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中的师兄弟,在后殿漫步而行,师兄许望亭忽转身对淳风言道:
“师弟在南陀山习学多年,道儒之学不逊我二人。你又出生在吕尚布道之地,闻说先贤在西岐山有不少传闻,可否与师兄们讲述一些?”
“师兄言谦了!二位师兄入山多年,今已是我道家翘楚。你们那道、儒学识,师弟难望其项背。就那医学、药学师弟也常受二位师兄指点,淳风铭记于心。不过这先贤史历,倒还也闻说一些,也许是野史吧!因有些是传说,无有文字记载。我等不仿去偏殿喝茶,师弟与师兄们言说。这些钟鼎、文字中包含千言万语,不少字它识得我,我却识不得它,日后慢慢解吧!”
偏殿中,小道童已备办茶水,淳风口渴,喝下一大碗后方落坐。随即将多年前在家侍奉父亲时,父亲所讲吕尚之传说,像聊家常似的,向众人说起。
吕尚,字‘子牙’,道号,‘飞熊真人’。李淳风在青云观习读吕尚著书《六韬》时,见落款为‘吕望’,问及先生,方知是吕尚别名,也叫书名。
吕尚,潼州人士,祖上为大禹王之辅臣。后家道衰败,到他一代时,曾编织箩筐,卖过面粉,做过劳役。虽然艰辛,他却从不忘读书。至蜀地得道后,六十多岁入朝为官,眼见商末时纣王淫乱,心中气愤,即辞官而去,来到渭水河畔定居。他白日垂钓,夜间习学,写出了多部著书。识得之人,叫他太公。
文王姬昌,因推演六十四卦遇结,外出寻访高人。见得老翁垂钓,鱼儿咬钩,他竟不予理睬,原来他构思专心。
文王施礼,与之交言半日,方知真真遇上了高人,逐将七十多岁老翁请至家中。在吕尚协助、授教下,文王完成了《易经》、《六十四卦》之作。
文王建立周朝,聘吕尚为国师。在国师指挥下,文王之子武王领兵三万,一举灭掉了荒淫的商纣。后吕尚在大周朝中,一直辅政,授教武王、周公,据传活到一百三十九岁辞世。
吕尚辞世,他之思想、著书将道家文化推向了巅峰。后世,儒、法、韬略、纵横、老庄、孔孟、诸子、都慕崇吕尚,奉他为鼻祖。
在华夏道家历史上,继伏羲氏等人后,道家神谱中吕尚成为又一圣人。他之著书、思想影响后世,使道学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据传,吕尚所作《万年歌》,后世每每大事件发生,《万年歌》中早已明示。远古时,华夏人类‘伏羲氏’们长期观望天地,知道了天、地均是圆的,绘制出了阴、阳圆图,表示天地是圆的。阳鱼,阴鱼紧密相依,天、地、阴、阳尽隐图中。古人们长期观望天际,群星各异,无法数清。为给星辰命名,古人发明了方图。因无有文字,方图中画满状似蝌蚪、鱼儿、树叶类图形,以表示各星辰名称。古人用圆图、方图将已掌握知识传与后世,道家人称它为先天圆、方图。
吕尚之前,有了些文字,吕尚、文王们解得了圆、方图之意,识得先天圆、方图的人们,将图用文字标明,世人称之为‘后天圆、方图’。
在绘制后天圆、方图时,人们又发现,图中之意除了表明阴、阳相合,星辰名称外,内中更有深秘,那就是天地对应。星辰与大气相合,衍生为‘象’。上天显象,地上即会出现、发生大事。哦!原来古人早己知晓天、地、星辰中蕴藏着秘密。吕尚之前,虽有了最初的文字,而这些文字的意思却绝非今日字意。
天象变幻规律无法表明,古人即以‘字、象、形’相合,表明未来要发生之大事。吕尚为道家在先天图中第一个识得字、象、形之人。原来古人发明了‘象形’文字,用象、形将上天之意表示,吕尚将这先天象、形图称作《天工系》。而上天神圣,天之机秘不能泄露,否则上天发怒,会怪罪于人,降与灾祸。得到《天工系》,只能是与之结缘者方能解得。吕尚是第一个得到《天工系》之人,也是第一个结缘者。结缘时,他发现一百单八字形中,第一幅字形之意就是警示!‘结缘者不得泄秘’。接下来,吕尚艰难的习研古‘字、象、形’,推演后世。至一百三十岁时,也只解得二十来‘字、象、形’,著出了《万年歌》。此后《天工系》,《万年歌》流传于世。后世王诩、黄石公建树颇丰,据传与《天工系》‘结缘’。诸葛著出《马前课》,预测后世,也是同《天工系》‘结缘’。正值李淳风将父亲讲述,结合近年先生所授,以及自己书库中所学讲与师兄,几人听得津津乐道时。姜和前来相请,众人同去用膳。
此番言讲的李淳风,他知道在山中道、儒之学数一流的赵、许二位师兄在其它方面不及自己,在山中师兄弟相互交流也为常事。今日所讲权当与师兄交流,自不会担卖弄之嫌,二位师兄也不会责怪。故将早年父亲所讲吕尚传说与先生所授讲与师兄。
吕尚成为道家神坛上又一人,道家人世代崇拜。到得明朝万历年间,道家人‘陈仲林’,道号‘钟山逸叟’的。他著出了世间第一部科幻小说《封神演义》时。在书中以‘姜尚’之名,把吕尚写成神仙,流传至今。以致明后世间又出现姜子牙转世孙武,孙武转世诸葛亮,诸葛亮转世刘伯温诸多传说作品。在此,我们不仿把这些传说,作为道家人对先驱的怀念吧!
