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咨站在了曹丕面前。
曹丕没有看他。
在曹丕眼里,孙权都不存在,何况赵咨。
这其实是大人物定律。大人物眼里只有更大的人物,其他的都是空气。
赵咨不愿做空气。他要让曹丕刮目相看。
曹丕漫不经心:你的主人孙权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啊?
这样的漫不经心其实是一种轻慢——一个人的形象如果在外人眼里是模糊的,那说明这个人无足轻重。因为真正的大人物早已名声在外,个性鲜明,形象栩栩如生。
所以,赵咨再怎么回答也是无足轻重。
但赵咨还是回答了。他用了三个形容词来概括孙权。
聪明、仁智、雄略。
曹丕笑了。轻笑。曹丕以为,一个人成不了大人物没关系,但做大人物状就很可笑了。聪明、仁智、雄略这三个词是可以用在孙权身上的吗?他以为赵咨马屁拍得太过了。
赵咨举例说明:“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论之,岂不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乎?”
曹丕不笑了。或者说他的笑容僵硬了。
不是佩服孙权聪明、仁智、雄略,是佩服赵咨聪明、仁智、雄略。这小子,要有多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概括力才能如此回答啊?!
便继续考核。问:我要攻打东吴,你看可以吗?
答: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御备之策。
问:吴怕魏吗?
答:带甲百万,江汉为池,怎么会怕呢?
问:东吴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几个?
答:特别聪明通达的有八九十人;至于像我这样的,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啊。
曹丕不再问了,而是感慨:人才啊,顶级人才啊,这样的人才怎么出在东吴、不出在魏国呢?
所以感慨之后便是伤感,伤感之后便是肃然起敬。他不再目中无人了。
大人物定律就此改变。大人物眼里有更大的人物,也有令其折服的人物。后者可以凭借智慧征服他人。
当然,孙权的命运也被稍稍改变了一下——他被曹丕封为吴王,加九锡。
大夫刘晔对曹丕的治国之策提出了异议。
准确地说,他对曹丕加封孙权为吴王的举动不理解。
刘晔以为,解决世间的问题其实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截了当;二是曲径通幽。前者是首选,后者是无奈之举。当可以直截了当解决问题时,为什么要绕着弯儿上呢?
这叫多此一举。
刘晔说,现如今孙权害怕蜀兵来攻,所以才来讨好我们。在我看来,蜀、吴交兵,对我们是极好的机会。皇上不妨派重兵渡江袭吴,这样蜀攻其外,我们魏攻其内,吴国的死翘翘是指日可待的。吴亡则蜀孤。拿下它是迟早的事……
但曹丕却想到另外一个问题。
天下人心。
不错,两面夹击是有可能拿下东吴,但这是得还是失呢?
人世间最难判断的问题就是得失了。有时候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曹丕以为,从表面上看,两面夹击可以尽快得到东吴,但天下人心却失去了。孙权是来称臣的,态度谦卑有加,自己也刚封了他为吴王,恩赏未绝,便举屠刀,不是有为之君的德行。这事要是传出去,天下人会怎么看自己?
曹丕开始爱惜自己的羽毛了。
刘晔则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危险。
孙权是什么?江东的一头狼啊。狼摇尾乞怜并不表示它从此就不吃肉了。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肉而来的。
起码是为肉骨头而来。
刘晔对曹丕分析说,孙权这个人,是前汉的骠骑将军、南昌侯。官职不高,对中原一向有敬畏之心。他久居江东无所作为,说到底是号召力不够。现在陛下封其为王,离您只有一步之遥了。此人居心叵测,定会利用王位兴风作浪,陛下此举,无异于与虎添翼啊!
曹丕却依旧看轻孙权。或者说他认为刘晔危言耸听了。
不错,孙权是有两把刷子,但刘备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两个火拼,无非是灭一国, 存一国,到那时再除掉幸存者,所谓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
所以曹丕坚定地认为,他的决策是正确的。
错误的也是正确的。
这是一国之君秘不示人的政治观——任何情况下,坚定信念不动摇。坚定错误也不动摇。
要乾纲独断,乾纲独断啊!
曹丕对自己秘不示人的政治观颇为感慨和自得。
东吴一派恐惶,为孙权的屈居人下。
不错,是封王了,还加九锡,可依然是曹丕的手下,接受魏帝的领导。以前那个到处寄人篱下的刘备则和曹丕平起平坐——两人同为皇帝,虽然谁都不理谁,但刘备的气节就在这里——你可以不承认我,我就是称帝了。怎么着吧?!
