞,通过微信与郭强联系上了。
王秀霞是“红医站”的“赤脚医生”,郭强总感觉她像当年《春苗》电影里的那个主角。郭强求她来安排此事,负责召集等事宜,她用了一周时间才通知完。
……
饭店在瓦窝镇道边,原来镇政府的小楼已经被拆掉,小楼曾经是全公社唯一的二层楼,郭强在那里参加过多次会议,现在改成商业区了。饭店一楼仅能放下四张桌子还挤得满满当当,二楼面积虽然大些,但因有些老人上楼梯不方便,只好将一楼作为聚会地点。
十八个菜摆在桌上红火丰盛,白酒、红酒、啤酒和饮料一应俱全,主食有水饺、面条、米饭可供选择。郭强想尽力把菜饭弄得好些,他诚心实意地要答谢众乡亲们对他的帮助、教育、关怀。
王元茂的主持,也为活动增光添彩、锦上添花。
“郭强是哪年下乡的,哪年回城的?猜出来有奖。”他给猜中的人准备了红包。这别具一格的主持风格,为聚会挑起了热烈的气氛。
他以采访的形式让大家发言,在座大多数人很少在这样的场合讲过话,如今手拿着麦克,也难免结结巴巴、面色通红,但都说得情真意切。还有人争先恐后地讲话,虽然讲得有些语无伦次,可在郭强听来却是那么亲切熟悉、有情有义。
让郭强受宠若惊的是授锦旗环节,这是授给他个人的锦旗,也是他有生之年第一次收到锦旗。锦旗用红绒布制作而成,华丽精致,用金黄色的字体写着:
赠:知青郭强不忘初心,四十年不忘众乡亲。
王屯东队众社员赠送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一日
锦旗上的话并非华藻辞章,却朴实而沉厚。
四十年后再聚首,欢喜的场面令人激动,近二十名乡亲的发言,皆载满浓浓的乡情。
韩书记说:“郭强能记得来看望我们是不忘初心。”
李书记反复说:“郭强是个好青年,他也是王屯的好队长,他为王屯出了很多力……”
王清富老人曾在郭强当队长时,提供了不少指点,如今已驾鹤西去,由儿子王元振代替来参加聚会并发言。
“郭强来看望咱们,能聚在一起大家都高兴,比过年更值得庆贺,比家里来了亲戚还令人激动!”
王元振的话饱含情感,也有水平。在他之后,同样有感情却欠些水平的王元奎站了起来。
“郭强来了……”他有些哽咽。他身患重病,本是不能出门的,今天是一步一步挪来的,走了很长时间。“他和我们学大寨、战天斗地,不怕苦……这些年,我们都念叨他……都想他,今天见面了……”他说话很费力气,这几句像是用尽了全力。刚刚在饭桌上,他也没有吃几口菜,还是王秀霞给他夹了虾仁,才勉强吃几口,他现在只能吃流食了。
年龄最大的王清东,在王屯也是辈分最大的,他识文断字,还编过一些农谣,是个有文化的老者,也是受大家尊重的人。
“郭强来了,虽然我不能走路,但我可以带着马扎,走几步就坐下歇歇。郭强是来看大家的,也给我们提供了见面的机会,谢谢郭强。”他坐在主座位上,满是慈祥的模样,却也难掩老态。他身体不好,是咬牙坚持来的,没有胃口吃菜,却破天荒地喝了啤酒。
他说:“多少年没喝酒了,今天高兴,要喝点!”
活动在王元茂声情并茂的主持下进行着。七十多岁的他为了这场活动费了许多心思,还经常谦逊地征求王秀霞的意见:“这样行不行,我主持得行不行?”