傍晚,李家院落中,在淳远的安排下,摆上了七、八桌酒席。除家中人等,邻居们都请至。淳风谦恭地向邻里们道安问好,即请入席。
席间,邻里们闻听淳水、李过一同入京,又是一番恭贺鼓励。乡亲、邻里十分和睦,一顿酒席,近两个时辰方散。
送走客人,安顿好师兄,大嫂趁侄儿侄女熟睡,忙为三弟打点行理。淳清、淳风在厅内对坐言叙。
淳风对大哥言道:
“我这做兄弟的,经年不在家,令兄嫂操心,唯有一声言谢。明日又带三弟离去,大哥有何教诲,还请开口。”
淳清玩笑道:“你明日回朝,即是朝廷命官,草民怎敢言教。”
“大哥您就别取笑淳风了。父母早逝,家中全凭兄嫂操持,方有今日平安。三弟长成,兄嫂又是操心不少。淳风多年在外,甚觉惭愧,岂能不敬兄嫂。日后哪怕是天涯海角,兄弟也会牵挂着兄嫂。只是兄弟请问大哥,可曾与三弟定亲?”
淳清笑道:“连你这三十大几的人都未娶,他会娶吗?之前我就同你嫂商议,欲与他托媒。他仅一句话,‘我要等二哥回来’。别看他不多言语,三弟其实是个心存大志之人。你离家时,他就识得许多字。对他之习学,大哥我从未放松。你知那笺书沉重,每每出门,他总背个背篼,以致邻里们都叫他‘背篼老三’。不曾想,背篼老三不仅背出一副好身板,还背出一肚子学问。父亲遗著,他比你我都理会得透彻。倘若科考,对他稍加以辅教,大哥我敢说,他必高中。过去邻里写、画是三叔和我,如今人人都会请背篼老三。”
兄弟俩正说话间,淳水从侧门窜出,淳清见得,即道:
“三弟怎生还不歇息?”
淳水笑道:“三弟盼了多年,明日与二哥同行,你叫我怎生睡得着。大嫂在为我收拾行囊,三弟陪你们坐一会儿。”
二哥笑问:“三弟此番与我入京,有何打算?”
在淳水心中,二哥是个了不起的、有大学问的人。对这二哥尊重之余的淳水,又有些心怯。只见他低头言道:
“淳水此番随二哥外出,只想学得更多,别无它念。”
“哦!就仅这么一点?你不妨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兄弟之间,无须遮掩,难道你不想为官?”淳风笑问。
淳水抬头,羞怯地笑道:
“三弟我真还从未想过为官。只是近年读过父亲著书后,知道老人家心愿,今只想跟随二哥习学,完成父亲遗愿。”
淳风闻言惊道:
“你倒说说,父亲什么遗愿?”
淳水道:“父亲可说是风水学第一人,这点大哥也知道。大哥习得父亲之学后,常与人选坟地、择宅基,无一不准。故而大哥‘李道士’之名远近皆知。天文、地理之学,父亲研究一生,他老人家是想编篡一部确准之历书,只是未曾做成,而抱憾终生。三弟我知道二哥所学,已超过父亲,故三弟我想随你而行,我们兄弟共同来完成父亲未竟之事。”
听三弟之言,淳风更是吃惊。在自己眼中,三弟才刚长大成人。听其言语,不仅有较深的学问,且有高远之志。带他同行,必能助自己成就大事!想到此,心中高兴,连连称赞:
“好兄弟,有此志向,二哥定当助你。此次出行,过儿习学,就由你督促,可好?”
“哎呀!二哥不知,李过虽调皮,也是一好学之人,不用督促,他自会向你求习的。”
三兄弟你一句,我一言,不知觉中,公鸡已经打鸣,在大嫂催促下,三人回房歇息。
渭水河边桥头,李淳远、李淳清拜辞赵兴远、许望亭二位客人后,又与淳风、淳水、李过拥别。
站立桥头,直至望不到几人背影,兄弟二人方才转身,往离渭水十余里的家中走去。
官道旁岐州驿站,裴庆、颜庆来、蔡继三师兄已至,且凭关防取得两驾马车。淳水、李过将所带书典置放,又帮众人置放好行李,二人主动赶车。待众人坐稳,策马而行。
众人此去长安,自有分晓。大唐伊始,四海归心。李世民为创建盛唐,开始实行贞观大治。除却重道、重佛,利用道佛思想文化,净化人心之外。朝廷施行了鼓励读书、助农耕、助商业、兴修水利、道路,减轻百姓税赋等治国之策。同时更广纳天下人才,参与国事管理。李淳风类有识之士,生逢其时,自然会融入到这大唐开场篇中。百丈山青云观人才济济,正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场所。首批入京的道家弟子们,他们一路上憧景,说笑着。载着满车的未来、向往、和欢笑,马车奔行在八百里秦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