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7200000011

第11章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是核心。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了解儒学。

儒家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的。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儒家学派,提出“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一整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战国时期儒家分成八派,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学派和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学派是最主要的两派。至汉代,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而神学化,并由民间的一种学说变为官方的统治意识,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儒家思想在魏晋时受到玄学和佛教的挑战,一度衰落,但它的纲常伦理观念有利于封建统治,影响仍然很大。唐代孔颖达等人作五经正义,儒学再度被罩上耀眼的光环。到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完善和哲理化,称为理学。后来理学发展为心学,成为明代的显学。清代又出现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儒家思想的理论形态虽然不断改变,但有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我们应从儒家的演变、发展中,进一步认识儒家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哲学模式,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先秦儒家伦理

(一)孔子与先秦儒家学派的初创

在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即先秦)时期,产生了强烈的人文意识,一些学者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体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说。一时,百家争鸣,蔚为壮观,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基本格局的基础。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孟之学为其学术代表,主要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幼年丧父,过着贫贱的生活,青年时做过会计和牛羊管理人。他非常好学,曾学习过音乐,对古代的典章制度产生了浓厚兴趣。大约30岁时,开始私人讲学,这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来升任司空、司寇。因不能实现政治思想,在54岁时离开鲁国,带着弟子游说列国,14年间,到过宋、卫、陈、蔡、齐、曹、郑、薛、叶、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各诸侯国君主都不采纳他的主张,等其再回鲁国时,已68岁了。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并系统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依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把记叙鲁国史的《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论语》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的孔子言行录,载有孔子与弟子间的谈话,是后人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的名称,早在商代就有了,是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的称呼。这种人员主要职责是主持祭祀和接待宾客,与这两项职责相适应,需要掌握那些与迷信掺杂在一起的古代天文知识和礼仪规则。在宗教与政治合一的时代,儒的宗教职责与政治职责是分不开的。但春秋时代的儒,已经不再是与政治结合的神职人员,而成为以传授礼仪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出仕于朝堂,能够为公卿尽其忠顺;入居于家中,可对父兄尽其孝悌;遇事尽量按“礼”的规定约束自己,不饮酒乱其本性。孔子具备春秋时代儒的修养,也做过儒的事情,但他不是普通的儒,是一个有政治思想且学识渊博的儒。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教育家。教育是孔子一生的主要事业。他依照“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主张办学,把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吸收到自己门下来,在几十年中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的学派——儒家学派。孔子从事教育事业近半世纪,有弟子三千,兼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不少弟子经学习之后,从事政治或教育活动,成为有政绩、有名望的人。孔子的教育事业,对于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和贵族世袭官职的局面起了重要作用。孔子死后,儒家分成八个派别,称为儒家八派。子思、孟子两派有承继关系,思想倾向基本一致,自宋代后被尊为儒家正宗。荀子为代表的一派,与子思、孟子的思想有差别,当时也有很大影响。在后来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常常兼用荀子儒学和孟子儒学以统治人们的思想。

(二)孔子的天命观和仁、礼思想

在西周宗教思想体系中,天的观念是西周全部历史观念、伦理观念、政治观念以及自然观念的基础。人们崇拜的天是活灵活现的人格神。在他们的观念中,天的命令是准确无误的。孔子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他认为自己担负着承继古代文化的使命,而这使命是天赋予的。但是,孔子对“天命”的态度模棱两可。一方面,他一生孜孜不倦,“知其不可而为之”,似乎很不以“天命”为然;另一方面,当他的理想不能实现,处处碰壁,追求落空时,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又相信起天命来了。他自称“五十而知天命”,又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季氏》),显示了他思想的丰富性。

“天命”是虚的,而礼乐则是现实的。礼起源于宗教仪式,用以表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在宗教政治时代,作为祭祖的礼必然具有国家政治制度的意义。“礼”就其实质而言,是肯定和维护宗法主义等级森严的秩序的。因此,礼首先指社会政治制度,其次才是伦理道德规范。《礼记·曲礼》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很明显,他鼓吹的“礼”是用以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关系的。

孔子关于礼的言论相当多,他是拥护周礼的,但他所说的礼,在范围和含义上与西周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古代思想的改造。其一,补充了周礼。西周“礼不下庶人”,孔子打破了这一传统,主张“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其二,孔子所说的礼的基本意思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崇敬鬼神的色彩被淡化了。

