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两个月的长途跋涉,公孙鞅从魏国腹地回到了鬼谷岭。悠忽之间三年已过,远远望去,鬼谷岭仿佛什么都没变一样,宁静安详的恍如世外桃源。
翻过笔架山,整个鬼谷岭映入眼帘,一切依旧那么熟悉,在此修学了六年的公孙鞅,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老师也成了他在世上最亲的亲人了。一想到此,内心泛起了一丝酸楚。
稍事休息后心情已经平复,迈步向谷中走去,鬼谷岭中一切仿佛都没变,只是新来的几个同窗已经不认识了。略微招呼了一下,公孙鞅不待师弟们禀报,径直向着鬼谷洞走去。
踏入舍身崖下的藏书洞,便看见鬼谷子端坐在正当间,手中捧着新送来的一卷简册,竟没有注意到公孙鞅的到来。公孙鞅放慢了脚步,缓缓地向前走去。短短三年,原本花白的胡须似乎更添了几分灰白,尽管依旧神采奕奕,却终是老了些许。
“先生,鞅游学归来。不知先生一向可好?”公孙鞅走到鬼谷子面前不远处,跪倒便拜。
鬼谷子这才回过神来,“鞅?果真是你!为师近日时常念叨,汝当归矣!快快起来,无须多礼。”
公孙鞅依礼拜过鬼谷子,方才站起身来。
“好好好!汝今成人矣!游学之初汝不及吾肩,今已与吾等身,可喜可贺。”鬼谷子已经起身,绕过案牍,双手拉起公孙鞅,仔细打量起来。“三载未见,若非汝眉宇之间的那股肃杀之气,险些不敢相认。”
“多谢先生惦念,鞅亦时常记挂先生,时光如水,然先生神采依旧,风姿卓然。”公孙鞅有些激动,自从父亲与母亲逝去后,老师变成了自己心中的依靠,如今老师一切安好,自然放心许多,却也不免想起父母。
“今日天晚,汝远行疲惫,自去歇息,明日清晨,再来见我。”鬼谷子看着身材高大但黝黑精瘦的公孙鞅,有些怜惜,有意叫他先休息休息。
“先生,此乃吾游学沿途所记,去岁冬日,已整理妥当,定为《诸侯政见》,共十篇,恳请先生赐教!”鞅匆忙拿出整理好的几卷竹简,奉于老师手中。
“好好好!吾自读之,汝好生休息去吧!”
“弟子告辞!”说罢公孙鞅退了出去,一路行来却是疲劳不堪,老师既然这么说,便回到自己的茅屋之中,洗漱一番,用了些饭食。众师弟一一见过,因为并不相熟,又远行疲倦,便早早地休息了。
这边鬼谷子却兴致颇高,自庞涓、孙膑出山后,公孙鞅是所收弟子中天赋最高,见解最为独到的弟子,如今游历三载归来,是否能够成为大才,从这《诸侯政见》中,便能大体了然。
收起其他简册,将公孙鞅带回的简册一一排开,从头读去。《诸侯政见》共分为十篇,第一篇详细记述了这三年来公孙鞅的游学经历,虽言简意赅,也足见此番旅途艰辛,非寻常士子可比。后六篇分别论述了赵、燕、齐、楚、韩、魏六国的朝野情势,法令推行情况,以及公孙鞅对各国的评判。最后三篇为《治国三思》,一思国力,二思民力,三思治道。其国力之本必在其民,民力之本必在其治,治道之本必赖其法的三个观点,深深触动了鬼谷子。
细细读去,《治国三思》句句切中要害,如此年轻的公孙鞅,竟能对世道人心、天下大势具有如此深邃的洞察、如此坚定的主张、如此长远的见识,让鬼谷子深感欣慰。三载游学,公孙鞅终成大才也!
次日清晨,公孙鞅早早地起来,来到鬼谷洞前恭候。鬼谷子今天意外的起晚了半个时辰,昨夜挑灯夜读,竟至四更方歇。收拾妥当后,鬼谷子将公孙鞅唤入鬼谷洞中,同案而坐。
“为师昨夜已将汝之《诸侯政见》通读完毕,经此三载,汝之学问,已经大成。放眼天下,论治国之道,鲜有敌手矣!”
