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汉中而战,一切却又不仅仅为了汉中而战。因为曹操又一次发现,自己身陷战争泥潭不能自拔。想要进兵,前方被马超所部拒守;如果收兵回去,又被刘备耻笑,正所谓进退两难。
曹操到这时才发觉,人世间有很多包袱都是自己背上的。就像这汉中,得到时以为是蛋糕,想要放弃时却发现是沉重的包袱,或者说是鸡肋。
事实上,关于鸡肋的比喻曹操以为最形象。有一点肉,却不多。吃又不爽,扔又不舍,直教人首鼠两端,爱恨不能。
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一个聪明人。
聪明人的优点是聪明,缺点也是聪明,或者说自作聪明。
杨修其实不明白——人世间的很多事,糊涂比聪明好。有难得糊涂,却没有难得聪明。
说到底杨修的聪明还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
但是,杨修自得于自己的聪明。
因为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能够洞悉曹操的心理。他的智商可以和曹操相提并论。
曹操造了一所花园。
很大,很壮观。
很多人叹为观止。
曹操去视察了,却没有发出惊叹声,而是写了一个字。
活。
这是意义模糊的一个字。没有人明白其中的意义。
除了杨修。
杨修的聪明在这里有了一个体现。他看到的不仅是个活字。
他还看到了活字写在什么地方。
门上。
准确地说是写在园门上。
杨修告诉众人:“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众人恍然大悟,觉得聪明人和聪明人之间是可以心心相印的。就像杨修和曹操。
便改造花园,令其小巧玲珑。
曹操重新视察,看到的不是花园,而是一个人。
杨修。
他开始注意上这个人。
很快,杨修又被注意了一把。
塞北派人送了一盒酥给曹操。曹操在上面写了三个字。
“一合酥”。
杨修见了,竟与众人一一分食。
曹操震惊,杨修辩解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杨修在这里玩了拆字游戏。
他以为猜中了曹操的心理,却不知在曹操心里,他只是个轻浮与自作聪明的人。
曹操开始讨厌这个人了。
讨厌之后是厌恶。
曹操梦中杀人事件之后,他对杨修不仅讨厌而且厌恶了。
曹操一生猜疑。不相信任何人。
所以他害怕。害怕有人趁他睡熟时下手。
便立了这样一条规矩,说他梦中好杀人。他睡着时,任何人不得靠前,免得有生命之虞。
有一个人还是靠前了。
他的近侍。
这个可怜的近侍在曹操睡着时凑上前去只为了给曹操盖好被子,因为曹操睡梦中将盖在身上的被子滑落在地。
但是他没想到,自己为此付出的竟是生命的代价。
他死了。
死于曹操剑下。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突然从床上跃起,以一个极其优美的剑姿将这个恪尽职守的近侍一分为二。
几天之后,因公殉职的近侍被曹操厚葬了。曹操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很有误杀好人的自责。但是梦中杀人的传言落实,对曹操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因为很多人相信曹操果然会梦中杀人。
这样一来曹操的生命安全问题就有所保障了。
不过杨修却对曹操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在近侍临葬时,他感慨万千地对众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一语惊醒梦中人。
也让曹操惊怒了——这个杨修,不耍小聪明会死啊!非要揭穿我的良苦用心。
当然,曹操真正有杀杨修之心,还因为后者与曹植走得太近。
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各有才干。
但是,曹操不知道他们俩的才干谁多一点。便出题测试,令二人各出邺城门,能出者为胜。
曹丕没能走出去。
原因是门吏将他拦住了,曹丕不得已,只得退回。
曹植走出去了。
因为他把阻拦的门吏杀了。所谓有王命在身,谁挡杀谁。
曹植的才干或者说气概很快就出来了。只是他的背后,还站着一个人。
杨修。
杨修让曹植这么做的。
杨修不仅让曹植这么做,还为他备下很多标准答案——回答曹操询问军国之事时用的标准答案。
这样的机心与设局让曹操勃然大怒。他怒气冲冲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匹夫安敢欺我耶!”