孔子重视礼,规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不仅要求学生们知道礼乐条例,更要求学生们理解礼乐精神的实质和现实作用。他认为礼乐的作用是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的,这正是前代圣王之道的精神实质所在。统治者依礼办事,才能更容易“使民”,并使统治阶级内部各安其分,避免冲突。而士阶层依礼“事君”,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恭敬地执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这些必定会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生动活泼的创造精神。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春秋时代的新观念,指一种美好的品德。孔子之前的《尚书》,只在《金滕》篇一处出现“仁”字,即周公祈祷代武王而死时称“予仁若考”,而《论语》中的“仁”字则出现一百次以上。孔子竭力用“仁”这一范畴解决广泛的问题,以仁释礼,仁礼结合。他这么做,从政治作用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从修养主体看,恭、宽、信、敏、惠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从血缘关系看,孝悌是为仁之本;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孔子的仁是包罗从德的最高观念到一般的道德规范的范畴,仁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仁与传统的孝和德也有关系,孝和德包括在仁之中,每一种美德都是仁的必要条件,全部美德的总和构成仁。如他所说:“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里仁》)如果一个人能称得上“仁”,那就是完美无缺的了。所以,一个人违背了任何一项道德要求,都可以被指责为“不仁”。仁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安民。他强调了孝对于治国的意义,把孝纳入仁的思想体系。孔子同样突出了另一个道德范畴——德的政治含义。崇德尚文,反对武力征伐是孔子针对霸道盛行的春秋社会提出的政治方案,从理论上来说,德自然包括于仁的思想体系之中。

孔子仁学思想的特点,一是服务于国家政治,二是植根于血缘基础,三是强调伦理本位,四是重视主体能力,五是抑制个性欲望。总之,他把“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早期儒学也因此被称为“人学”。

(三)孟子的仁政说和性善论

继承孔子儒学的两大主要派别——孟子之儒和荀子之儒,分别从人性“性善”和“性恶”的角度,探讨了“人”的本性,成为先秦儒学人情化的代表。

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他曾游说齐、魏、鲁、邹、滕、宋等国,做过齐宣王的客卿。但是,他的学说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得不到当政者采纳。晚年,他与弟子万章等人埋头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孟子被尊为封建社会的“亚圣”,是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思想家。

孟子受业于孔门,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其仁政主张、性善学说、“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的观点,都与孔子思想有渊源关系,并对孔子思想有新的发挥。

从孔子主张“德治”到孟子提出“仁政”,是儒家政治学说的重大发展。孔子主张的“德治”和“仁”基本内容属于道德伦理范畴,还不是政治学说。曾子主张以哀怜之心执行刑罚,开始将“仁”扩展到政治领域。孟子进而将“仁”的思想发展为系统的“仁政”学说,提出“仁政说”和“性善论”,反映出伦理本位的人本主义思想,从而为后来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的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经济关系方面主张“制民之产”,反对横征暴敛,使百姓能够生活下去,以保持小生产的相对稳定性。在政治关系方面则是一种道德政治的理想,也叫做“王道”,与之对立的暴力政治则被称为“霸道”。他不但认识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而且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倡导“以德服人”的王道,劝诸侯君主“以德王天下”,着眼于争取民心,“保民而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的道德政治思想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根据《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他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并举例说:一个地方百里的小国,只要施仁政于民,教之以忠信,便可以用棍棒打败秦楚的坚甲利兵。在孟子看来,依靠道德使人民服从,人民就会心悦诚服,像七十子归服孔子一样。他还说,商汤统一天下时,先向东方进军,西方的百姓就不高兴;先向南方进军,北方的百姓也不高兴,都希望商汤先来到自己的地方,人们盼望商汤的心情,就像久旱盼望大雨一样。

孟子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其主要贡献是把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仁政学说的基础是性善论,孟子想着重说明人们的道德修养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认为,人们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与生俱来,已包含着仁、义、礼、智“四端”的萌芽。人们经过后天的努力,将“四端”发扬光大,仁义礼智的品德就会像火一样燃烧起来。“四端”是孟子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是处理“五伦”关系的规范。“五伦”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主要的社会关系。“五伦”不是平列的,主要指君臣、父子关系;“四端”也不是平列的,主要是仁义。追求礼义仁智,必须以义为荣,以利为耻。孟子特别强调仁、义,原因是他认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可见,其着眼点主要还是政治关系。与孔子的伦理思想相比,孟子将仁、义并称,明显地提高了义的重要性。他又明确地把礼作为“节文”,即仁义的形式,而不再像孔子那样讲“克己复礼为仁”。孟子的这些论述,反映了时代进步的潮流。