所以顾雍声泪俱下,为孙权的丧失气节。他说:“主公宜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之位,不当受魏帝封爵。”
孙权却准备寄人篱下,像刘备过去经常干的那样,接受曹丕的领导。
人生似乎经常这样,头上总有个领导。不是甲领导就是乙领导。虽然很多人一生追求自己做领导,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头上再无领导。
除了大人物。
真正的大人物。
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人物。
孙权决定能屈能伸,学习刘邦好榜样。当年刘邦忍辱负重,接受项羽之封,最后终成霸业。孙权以为,自己也可以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
承受误解
来了。
那个人终于来了。
曹丕特使、太常卿邢贞。
他昂首挺胸地往前走。
手里捧着册锡。曹丕恩赐孙权为吴王的册锡。
一般情况下,邢贞走路不这么昂首挺胸的。但现在不一样。现在不是他在走路,是权力在走路。
最高权力在走路。
他将代表曹丕的意志,把某种权力分配落实到位。
但是,邢贞遭到了抵抗。
目光的抵抗。
孙权率百官出城迎接时,邢贞自恃上国天使,入门也不下车,昂首挺胸如入无人之境。
很多目光便燃烧了起来。
事实上,邢贞此举突破了江东百官的心理底线。已经忍辱负重屈居人下了,你也别作威作福、盛气凌人啊……
一个声音便炸响了——“礼无不敬,法无不肃,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无方寸之刃耶?”
说者是张昭。老同志了。
当年曹操兵迫赤壁之时,张昭同志是极力主降的。可这一回,老同志突发第二春,出人意料地厉声警告,很有正气凛然的意思。
邢贞愣住了。他很快明白“方寸之刃”是什么意思。
尖刀。
致命的尖刀。
只是他不相信,这“方寸之刃”敢刺向他。他是什么,是最高权力的化身啊。威胁他就是威胁最高权力,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最后他还是忍了下来。
因为他发现,张昭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张昭身后,是一片燃烧的目光。
还有一双苍凉、韬光养晦的目光。
孙权的。
邢贞不能判断如果张昭有所作为后孙权会不会加以制止,但他唯一能判断的是,张昭们是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他百分之九十九会躺下,成为曹丕最高权力的牺牲品。
邢贞当然没有那么大公无私——拜托,拿这么一点死工资,别让我承担那么大的责任好不好?别迷恋哥,哥不是雷锋。
所以他下车了。
慌忙下车了,与孙权相见,两人并车入城。那情景,像极了兄弟俩。
有人哭了。
痛哭。
痛彻心脾的哭。
是徐盛。徐盛看见孙权和邢贞勾肩搭背,并车入城,仿佛看见了偶像的坍塌——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领导人变得如此没有气质,将自己混同于一个小喽啰?!
这还是曹操当年感慨过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的那个人吗?
这还是在赤壁战场上誓死不降、血战到底的那个人吗?
所以,徐盛哭了,哭得很绝望。他边哭边说:“吾等不能奋身舍命,为主并魏吞蜀,乃令主公受人封爵,不亦辱乎!”
孙权在车上听到后也哭了。他这才知道,原来忍辱负重最难的不是承受自己心中的屈辱,而是承受世人的误解。
只是孙权没有哭在脸上,他哭在心里。因为还要在邢贞面前继续忍辱负重,做一脸苍凉、无所谓的表情。
邢贞则心惊不已。因为这哭声在他听来,分明是江东力量的隐晦表达。江东将相如此声气相投,终非久在人下之相啊。
所以,他可以开路了,在江东的愤怒到达顶点之前,识相地走人,以免自己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邢贞走了,孙权陷入了孤独当中。
深刻的孤独。
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除了得到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王位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
特别是曹丕的支持。
曹丕事实上是将他架在火上烤——你称臣我是可以接受的,要我出兵替你火中取栗,门都没有。
所以当刘备大军水陆并进,声势震天而来时,孙权发现自己只是一个人在战斗。
不仅曹丕袖手旁观,他的文武官员们也袖手旁观。
也许是在看他的笑话——接受了曹丕的领导,就让曹丕出头来帮你好了。有事别找我们。
孙权感慨——“周郎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今吕蒙已亡,无人与孤分忧也!”
这似乎是人才危机的一种表达,但对孙权来说,现在是人才和人气双重低落的时候。他真真孤立无援了。
为情感而战
有一个帅哥突然跳出来,声称要帮助孙权打败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