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雄心万丈。
曹操自我感觉良好。
他便想有所作为。
收吴灭蜀,统一天下。
这本应是天子的作为,但曹操现在身为天子岳父,便想替天子有所作为。
夏侯惇的眉头皱了起来。
不错,收吴灭蜀,统一天下,气势是很庞大的。但人世间气势庞大的事情都是从细微处入手。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蚁穴。
蚁穴很快就被他找到了。
汉中。
张鲁。
只要拿下此人此地,然后以得胜之兵取蜀,收吴灭蜀也就水到渠成。
曹操很欣赏夏侯惇的思路。在他看来,这叫细节决定成败,也叫从小处入手,然后提纲挈领,统领全局。
大部队便开了过去。在汉中最险地阳平关,两军打了一场遭遇战。准确地说是夏侯渊、张郃所部被杨昂、杨任所部劫了寨。
当然这样的劫寨伤不了曹军的元气,可曹操依然很生气。他亲自披挂上阵,要和张鲁决一雌雄。
张鲁马上害怕了。不错,硬打是可以再打一两个小胜仗,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张鲁这才知道,原来战争学就是关系学——刘备为什么这么多年没被曹操打倒,就是因为他拉上了关系,和孙权结成了战略联盟。曹操打其中的任何一个,就会受到另一个的骚扰。
所谓顾此失彼。
可他张鲁有什么呢?
只有汉中。
孤零零的汉中。
他和曹操只有力的较量,没有智的角逐。
张鲁最后选择了投降,并被曹操封为镇南将军。他失去了土地,却得到了性命,这是乱世的交易学。对张鲁来说,他的江湖结束了。汉中现在已是曹操的汉中,是他和刘备再次PK的跳板或者说平台。
但是几乎没有人知道,曹操竟然心如止水。
主簿司马懿便对曹操进言说刘备这个人靠欺骗手段取代刘璋,但蜀人对他并没有臣服。现在主公已夺得汉中,正是进兵的好时候。所谓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啊……
曹操却不想PK。
他心如止水地说出了一句名言: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自此传遍天下。
但历史的诡异也在这里头——曹操真的心如止水吗?如果说他大举西征的目的只是为了拿下汉中,呵呵,汉献帝都笑了。
起码,诸葛亮是不相信的。
当曹操在汉中按兵不动时,诸葛亮以为,不是曹操不想吃人,而是他心存顾忌。
一是兵士远道而来,刚刚拿下汉中,需要修整一下。
二是江东孙权的牵制。打张鲁,曹操没有后顾之忧;打刘备,历史的经验告诉他,还有一双贼亮贼亮的眼睛盯着他的屁股,随时有扑上来撕咬的可能。
所以,曹操不得不分兵合淝,以防孙权的突然袭击。
这是曹操的隐忧,也是他的漏洞。
但在诸葛亮看来,却是一个机会。世事的辩证法其实就在这里,对手的漏洞就是自己的机会。
只要能够抓住。
诸葛亮抓住了。
他建议刘备,把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给东吴,然后派一口若悬河的辩士,前去东吴陈说利害,目的是劝孙权起兵袭击合淝,以牵动曹操之势,如此,曹操必定勒兵向南,益州之危也就迎刃而解了。
刘备击节赞叹——什么叫辩证唯物主义,这就叫辩证唯物主义啊!跳出问题看问题,跳出益州救益州。由此及彼,东拉西扯、东成西就、东邪西毒……集全中国之兵为自己所用,诸葛亮的思维可谓是发散性思维,刘备相信,孙权一定会乖乖就范的。
孙权没有乖乖就范,而是心里直犯恶心。
上次刘备说好让诸葛瑾取长沙等三郡的,结果在关羽那里被忽悠了一把。关羽不仅忽悠诸葛瑾,还吓鲁肃,拎着把刀来去自如,真是不把东吴放在眼里。现如今大难临头了,才临时抱佛脚,派人上香进贡。这个,做人不可以这样恶心的!
孙权准备拒绝刘备的交易。
事实上,他的拒绝不仅仅是感情用事,还有乐见其死的意思。孙权以为,一个出尔反尔的人不配在这个世上生存,他愿意借曹操之手除掉刘备。
张昭却连声叹息,叹孙权不懂辩证唯物主义。不错,乐见刘备之死是很爽,但刘备死了之后呢?世上只有曹操和孙权两家,曹操拥有北方和益州,那是大半个中国啊,到时打东吴还不是手到擒来?!
所以,刘备是非救不可的。不给钱也救,不给地也救。他和孙权是冤家,也是亲家,是相望于江湖的怨偶。是对手,也是助手。什么叫不离不弃,这就叫不离不弃啊……
张昭进一步分析说,刘备因为怕曹操取西川,所以才有如此投机之举。他想利用我们,我们也可以利用他啊。他在益州牵制曹操,我们则乘势取合淝,又可得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何乐而不为?