孟子还建构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及与之相应的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他把心、性与天联系起来,沿着孔子的思路,发展改造殷周传统的天命思想,形成一套伦理化的世界观。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这段话已包括孟子在世界观方面的基本环节、修养方法和修养目标。

孟子讲的心和性,指善心和善性,心与性实际是一回事。尽心、知性就是保持和发展善心、善性。他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是人心固有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叫良知、良能。例如,两三岁的小孩知道爱戴父母,长大后知道恭敬兄长,就是这种“良知”、“良能”。人有良知、良能,说明人性生来是善的。但先天的善并不牢固,也不完满,只能说是善的萌芽,所以叫“善端”。如不努力保持和发展先天之善,便可能受积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它,变得与禽兽无异。

尽心、知性、知天作为孟子世界观的几个链,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强调人的主观精神的作用,肯定人的作为,实际内容就是“四端”、“五伦”的道德意识。孟子把尽心、知性与知天、知命相联系,说明他多少吸收了传统的天命论。他的世界观在许多地方是矛盾的,如既讲君权天授,又讲君权民授,而天授是虚的,民授才起实际作用。他还认为,圣王贤相是尽心、知性、知命的先知先觉者,“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指贤臣)”(《孟子·公孙丑》)。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到道德境界,主张人的积极有为的活动,这是孟子思想的特色,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他把这一点过分地夸大,以为只要反求诸己,专心致志地向内心追求,就会得到一切,而从精神上获得极大的幸福和快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这就夸大了道德意识的作用。

(四)荀子的隆礼重法和性恶论

荀子(约公元前313—约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早年游学于齐,三度为稷下学宫祭酒。此后,他被楚相春申君用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免官,居兰陵授徒著书终生,其著作由后人辑为《荀子》32篇。荀子尊崇孔子,又广泛吸取各家学说的精华,成为先秦百家之学的总结者,但他没有能够完成统一思想的历史重任。

荀子属于儒家的重要代表,但是较为激进,既主张“隆礼”,又要求“重法”,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派别有着明显区别。

荀子在战国生产力和科学都有较大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其学术主张适应于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的要求,也适合取得政权的地主阶级的需要。他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理论,比较彻底地否定了传统天命思想。这是对先秦天人关系争论所作的一个很有科学价值的总结,在古代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理论在他的《天论》篇有系统的论述,《礼运》、《王制》、《富国》等篇也从不同侧面作了发挥。

他明确提出,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荀子·天论》)他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有可被认识的性质。“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以上说明,他在承认客观事物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前提下,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他不仅承认事物发展有客观规律,而且强调主体能动作用。

与孟子的思想主张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论,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的著名观点。其“性恶”论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把人性恶规定为先天的自然性;二是认为人性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协调;三是主张“化性起伪”,即通过人为努力转化所谓“恶”的人性,获得所谓“善”的品质,使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从“性本恶”出发,他认为经过学习和教化,人皆可以为尧舜,从而实现矛盾的转化。

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是战国时代的两种人性学说,其差异在于:“性恶”论强调“性伪之分”,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基础的;“性善”论强调天赋“四端”,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的。“性恶”论否认天赋道德观点的存在;“性善”论承认天赋道德观点的存在。“性恶”论以人类物质生活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认为社会纷争****是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必然结果;“性善”论以先天道德观念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把社会纷争****的原因归结于道德观点的丧失。由此可见,“性恶”论较之“性善”论,包含了更深刻的内容。当然这两种人性学说也有共同点:两者所说的人性都是先天具有的人类本性,而不是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人性,因而都是抽象的人性。两者都在探讨人的本性,虽然把人性问题的研究局限在“善”、“恶”评价上,但都把“善”、“恶”看成超历史的范畴。

与“性恶”论密切相关,荀子在社会思想方面提出“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人类)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他还具体地讲到礼对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要求:君要“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臣要“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父要“宽惠而有礼”,子要“敬爱而致恭”,兄要“慈爱而见友”,弟要“敬诎而不苟”,夫要“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妻要“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荀子·君道》)。