“多承先生谬奖,鞅自问学问尚浅,不足为道。”公孙鞅拱手拜谢老师,神情略显凝重地道:“《诸侯政见》乃吾去岁冬日所作,今一路行来,多所反思,尚觉粗浅。”
“哦?何出此言?”鬼谷子有意试探公孙鞅的反应,如今见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褒奖而沾沾自喜,内心窃喜,口中却未流露出丝毫。
“回禀先生,此番游学,鞅虽颇为用心,然多入乡野,少见庙堂,诸侯法令所知不全,多为民生要害之法,与细枝末节处,不甚了了。民情风俗,亦非全然了解。窃以为吾虽得大要,却多所疏漏,故而尚觉粗浅。”
“好好好!”见公孙鞅的一番话切中要害,鬼谷子终于没能忍住脱口而出。“以汝之见,该当如何?”
“回禀先生,以鞅之浅见,需当深入庙堂,谙熟法令,体察朝政,方能融会贯通。今日之鞅,不过一书生尔,尚不足以掌一国牛耳,妄行法治。毕竟一法出而万民动,非体察深彻,不可妄为。”
“汝言甚得为师之心,然汝有目标否?”
“回禀先生,鞅遍行六国,唯魏国法治根基尚可,自李悝变法以降,魏国法治领天下之先,若欲修习法令,首选便在魏国。然魏国庙堂风气日糜,恐难伸展。”
“汝有此见,亦是难得。何不见汝游历秦国?”
“秦国蛮夷之邦,不修道德,不明法令,为天下士子所不齿,鞅此番修学,便没有前往。先生以为妥当否?”
“天道幽远,不可尽知。蛮夷之邦乃世俗之言,一朝大出,亦未可知!”鬼谷子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并未对公孙鞅的问题给出正面回复,话锋一转,又道:“汝今行将加冠,是否先行回家?”
公孙鞅谈兴正浓,陡然闻之,一时默然。原来竹简中并未记述回家探亲的一段,如今老师问起,悲伤之情渐渐弥漫。怆声道:“回禀先生,鞅出山游学,已归家中,不意家父家母已亡于兵乱之中,乡里草草安葬。鞅,已无家可归矣!”
“唉!兵行无常,苍生最苦。他日汝若能执掌一国之政,切记护国护民,也不枉为师一番心血!”
“鞅谨记先生教诲!”
“既如此,不若在谷中稍待时日,为师为汝加冠,而后成行如何?”
“一切遵从先生安排。”
一晃便是数月过去,在此期间,公孙鞅向老师详细讲述了此番游历,鬼谷子饶有趣味地听着,遇到所见不同处,两人相互辨诘,毕竟鬼谷子也算游历甚广,只是近年来出去的少了。与各国治情,更是师徒二人辨诘的重点。
转眼便是加冠之期,鬼谷岭中一切从简,草草地举行了加冠之礼,公孙鞅便算是成年了。一切收拾停当的公孙鞅,终于要踏上远行之路。
鬼谷子亲自送公孙鞅下了鬼谷岭,临别之时有些担忧地问道:“鞅,汝今入魏,吉凶未卜,昔日孙膑便是前车之鉴,汝将如何应对?”
公孙鞅心下也已思忖多日,临别之际老师见问,方才下了决心,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道:“先生牵挂鞅,鞅自知之。鞅有一策,却是大不敬之罪,未知先生肯允准否?如若不准,鞅便另投他国。”
“计将安出?”鬼谷子见鞅早有计较,心下稍安。
“鞅今日出山,非仅为修学,更当广大法治与天下,或功或罪,殊难逆料。先生此前有言,法治之难,在于君臣一心,今先生之名震动环宇,鞅若借先生之名,恐列国仰先生之望而用鞅,难觅明主。”
“鞅之本意,欲隐去师徒之名分,鞅以寒门士子游学入魏,相机为吏,或再拜一师,入仕修学。他日学成,再寻明主,鞅之功罪,一人承担!只是此计大为不敬,未知先生意下如何?”
“好好好!鞅啊,为师岂是看重虚名之人!汝今此计,大慰吾心。他日汝使一国大治,民富国强,便是对为师最大的报答!”说罢伸手扶起了公孙鞅。
“先生胸襟,天下仅见!鞅纵身死,不负师恩,不负己志!”
“鞅,为师另有一计,汝今此去,可以国为姓,改名卫鞅,以防万一。”
“鞅谨遵师命!”公孙鞅躬身一拜。
“汝今学业已了,此番出山,天下格局,或将一变。为师亦将再度出山,为汝寻得一二臂膀,助汝成就大业!”
执手话别之后,公孙鞅依依不舍地走了,走向了他的命运。旬日之后,鬼谷子也再度出山,历经数载,终于寻得了两位天赋异禀之才——苏秦、张仪,此是后话了。
有诗赞曰:
天道幽微难尽知,唯有民心不可欺。
强国首要唯安民,法家正道独可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