颇有文艺功底的他还唱了好几首歌,一边舞动着很时髦的动作,一边唱着:“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
在这样热烈的氛围下,赵德菊也自告奋勇地唱起了歌,尽管没有音响伴奏,她仍然唱得尽情尽兴。
“……老了,我们都老了……”她唱的这首歌是《一晃就老了》。她唱得很投入,也情真意切,低质音响虽然不太给力,很多人不知道她唱了些什么,但她的投入、她的激情也赢来不少掌声。
一群平均年龄在七十五岁以上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自然是有诉说不尽的问候、抒发不尽的感慨以及对当年的诸多回忆。
如此多的人在这样的年龄,还能高兴地聚在一起,的确令人不禁鼻酸喟叹,但这都被热情洋溢的气氛掩盖了,难得这般开怀畅饮、开口大笑的好日子,坐满了四桌的人们正不间断地讲着引人欢笑的爆料,皆是一副洋溢激动的神情。
郭强在心里称他们为农友,曾一起度过了那段鸡鸣而起、日落而归、风风雨雨的日子,怎能不遐思、不感慨、不激动。
“我再下乡,还叫你给我洗衣服。”郭强对饲养员王元高的老伴于淑英笑着说。
“好,好。”于淑英兴奋又激动地答:“只是,可别等把衣服沤臭了再叫我洗。”
那些年郭强住在饲养室的棚子里,换下的衣服就用皂粉泡上,泡了几天都懒得去洗,王元高看不过眼,把衣服端回家让他媳妇洗。郭强也记不清的这样的事有过几次了,那时在队里劳动一天疲惫不堪,回饲养室后就一头倚在被垛上歇着,没有心思和力气洗衣服。
于淑英又喃喃地低声重复道:“再别等沤臭了。”
她不善言辞却满含深情。郭强憋着泪向她单独敬了一杯酒,劝她保重身体、多吃菜。转过头,双目却早已湿润……
郭强记得,王元久的老伴韩学珍也给他洗过衣服。他不是因为懒而不愿洗,实在是太累了。
王屯,从南沟到东沟,没有太多的高山峻岭,也没有长年不断的潺潺河流,不是如诗如画的世外仙境,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村。但在郭强的眼里,这片土地远胜于他后来走过的山川大江、名胜古迹。
他心里放不下,记忆最深处依旧是王屯那不起眼的山山水水,比任何地方都美,让他永生难忘。
满山遍野的马莲草,深深扎根的羊胡子草,走起来一跐一滑的羊肠山路……那儿的一切,都印记在郭强的脑子里,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那是做人的根本,是力量的源泉,更是他成长的起点。
王屯北面是肥沃的土地,如今建起了铁路专用线和冶金轴承厂,那里曾经是“地眼”,是全屯打粮食最多的地块。
结苹果最多的坡地叫“三夹园子”,除了被称为“大果光”的最有名的国光苹果外,还有“黄元帅”“红元帅”,也都是个大、色正、味美的苹果,当然也有好看不好吃的“倭巾”苹果。这里是郭强亲身参与过看青的地方,也是他遍踏足迹的理想之乡。
王元茂、王秀霞、宁桂香、王春娥是这次活动的联络人和组织者,虽然没有讲究规格,但他们都是极认真、极细致,也是极勤快的。他们重视乡里乡亲间的情感,重视郭强的情分,他们从头到尾都在热情洋溢地默默操劳。
当年,公社党委书记惠恩举常给干部开会或公社的广播喇叭里,对着大家喊:
“干部、干部,要先干一步。干部就是要带头干活的人,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不要开会表态是钢条,回家路上是铁条,干起活来是面条,要自始至终保持干劲。”
郭强受到他的影响不小,坚持参加集体劳动,虽然因流汗出力而疲惫不堪,但劳动的确能使人焕发激情、精神振奋,也能令人思路清晰、目标坚定。
王屯是个锻炼人的地方,郭强正是因为不怕苦不怕累,才能被广大社员认可。自然,若是不被认可就不会有今天的场景,大家也不会诚心实意地聚在一起。王屯也教会了郭强很多道理:
“不是所有努力都有收获,但是想要收获就必须努力。”
“你现在的人生,就是你之前所有选择的综合。”
“少说多做,句句让人重视;少做多说,句句被人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