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有刀可以用刀杀人,或者借刀杀人。有仇恨则用仇恨杀人。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这是杀人的最高境界。所谓跨省、跨国追杀,也不过如此。
所以诸葛瑾站了出来,准备为孙权分忧。
诸葛瑾总是这样,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孙权分忧。虽然他能力不强。
这个世界也的确有这么一种人,能力不强却善于表现。他们占据了人生的主动权。左右逢源,顺风顺水。很多能力超强的都落水了,唯独他们,始终傲立潮头。
就像诸葛瑾。
在东吴如云的谋士当中,诸葛瑾资质平平,却每次都表现抢眼。
这一次也是如此。
他要说服刘备,化敌为友,和孙权联起手来共讨曹丕。
毫无疑问,这是个乌托邦式的设想。起码在孙权听来是这样。
但孙权还是同意诸葛瑾一试。
因为没人了。这样的时代,挺身而出既是态度,也是能力。他不看好诸葛瑾又能看好谁呢?
心硬心软
刘备拒绝接见诸葛瑾。
虽然这个人是诸葛亮的哥哥。
他倒不是对诸葛瑾有什么成见,而是不给自己机会。
心软的机会。
不错,男人要成就一件事情,必须硬起心肠一意孤行。刘备怕见了诸葛瑾,被对方一通声泪俱下后,自己会软下心肠来。
更何况他本身就是个心太软的男人。
黄权却劝他一见。毕竟是诸葛亮的哥哥啊,做人不可以这样无情的。
黄权以为,一个人心硬还是心软不在于看见什么,而在于自己心中有没有有主见。有了主见,妖魔鬼怪来了都不怕;没有主见,躲在暗室都会心惊肉跳。
所谓暗室欺心。
刘备决定一见。就算是给自己一个考验的机会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就这么炼成的。
诸葛瑾果然侃侃而谈,试图说服。
他说,陛下,关羽以前在荆州时,吴侯曾数次求亲,关羽都不答应。后关羽取襄阳,曹操屡次写信给吴侯,让他偷袭荆州;吴侯本来不肯的,可是吕蒙与关羽不和,擅自出兵,以至误成大事,现在吴侯真是悔之不及。陛下啊,这都是吕蒙的罪过,非吴侯之过。现在吕蒙已死,冤仇已息。孙夫人也极想回到陛下身边来。所以吴侯就令我为使,希望能够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且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蜀吴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不知陛下以为怎样?
刘备有一点点动心。不知不觉间,有一点点动心。
唉,人世间最可怕的武器是什么?还是三寸不烂之舌啊。诸葛瑾一口一个陛下,叫得他心里酥酥的。与此同时,“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且将荆州仍旧交还”,毫无疑问都能打动他的心。
这是什么?这是诚意啊,也是孙权示弱的表现。要不要接受呢?
很快地,刘备就冷若冰霜了。
因为他发现了自己的心软。可耻的心软。
不错,孙权给出的好处是大大的,特别是“将荆州仍旧交还”这一条,但是,他能将关羽仍旧交还吗?
刘备马上想到了四个字。
见利忘义。
自己现在就是见利忘义,忘了兄弟情义。
他是复仇来的,不是敲诈勒索来的。所以在这里,交易是不存在的,甚至对话也是不应该存在的。
他开始对诸葛瑾怒目而视。
诸葛瑾却不知趣,还在进行最后的说服。诸葛瑾说,天下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什么?知晓轻重大小。就让我替陛下说说轻重大小之事吧。陛下是汉朝的皇叔,如今汉帝已被曹丕废了,陛下不想着去剿灭曹丕,却为关羽这样一个异姓兄弟大动干戈,正所谓舍大义而就小义也。再者说了,中原是海内之地,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陛下不取,而来抢荆州,这是弃重而取轻也。陛下即位以后,天下人等都以为汉室必兴,山河得以恢复。可陛下您呢,置魏而不顾,反来伐吴!我,我真是为陛下您不值啊!
