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四回,曹操与陈宫逃至吕伯奢家,吕伯奢让家人宰猪相待,并亲自外出打酒。没想到曹操疑吕家相害,不仅误杀了吕家八口,逃跑路上又将沽酒回家的吕伯奢杀掉。这一桩惨案,将曹操的奸诈残忍暴露无遗,从此塑造了曹操在本书中的奸雄形象。反复阅读,觉得此案有疑。
且看书中对案件的描述: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从上述来看,可疑之处为:1.吕伯奢为何入内良久才出?难道安排宰猪做饭需很长时间吗?2.吕伯奢怎么不让家里的其他人去打酒,为何要亲自去,且匆匆而去?3.吕家人既已在厨下将猪缚好,何必再言“缚而杀之,何如”,这句话前后矛盾,是本案的最大疑点,也是案件发生的诱因。
带着疑问再查阅《三国志》,在卷一《武帝纪》中,未提曹操路遇吕伯奢之事。而在裴松之的补录中有三处记载:
一是《魏书》曰: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二是《世语》曰: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三是《孙盛杂记》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怅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综合资料分析,粗浅推断如下:
1.曹操确实杀了吕伯奢的家人,但吕伯奢不在家,曹操并未杀死吕伯奢。
2.曹操杀吕伯奢家人的动机,一方面可能是吕伯奢的儿子趁其父不在家,要劫曹操,曹操被逼杀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曹操疑其图己,主动杀人,但吕家人“缚而杀之,何如”的言语的确可疑。而《孙盛杂记》提到“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也令人费解,难道是吕家人不小心摔了食器,而曹操误以为是图己的信号?
3.虚拟案件现场:天色向晚,曹操逃到吕家,吕伯奢恰巧外出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已知曹操的逃犯身份,先将曹操稳住,五个儿子商议对策,表面以宾礼接待,背后做好准备,计划缚而杀之,以摔食器为信号。曹操察言观色,时刻警惕,关键时刻果断先出手,将围攻人斩杀,后索性不论男女一并杀却。
《三国演义》以汉为正统,其宗旨是拥刘贬曹。小说出于创作的需要,描写曹操不仅误杀了吕家八口,又大不义地将吕伯奢也杀了,是故意抹黑和丑化曹操。对于小说将案件情节演绎的疑问之处,读者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以上的推断就权当抛砖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