与“性恶”论密切相关,荀子还提出了“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从孔子提倡以周礼治国以来,礼治成为儒家的重要政治主张。荀子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对道德和法律的互补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主张“隆礼重法”,强调礼在为人、做事、治国方面的作用,认为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而法是礼的体现、礼的确认。如果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重教化,不重刑罚,就不足以维护统治。他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他还把“建国诸侯分土而守”作为礼的主要内容,表明他仍然主张分封制,其政治思想没有脱离儒家礼治的基本立场。

荀子的礼法思想既继承了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又具有法家法治思想的因素,这使荀子成为政治思想上从儒家到法家的过渡人物。他的弟子韩非、李斯发展了他的政治思想,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

二、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儒家学说经历代学者加工改造,并与其他学说相斥相吸,丰富了自己的内容,经过社会的选择,完善了自己的形象。最后,终于凝聚为民族精神的主体内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对我们民族的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价值倾向以及社会心理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属于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其政治原则是从道德原则中推导出来的。伦理学说与政治学说融为一体,它又可归属于以“求治”为目标的政治型文化。其核心是古代哲学,它的产生和发展、思维内容和方式,无不与趋善求治的总目标相联系。换言之,中国文化属于“政治—伦理型”,古代哲学受制于政治制度和伦理观念等的基本特征。古代哲学的特点可作以下概括:关心现实政治,重视人际关系;具有博大体系,流于经学态度;高扬主体意识,着眼伦理本位;偏重直觉方法,富于辩证思维。

将天人相应的世界观、君民相维的政治观、上下相依的伦理观融为一体,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整个中国文化系统的共同特征。中国文化具有早熟性、独立性和内向封闭性,强调群体观念、向心观念和中庸观念。其基本精神是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以入世进取心理为基础,以礼教、名分、道统为中心,以人文主义为内核,极少宗教色彩。其主导思想是民族精神,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这种精神可以概括为:一是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二是崇尚气节,正道直行;三是求是务实,自强不息;四是讲求道义,关心他人;五是贵和持中,宽忍平和;六是豁达乐观,以道制欲。中国儒家文化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作为一种强大的习惯势力,曾对社会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许多糟粕,如官本位、轻科技等,给历史的中国和现实的中国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儒家学说与其他学说相斥、相吸,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属阳刚和阴柔;人生态度则分属进取与退守、入世与出世,前者倾心于庙堂参政,后者钟情于山林隐居。知识分子大多热衷于参政,失意时才肯退居山林,他们在台上是儒家,在台下是道家。儒家重群体,肯定现实,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事业;道家重个体,抨击君主、鄙弃物欲、诋毁文明。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释、道只起辅助作用,必然向儒学靠拢。道教思想也对宋明理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受其影响。

(一)儒家的理想人格

儒、道、墨、法四家各自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具体地说,道家引导人们离开名利场,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墨家的视野,绝不出小生产的范围;法家要维护中央集权,钟情于法、术、势的运用,不会鼓励人们开拓思维空间;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在汉以后成为正统。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道术迎合统治者。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作用。

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是理想的世界,“大同”出自《礼记·礼运》。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能圣必然贤,贤则可通圣。对统治者而言,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对士大夫和庶民而言,则以贤君子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孔、孟、萧何、诸葛亮、曾国藩等。“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三纲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手段,知止是界线;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构成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体系。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与“和为贵”,修养途径是穷独兼达、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它要求人们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遵循伦理本位。在封建社会,父慈、子孝、妇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的缩影。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这种由国到家再到身的训导,其层次由高到低,由宏观到微观,强调治国必先修身,着眼点在于教化百姓,从整体效应看待个体修养。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身到家再到国的训导,其层次由低到高、由微观到宏观,强调修身才能治国,着眼点在于加强个人修养,从个体修养求得整体效应。

二是怀抱经世之志。以重政务为特征的经世思想,经过历史积淀,转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知识分子怀抱经世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有深沉的爱国激情和浓厚的社会忧患意识。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注重立德、立功和立言,客观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三是注重道德修养。无论是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和、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是道家的少私寡欲、修道积德,佛家的超尘绝俗、去恶从善,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至于宋明理学讲的“存天理,去人欲”,更以修养为实现道德的理想途径。就是古代文论、画论中的主张,也无不寓物论道。这种道德人本主义,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人们重情操、讲修养的自觉性。