孙权便为了。
强忍着恶心为了一把。唉,在江湖上行走,有时利用别人,有时被别人利用,有洁癖的人当然无法忍受,但说实在的,计谋跟道德无关,手段跟目的两说,何况孙权也不是秋毫无犯之人。革命的事业多多益善,他决定放开胃口,开吃。
刘备这次没有爽约,长沙、江夏、桂阳三郡痛痛快快地让鲁肃收走了。的确,救命要紧,不能再耍花招。孙权实惠入手,也正儿八经地派了吕蒙、甘宁等屯兵陆口,先拿下皖城,然后又在濡须集结重兵准备进攻合淝。
合淝虽有张辽看守,但孙权要是水陆并进的话,他也支撑不住的。就是在这样的危急情况下,曹操结束了他的两难选择,放弃攻打益州的想法,撤离汉中,领兵四十万前去救合淝。
的确,人生的很多事,首尾不能兼顾,义利不能两全。计划没有变化快,所谓功成名就,无非随波逐流。
在随波逐流中胜出。
较量又开始了。
这是一场真正的大较量。
首先,孙权被张辽、徐晃两支军困在垓心打得不能脱身,周泰冲进去抢人,身中数枪,箭透重铠,才救得孙权出来。但是即便如此孙权方面还是损失惨重——陈武被打死了,董袭又沉江而死,如果没有陆逊引十万兵增援,孙权恐怕要全军覆没,自己也将身首异处。
不过曹操也不能继续有所作为了。
因为陆逊的十万兵将战争拖入了僵持状态。同时曹军方面也有重大损失——数千匹战马被夺,曹兵伤者不计其数。总之,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也是一场观赏性不佳的战争。它不像赤壁之战那样计谋迭出,弱胜强败,拥有众多的悬念和情感。这场战争打到最后,变得索然无味,甚至令人昏昏欲睡……
便罢手。
双方罢手。
让世界短暂安宁了一下。
孙权回秣陵,曹操班师回许昌。这时的曹操不再韬光养晦,而是顺“民心”做了魏王。出入用天子车服,很有人生至此,夫复何求的意思。
狰狞嘴脸
天下事静极思动,动极思静。短暂的安宁就是为了下一次的骚动。曹操做了魏王,还没有威风多久,汉中就出事了。
又打起来了。
这一回是黄忠、严颜打张郃、夏侯尚,打得他们弃守天荡山,直望定军山投奔夏侯渊而去。法正便建议刘备,宜将胜勇追穷寇,举大兵亲征汉中。
这是建安二十三年秋七月的某个黄道吉日。刘备亲领十万大军,出葭萌关下营,直扑汉中。汉中虽有夏侯渊屯守,但是张郃新败,天荡失守,军心一片低迷。汉中能不能守住,确实是大问题。
曹操又披挂上阵了,起兵四十万亲征。
这一路,曹操走得有些疲惫。他似乎得了战争疲劳症。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从一场战争到下一场战争。赢了一场未必能赢下一场。何况不是每次都能赢。更多的战争是很无趣的僵持战。可打可不打。打了半天,没有什么战果可言,纯粹是消磨时间。可要是不打,人生更加无趣。曹操简直难以想象失去了战争,他还能干什么。
他只能一路行走,一路打或被人打。
这是他的宿命。
不过曹操的疲惫并没有影响一个人的激情。
夏侯渊。
夏侯渊决定主动出击,给黄忠与法正一点颜色看看。
对于夏侯渊的蠢蠢欲动,张郃却持悲观态度。自从他被黄忠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对世事就悲观了不少。
第一次,张郃知道进攻不是最好的防守,而防守也不是懦弱的代名词。他告诉夏侯渊说黄忠这个人谋勇兼备,何况还有法正相助,不可轻敌的。另外定军山山路险峻,只可坚守,不可出击。
但是,夏侯渊对这番话不以为然。他甚至认为张郃得了失败恐惧症。夏侯渊以为,一个人打一次败仗没什么,一个人从此不敢打仗那就全完了。
夏侯渊不愿做懦夫。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击。
出击带来了成果。
陈式被抓了。
陈式是黄忠的牙将。他在与夏侯渊的正面交锋中被生擒回寨,手下多降。初战告捷让夏侯渊变得更加自信,却让曹操颇为担心。曹操立马给他写信:“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若但任勇,则是一夫之敌耳。吾今屯大军于南郑,欲观卿之妙才,勿辱二字可也。”
毫无疑问,曹操是有隐忧的。
只是这样的隐忧缺乏一个事实来印证,他只能以写信提醒的方式要夏侯渊注意命运可能露出的狰狞嘴脸。
命运的确露出了狰狞的嘴脸。
在夏侯渊最志满意得的时候。
黄忠用法正之谋拔寨前进,步步为营,目的只为引诱夏侯渊来战,乘机擒拿。这个在军事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反客为主”。
夏侯渊没有看出对手在反客为主,但张郃看出来了。张郃提醒夏侯渊说:“此乃反客为主之计,不可出战,战则有失。”
这是最后的提醒。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生命安全的关怀。对夏侯渊来说,此时如果能听进去的话,他可以不用看命运狰狞的嘴脸。
但是很遗憾。
他还是看到了。
因为这样的时刻,他对一切充耳不闻,只听取自己内心的召唤。
夏侯渊冲锋了。随后他就被一刀两断了。
黄忠大刀落下,连头带肩砍翻夏侯渊,并让他停止了呼吸。
一个斗士就此谢幕。在这乱世,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斗士的宿命往往比较悲惨。他们以为,可以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最终发现,这实在是天大的谎言。山还是那些山,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是斗士们不在了。他们一代又一代长眠在山脚,长眠在这个世界的怀里,不再有任何声息。
致命的鸡肋
曹操只得亲自出马了,跟刘备大战于斜谷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