这句话当然是针对杨修说的。事实上杨修的生命在此时已进入了倒计时。因为曹操在等待一个机会。让杨修死得心服口服的机会。
机会很快就来了。
不错,鸡肋。
是鸡肋。
致命的鸡肋。
当曹操在斜谷界口骑马难下之际,夏侯惇入帐向他请示夜间口号。曹操随口说出“鸡肋”二字。
这是个非常奇特的行军暗号,几乎没人能懂。但是行军主簿杨修却明白了“鸡肋”二字的个中真义。事实上即便到了这时,杨修还是有退路好走的。
只要他不有所作为。
要命的是杨修有所作为了。他竟然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同时杨修告诉夏侯惇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正是这一番话,让曹操找到了杀死杨修的绝佳理由——扰乱军心。
不错,曹操心里可能是有归意。但这样的归意是他人能够随便揣度的吗?特别是这个杨修,恃才放旷,数次犯了曹操之忌,至此当然新账老账一起算。
所以——杨修一命呜呼了。
曹操将这个自作聪明的人儿送上了西天,三国时期的一段小插曲至此画上句号。当然对曹操来说,重要的不是杨修,而是时局。
鸡肋般的时局。
曹操原本想撤的,可杨修在中间这么一搅和,曹操便硬着头皮再战,以示绝不跟着杨修的预言走。
只是很遗憾,曹操硬挺着上阵,却出师不利,被魏延射中了人中穴,还打落了门牙两颗。被毁容的曹操这时才明白,人世间最愚蠢的事情就是和自己置气。
以为万丈雄心可以改变时局。
以为意气用事可以力挽狂澜。
可到头来一切都敌不过天意。
只得班师回京。
在马超伏兵的追赶之下,曹操再也顾不得任何颜面,急慌慌地逃回许都——一场难与人言的战争就这么不尴不尬地结束了。和上次的合淝之战一样,曹操的征西之战也是味如嚼蜡,甚至损失惨重。
因为汉中丢了。刘备一下子拥有两川,很有出人头地的气势和实力。
刘备,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
至此,一个问题开始摆在刘备面前——要不要称王。
甚至称帝。
没有人知道刘备心里的真实想法。他看上去还是八风不动,以天下为己任。
诸葛亮却劝他称帝。
不错,天下江山是要取的,但两川的江山也是江山啊,需要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分来守护。都说出名要趁早,诸葛亮以为,当皇帝也要趁早。
刘备却扭扭捏捏。
因为他的脑海里“噌噌噌”冒出君臣父子、大汉江山等字眼。他可是皇叔啊,这眼睛一闭,老母鸡变鸭,皇叔变皇帝的事他可干不出来。
诸葛亮却在心里冷笑,觉得刘备到底还是迂腐了些——人世间的事,怎么可能黑白分明、忠奸两判呢?不错,你刘备可以很清高地恪守为臣之道,可你想过跟着你的那些同志们没有?他们是愿意跟一个臣子混还是跟一个皇帝混?
刘备恍然大悟。
恍然大悟后却是痛苦不堪。
为了同志们的利益考虑,他势必要自污清名;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又让同志们的利益受损,这是刘备不忍去做的。
便两难。
便徘徊。
便觉得人生至此,黑白分明可遇不可求。
最后选择的结果是做汉中王。
这是刘备和诸葛亮达成妥协的结果。
虽然张飞大叫这个世上异姓之人都想称帝何况他刘皇叔,但很显然,刘备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他不可能再为任何人改变一点点了。同时刘备还有一个附加条件:需要天子明诏许可,否则他就是僭越。
天子汉献帝没有给明诏。因为他不敢。
原因是曹操生气了。
曹操听说刘备要自立汉中王,生气地说了这样一句话:“织席小儿,安敢如此!吾誓灭之!”他立刻传令,要起全国之兵,再赴两川与刘备决一雌雄。
曹操的举动很能体现他的性格:易怒,敏感以及自信。
曹操自信这一回出兵会马到成功。
但是司马懿不这么看。
司马懿以为,对待失败最好的方法是另辟蹊径,而不是重复尝试。
现在曹操又要搞一对一硬碰的游戏,毫无疑问胜算不大。司马懿建议,还是着眼于江东孙权,以二合一的方式进攻刘备,一方面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胜算,何乐而不为?
曹操便想为一为。
他派了满宠为特使,日夜兼程投江东去见孙权。目的是说服孙权出兵取荆州,同时他出兵去取汉川,令刘备首尾不能相救。这叫什么?这叫刘备,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
孙权再一次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滋味。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被什么什么未必是好事。被自杀、被就业、被跨省追捕都不是好事。但是被重视是好事还是坏事,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只是孙权分析不出来。
上一回,是刘备需要他,联合抗曹;这一回,是曹操需要他,联合抗刘。孙权突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
这是一种空虚。
无根的空虚。
在这乱世的江湖,孙权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确实,被人重视很爽,但一个被人重视的人也许永远做不了老大。
因为他被动,不会主动出击。只是被人需要,而不受人尊敬。
但事已至此,尊敬不尊敬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利益。
自己是不是有利可图。
张昭和顾雍都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不可轻易放过。不错,以前是和刘备断断续续合作了好多年,利益没见着,被占便宜的事却屡屡发生。闹到今天,荆州还被对方以无赖手段借走,不能要回。
所以,此次不妨假曹操之手,拿回荆州,也算是出了胸中一口恶气。
但是,诸葛瑾看问题却不是这样。
他似乎更全面,游刃有余。
他瞄上了关羽的女儿,想有所作为。
当然,不是他自己有所作为,而是替孙权的儿子求亲,以求结成孙关联盟,共破曹操;如果关羽不肯,鄙视孙权儿子价值之所在,那正好找到一个理由,出兵攻取荆州。
世上事的确是理由至上。有正确的理由就有正确的行动。理由如果站不住脚,行动也就漏洞百出了。孙权觉得,诸葛瑾的建议左右逢源,可堪一用,就打算牺牲自己儿子的色相,去窥伺关羽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