(二)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儒家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在封建社会中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从而避免了整个社会陷入宗教迷狂。儒学提倡用世进取、兼济天下,讲究修齐治平,即使是在佛教、道教极盛的南北朝和隋唐,依然起着支撑整个社会的主导作用,并表现出一定的无神论倾向,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儒学具有重视气节、操守的传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民族国家的精神力量。

但是,自汉儒家成为正统以后,便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以约束个体思想为着眼点,其思维模式两千多年没有根本变化,必然阻碍社会历史的发展。近代以来,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挑战。多种思潮相互激荡,在传统思想与现代文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上,许多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五四时期有一些知识分子采取反传统的态度,为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一是功利主义,排斥一切与富国强兵无直接关系的人文精神及价值;二是全盘西化,简单否定传统文化。

代表时代前进的潮流,并对儒家文化进行扬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从西方学来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二是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们都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儒家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和融合的产物,并给传统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目前,我国开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是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去除其糟粕,进行改造更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需要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将吸收容纳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以之作为自己的起点,成为中华民族特色之所在。

儒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既有相冲突的一面,又有相契合的一面。对它的历史地位的承认,必将使它起到现实作用,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是务实的精神,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将鼓舞人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迈进;中华民族贵和持中、正道直行的精神,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有着积极的意义;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会启发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传统文化中平均平等的思想,将强调维护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总之,科学地扬弃儒家文化,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有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实现祖国统一。

同类推荐
  • 理性履职观

    理性履职观

    罗崇敏,男,汉族,1952年12月生,云南江川人,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0]?,现任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为下乡知青、乡村卫生员、工厂工人、学校教工、党校教员、机关公务员。曾在江川县政府办公室、江川县政府、中共江川县委、中共新平县委、玉溪市委办公室、中共玉溪市直机关工委、玉溪市委、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州委、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履职。历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大学党委书记、州委书记、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哲学学会、经济学会
  • 历史的拐点

    历史的拐点

    历史是连续的,任何人都不能割断历史,它的全部轨迹都丝丝入扣,一脉相承;历史是全息的,事事相通,因果相连,它既可以古鉴今,也可以今知古。一句话,历史并不是过去的风景、斑驳的履痕和发黄的陈迹,而是令人永远也学不完、读不尽的教科书。因此,古往今来的伟人巨擘们都非常重视历史。《战国策》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由此可见,尊重历史,学习历史,对我们来说是何等重要。
  •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等。
  • 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二)

    公务员职业道德:忠于国家(二)

    本书内容包括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忠于国家利益,维护党和政府形象、权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严守国家秘密,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的言行作斗争;忠于国家宪法,模范遵守法律法规,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执行公务,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维护法律尊严。
  • 中苏外交档案解密

    中苏外交档案解密

    纪录片《中苏外交档案解密》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后,受到观众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中苏关系对中国当代历史的影响非常重要,本书的出版,迎合了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并被多家媒体关注。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等专家也为此书写了推荐。”
热门推荐
  • 全能霸霸

    全能霸霸

    打工仔楚河获得极品系统,从此开启了一段传奇人生!“叮~恭喜您绑定神奇系统!(浓厚的大汉的声)”“叮~恭喜宿主获得天媚丹一颗!”“叮~......”楚河:“我难道是妹子绝缘体???!!!”此后,楚河开启了一段难以描述的人生!系统加身,好难做人啊!
  • 卡修世界

    卡修世界

    简介一:这是一个热血少年通往变强道路上的故事。简介二:这是一个纯洁的胖子成长为老司机的故事。简介三:这是一个家里没米下锅,作者不得不出来卖血求钱的故事。教官说:劳动人民最光荣。——隔壁胖子语。群号:574632892
  • 最凶校园

    最凶校园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校园小生的热血江湖路!主角不是怂逼,主角不是怂逼,主角不是怂逼!
  • 七情恨生

    七情恨生

    今天就以八卦为地,七情为天,道一段成魔事。问!何为七情?《三字经》有云:“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所以我们在这里把七情定为:“喜、恨、哀、惧、爱、怒、欲”。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则取名叶孤情,意取“孤叶泊情”之感。主人公将代替读者以情入道!尝生死、解天道,又将以不同的修真之路证明情魔之道!可道是:七情分七剑;是谁能够得到这七把剑,将它重新合起?乾坤入八卦;天道到底是什么?阴阳化日月;人类浩劫将至救世主又会有谁?妖魔鬼怪现;我!黯然一笑,拍胸成魔!
  • 重生之超凡时代