毫无疑问,诸葛瑾在这最后的说服中使用了激将法。他以为,凭此可唤起刘备的血性和公义感。
但是,没有。
刘备怒了。真怒了。
他将诸葛瑾赶了出去。
不错,刘备很多时候可以谦虚谨慎、忍辱负重,但他唯一接受不了的就是激将法。
因为他脸皮超薄。
对一个脸皮薄的人来说,用激将法可以收到成效;对一个脸皮超薄的人来说,用激将法只能是自找死路。因为受激者会恼羞成怒。
心理底线被突破了。
刘备现在的心理底线就被突破了。“舍大义而就小义”、“弃重而取轻”……刘备什么时候被人这么骂过?做皇叔的时候没人敢这么骂他;现在做皇帝了更没人敢这么骂他。
除了这个拎不清的诸葛瑾。
所以诸葛瑾只能灰溜溜地逃了。
被刘备骂逃的。
他逃走的时候刘备还让他带一句话给孙权。准确地说是四个字——洗颈就戮。
刘备让孙权把脖子洗干净了等他来砍……呵呵,刘备第一次让世人觉出了他的狠劲和幽默。
复杂的是眼光
张昭怀疑一切。
一个怀疑一切的人其实是高智商者。对世界质疑,首先需要的是智慧。
但张昭怀疑的不是世界,而是怀疑本身。一个人怀疑世界没什么,一个人如果连怀疑本身都怀疑了,那他的怀疑可谓登峰造极。
张昭就是这样一个人。
现在,他怀疑上了诸葛瑾。
为什么在这关键的时刻,诸葛瑾要去见刘备。他见的是刘备吗?错!他见的是自己的前程。
张昭以为,诸葛瑾知道蜀兵势大,所以假借请和为理由,试图背吴入蜀。张昭断定,诸葛瑾此去是一定不会回来的。
但孙权以为,未必。因为看一个人是走是留,不仅仅要看当前的情势,更要看历史。
从历史上看,诸葛瑾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东吴卫士,生是东吴的人,死是东吴的死人。当年诸葛亮来东吴,孙权曾想让诸葛瑾留住他,诸葛瑾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弟已事玄德,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很有各为其主的意思。
所以现如今,诸葛瑾肯定不会降蜀。孙权有这个自信。
张昭也有同样的自信,赌诸葛瑾一去不回头。
人世间多少人一去不回头,多少事一去不回头。张昭没有见过永远留在头顶上的太阳,永远停在眼前不走的河流。一切都是运动的,一切都会消失。张昭不相信,人世间有永远的忠诚。
毫无理由的忠诚。
就像当年曹操来攻赤壁,他带头哭着喊着要投降一样,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但是,诸葛瑾回来了。落魄地回来了。
他站在孙权和张昭面前,一无所获的表情。
张昭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一无所获还会回来。但是孙权却明白,正因为诸葛瑾一无所获,所以才会回来。
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事实却只有一个。
就像他和张昭对诸葛瑾的看法截然相反,诸葛瑾却注定会回来一样,人世间的道理有时就简单得如同1+1=2一样,并不复杂。
复杂的是眼光。看待世界的眼光。
问题如故。
危机如故。
江东大兵压境,诸葛瑾空手而归。
当然严格来说,也不是空手而归。而是带回来一句话。
洗颈就戮。
把脖子洗干净了等待砍伐。
这样可怕的场景想象毫无疑问让孙权忧心如焚——这个刘备,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如今也敢说这样硬气的话了。
如之奈何。
如之奈何啊。
有那么一瞬间,孙权感觉自己变成了刘备。寄人篱下时的刘备。
他需要破解之道。
赵咨给他提供了破解之道。赵咨是中大夫。有两个特长。
一是口才好;二是不怕死。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口才好,也有很多人不怕死。但二者兼备的,不多。
赵咨算一个。
赵咨的想法是,往许都走一趟,面见曹丕,陈说利害,使他袭汉中,如此,则江东之危解矣。
这叫围魏救赵计的三国版。
孙权不置可否,忧虑依旧。这样的时代,不是和这个联合,就是和那个联合,为的就是能够活下去,卑微地活下去。这样的发现让孙权心酸。
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变成鱼腩,任人摆布了?就像这个世界上很多碌碌无为的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承受加忍受一样,孙权惊恐地发现,自己泯然众人矣。
却只能让赵咨走。
因为别无选择。
人生的困境其实就是别无选择。表面上看,选择多多,但其实很多选择都是伪选择。以为可以挑肥拣瘦,偏偏剩下的都属于你——剩下的都是歪瓜裂枣,你爱挑不挑,再挑也挑不出好来。
挑不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