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已有近两千年农耕历史的蜀地平原,蜀人农耕之技早己成熟。蜀汉时,刘备入主蜀地,诸葛丞相为囤粮练兵,即在蜀地平原兴修水利,开荒垦田。大力发展农耕的同时,也发明了不少农业机械。
蜀汉虽仅短短的四十余年,而这四十余年却是蜀地的一次腾飞,田亩增加,粮食增产,农业种植技术更得以提高。因田亩增加,人口也自然增长,据史料记载,公元250年后,蜀地平原人口达350万。蜀汉时,平原农业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蜀地的飞跃,且影响了整个华夏。蜀地的农耕技术传播到了华夏各地。
人口骤增的蜀时,在后来的几百年间,因战乱、瘟疫等灾害影响,人口时增时减。到得大隋一统时,天下稳定。然蜀地因年久失修的堰渠堵塞,致使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平原上仅有人口300来万。大隋的高速发展,似乎忘却了这块土地,平原上耕地虽略有增加,但比之蜀汉时却是少了许多。
贞观十二年,大唐在剑南道设置水司衙,兴修水利,开荒垦田。令蜀地平原四百年后又迎来一次腾飞之机。
南北长八百里,东西宽四百里的蜀地平原,它北高南低。处处河流,山水相依,随处可见迷人之景色。‘道’文化起源于蜀地,道家历代学者们,在对天文、地理不懈的研修中,早已掌握了蜀地的气候。他们把掌握的气侯知识告知人们,一年中,二十四个节气的来临是什么时候、什么季节播种、什么季节收割。经年日久,农人们掌握了节气自然知识。
平原因地理高差不同,所处经纬度稍有差异,气候季节也就略有差异。地处平原南端的凉州,在二月的‘春分’节后就已播种,‘谷雨’节前即开始插秧。而地处北端的利州,则在‘芒种’节后才插秧,收割之日自然会晚一月。
再有几日就是立夏节,眉州各州县秧苗已快插完毕。在外巡察多日的范斌昨日回至眉州,歇息一晚后,浑身轻松,今早早来至府衙。
眉州三堰、以及数百里渠道在年初完成。春播之时,水司衙刘方永、王永和二位大人,亲临眉州。且派留牵牛卫林虎,带十来名兵丁,配合府衙,管理用水。今年春播,是范斌就任知府以来,最为顺利一年,过去争水斗殴之事再无有发生。
巡察途中,见无甚事,李淳风让李过与范大人同行,自己带着田永亮去了青衣观。二人分手时,约定五日后回眉州见。
眉州三堰的建成,洽州、洪州、南安、眉州、青州大部份农人用上了堰水。从青衣观返回眉州的李淳风松了一口气。其它渠道的兴建因要在秋、冬之季才能再次动工,故而自己有半年的空闲。
牵挂着青衣观造纸,更牵挂大旺山镇牛。至眉州后,李淳风常至蟆颐山吸纳感受灵气,也曾两次夜探大旺山,那牛气必得尽快镇着。年初时,淳风给朝廷上了一道建造‘风象塔’之奏疏,且给林相写了一封信。言说了大旺山灵气,请林相一并报与圣上。今已四月,李淳风盼着朝廷回音。
眉州水司分衙内,分衙主官刘科成正同李过、田永亮等人在绘制今年底要建的渠道图。李淳风与范斌则在品茶中,商讨着垦田事谊。
范斌道言,自打修建堰渠以来,百姓涌跃开垦。据各州县报来之数,至今己垦田三万余亩,到得年末,必不少于五十万亩。只待白马山下开垦,我眉州今年必垦出田地百万亩。言说中的范斌笑得开心。
二人正自言说,忽听衙门外传来人声。只见师爷石从宽匆匆而至,急言中道是朝廷有圣旨到,昨夜钦差宿于驿馆,未曾惊扰府衙。现今钦差入衙而来。
闻言的李淳风、范斌,连忙迎出厅外。只见门外一群人行来,为首二人均身着三品官服,一为道台钱守道钱大人,另一人则是李淳风昔日同僚,太史局上督司马骏。司马骏与李淳风同供职太史局,因是同道中人,二人十分交好。又皆是林相手下干臣,人称二人为太史局双杰。
见得司马骏到来,淳风心道:‘两月来,我等的就是你司马大人。’
李淳风、范斌降阶相迎,一番施礼问候,将二位大人请至大堂,拜茶言说。
经钱大人引见,范斌叩拜司马钦差大人。钱大人言道:
“此番司马大人钦差剑南道,一为巡察剑南道诸事以及堰、渠建造,二为代朕宣旨。请范大人速备香案。”
趁范斌命人备香案之时,司马骏对淳风道言,自己离京已一月有余,沿途蜀地风景美不胜收,故而昨夜方至。因朝廷未规限时日,自己本又是北地人,对蜀地风光,道文化仰幕已久,临行时林相允准自己在蜀地可多逗留时日。前些日自己专程去至百丈山,拜见了天师,故而来迟。
唐时,皇帝所下‘圣旨’,即‘最高指示’。地方官员接领圣旨时,必得严肃朝廷礼规,接旨乃是最隆重之事。备办香案、燃放香烛、一番礼拜,必不可少。面对圣旨,即是面对上天,面对皇帝。接旨臣子,必得跪拜,意为跪地拜天。钦差宣旨,取出圣旨宣读前,称‘捧’出圣旨。钦差须心怀虔诚,面对京城方向,拜得几拜,方展旨宣读。这礼规自唐时定下,在华夏沿用千余年。
宣读的圣旨,为黄绢书就。历朝代视黄色为皇权之象征,普通百姓,不得使用黄色为饰品、用品。今在史书上看到‘黄袍加身’、御赐“黄马褂”等说辞,也起源于唐。
南北而向的香案上,香烟了绕,烛火摇曳。背北面南的司马钦差唱道:“剑南道道台钱守道,剑南道水司衙、堰渠、垦田钦差李淳风、剑南道眉州知府范斌,三人听旨。”
三人整冠弹尘,跪于香案南面,山呼万岁!司马钦差手捧黄绢圣旨,念唱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闻!中书院奏报,上督李淳风钦差剑南道,筑堰、建渠、垦荒、开田、诸事顺利,且进展快捷,朕心愉悦!此乃水司衙及地方之功劳,必当重赏!李淳风奏呈知府范斌‘垦荒之策’,实属利国民之策。此策既适蜀地开垦,更当天下仿效。朕一字未改,着令中枢院以此为典,在我大唐推行。眉州乃试垦之地,前期垦荒之银钱,由朝廷垫支,三年后在税银中扣还,望范斌力行。又!闻太史局奏报,李淳风研修风象,欲在眉州大旺山建造风象塔一座,以作风象研修场所,此乃利国利民之事,准奏!着令剑南道衙、眉州府衙,全力以助。钦此!”