    重生之超凡时代

    当一个网文迷重生了会发生什么?写小说吧,在他脑海中竟然有着一个强大的系统,它说:码字码的越多,就有机会得到小说中的功法,丹药,天材地宝。系统:“宿主努力码字,努力构建世界框架。”林晟凌乱了,妈的,好不容易过上了好日子,还要给别人打工,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哥哥我的命怎么这么苦逼。“别说废话,你写不写,不写的话,可以,就是境界降低3个层次,让你回到弱鸡阶段,哼哼。”听着系统之灵小萝莉那恶狠狠的威胁,林晟歇菜了,不敢反抗啊,哥还有大把的妹子等我去安慰,不能让别人祸害了。码字码字……
  • 完美世界之仙境传说

    完美世界之仙境传说

    龙震本是木场的一个普通孩子,不幸遭逢巨变,走上了修炼之路。五帝名都,一代智者的巅峰对决;伤麟血案,谁又是真正的幕后黑手。人羽两族大战,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兽族崛起之时,又有多少勇士将生命留在了飞鹰堡。在这片大陆的无数个地方演绎着无数个战场悲歌的同时,又有多少坚贞不渝的爱情在感动你。完美世界最终由谁来创造?还是它本就是一个存在于传说中的仙境?
  • 情陷三世:第一狂妃

    情陷三世:第一狂妃

    【PS:阅读本文请先收藏(215495331读者①群)】她,没有继承父亲的血统,成为卑微弱小的的人类,从小爹不亲娘不爱。美人大哥突然的出现,入学院,争霸赛上显光芒!她,五年的沉睡,再次醒来,麼麼的离去。她伤心之余,毅然踏进三界。她,千年前突然的崛起,驰骋三界,无人能敌!被人称为‘逆天煞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入魔界,灭魔王;上九天,诛邪帝,且看她如何君临九天!
  • 极品少爷机甲心

    极品少爷机甲心

    超级战斗机甲化身极品贵族少爷,振兴没落世家成绝世高手,唯一让他稍微头痛的,只有简单的爱情与感情……每天更新时间,早上八点。请大家多多投票,谢谢了……新书书名:极品阴阳师,书号:1007142大家快去收藏新书吧,这是给hot最大的支持了。
  • 倾玖临天下

    倾玖临天下

    她,是二十八世纪的特工王,莫名穿越,成为女娲后裔,玩转异世大陆,冷情女神,却栽在了他手里…他,是上面位九天大陆的帝君,伏羲后裔,因被奸人所害,不慎走火入魔,内力尽失,被困玄灵大陆,本已对自由无望,却被她所救,一见钟情。夜冥:君上,梦以清来了,求见君后。帝清寒:记着,这是朵烂桃花,说君后在忙,不见。夜冥:君上,慕容凡来了,求见君后。帝清寒:记着,这是第二朵,不见。夜冥:君上…第三朵烂桃花…帝清寒:不见。夜冥:君上…第四朵烂桃花…帝清寒:…不见。夜冥:君…帝清寒怒摔:不见!!!!!让他们滚!!!!!!两天后夜冥:君…君上…君后的烂桃花们来了,要见君后一面…帝清寒:(冷笑出声)呵,这群妖艳贱货……一开始想要勾引本君的娘子,现在居然还组上队了?魑魅魍魉,随本君出去,会会这群妖艳贱货。魑魅魍魉异口同声道:是!一天后…夜冥:启禀君上,君后将梦以清他们毒了。帝清寒心底一阵暗爽,那群烂桃花,他是拦不住,但谁让他身边的那棵小桃树专情又洁身自爱呢~(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凤颜醉

    凤颜醉

    她只是个被宫女收养的弃婴,成长的岁月中,每日过着躲躲藏藏的生活,却在无意中与飞扬跋扈的太子相遇。从此她的人生风起云涌。命运总是出乎意料,在她以为自己可以摆脱他的时候,却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他们天生就是宿敌。他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野心勃发;她为了自己臣民的生存,奋起抗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