大唐贞观十三年孟夏
跪地的三人,齐声唱道:“谢主隆恩,臣等尊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唱毕起身。
钱大人上前,从司马大人手中接过圣旨,对范斌笑道:
“此皇恩浩荡,就请范大人留存吧!”
实诚的范斌从大人手中接过圣旨:
“下官遵命。”继尔又似有委屈的对三位大人言道:
“你这李大人,将我那垦田之策报与了朝廷。此策分明是前朝诸葛丞相所为,范斌继用而已。如今下官犯了欺君之罪,浑身是嘴都言说不清了。三位大人定当为下官作主。”
见范斌之言态,司马大人忍俊不住,笑了起来:
“谁言你范大人犯了欺君之罪?如今你是圣上眼中红人。本差离京时,听魏相言说,圣上观了你之‘垦田之策’,甚是高兴。道是蜀汉盛景,又将重现。眉州知府范斌,是难得人才,垦田成功,定当擢升。来日若闲,可着他入京面圣,朕定当面奖赏。你知面见圣上,是何等荣耀!圣上饱学,他岂不知此策诸葛丞相曾用,你范大人能修改继用,本就大功一件,谁个言你欺君,圣上都不依!”
听司马大人之言,范斌方道:
“若圣上如此言说,是再好不过。擢升不擢升倒无妨,只要对朝廷、百姓有利,范斌定当尽力而为。”
言说中的范斌又以疑惑之目光望向李大人,似乎欲言又止。只听道台钱大人笑道:
“你这呆子,李大人钦差水司衙,且肩负开垦之职。如实奏报朝廷,既是使命,也为你争得了荣誉。大人不奏报,圣上怎会在眉州试点?你那垦荒,朝廷怎会拨付钱银?其它府衙眼馋之至,要不道衙将这试点移去嘉州、德州?”
听道台一言,范斌心急,连忙言道:
“别!别!别!范斌谢过钱大人、李大人。”
见得范斌急相,三个当朝三品官均忍不住哈哈大笑。范斌也讪讪腼腆,随即对李大人问道:
“下官知你李大人多次去了蟆颐山、大旺山。这么长时间,从未听你言说要在大旺山上建什么塔。不管建什么塔,终归会对我眉州有益,且皇命在此,下官定当尽力协办。”
一旁钱大人也立时言道:
“今圣旨已下,本道与范大人定当协力而为,何时建塔?建什么样的塔!我等均会听你李大人差遣!”
淳风笑道:“其实也不是多大的事,本差离京时面圣,与圣上言说‘风’之学问,以待研修。圣上允准我长留民间,研修学问。蜀地堰、渠建成,水司衙诸事顺利后,本差会选眉州长居,课读研修。今观大旺山头是一研修风学、气象绝佳之地,故欲在山上建风象塔一座,作研修之用。前些日奏报朝廷,今得圣上恩准,幸甚!幸甚!此塔它年何等作为,本差择日告知二位大人。淳风来眉州,不仅在大旺山建塔,我师袁天罡还会来蟆颐山上建道观,设医馆。你范大人可否愿意?”
范斌闻言,惊疑中喜笑颜开:
“你李大人怎生不早言,蟆颐山风景极佳,正是建道观好去处。我眉州无有象样医馆,袁天师来蟆颐山设医馆,且不是眉州之福。如今圣上重道、信佛,我范斌怎会有二话。那道观建成,想必是你李大人研习论道之地,就请老神仙快来吧!”
见范斌急切,几人又是一阵好笑。司马大人言道:
“离京时林相有交代,大旺山建塔由朝廷拨银千两,垦荒试点所用银两由水司衙如实上报,朝廷拨付。”
闻司马大人之言,范斌又是心喜,原来自己那‘垦田之策’是由府衙垫资前期银钱,日后在垦田者处扣还。此事作为知府的自己,正自想法筹措。不曾想,李大人奏报朝廷,竟惊动天颜。这不,一句话,‘朝廷拨付’。虽日后会从税银中扣除,已是三年之后,待垦田百姓有了收成之时。今有了银钱,解了眉州之急,百姓垦田更当踊跃。好你个李大人,竟是在暗中助我。想到此,眼望李大人,心中一阵感激。当着钦差、道台之面,内心明亮的范斌自不会将言谢之词说出口。只听司马钦差又对道台与范大人言道:
“请二位大人在此公干喝茶,本差与李大人去后堂,有事言说。”
正好钱大人已有几月未至眉州,范斌有事向道台禀汇,大家算是各自公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