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2003年前后,香港娱乐圈笼罩在一团悲戚之中。2002年10月18日,罗文肝癌逝世;2003年4月1日,张国荣坠楼轻生;2003年12月9日,柯受良猝死上海;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扼腕病逝;2004年11月24日,黄霑肺癌离世……至今,胡金铨、张彻、董骠、乔宏、沈殿霞、邓光荣、成奎安、陈鸿烈、林尚义、关海山、陈宝莲、鲍方、林正英、龙方、石坚、曹达华、王天林……十年间,看到带给我们或喜或悲的面熟脸孔一个个陨落,伤心扼腕之余,一次次惋叹香港影业繁华落尽。
别离永远是最伤痛的,不曾预期又飘然而至。更伤痛的还在于,再见他们只能在冰冷的胶片和碟片上了。当然,我那些美好的青春期也只能存在大学之前的时代了。
2003年非典后,我学业完成,南下苏杭,在一服装辅料行业打工,君子曾约为第一部《香港制造》帮忙添笔,只可惜一来我孤陋寡闻,无米下锅,二来正在为找工作而四处劳碌,错过机会。2003年9月,《香港制造》出版,君子云,有志访遍粤港名宿,撰写港片秘史,当时听了,我唯有笑笑而已。
2004:低谷,影帝刘德华。
如前面所提及,毕业后总算有一份工作,虽然不满意,想出去闯闯又缺乏勇气,所以只好这么不尴不尬地耗着,混过一夜算两天呗。有时仔细想想,也是,现在社会上人才多了,大学毕业只能算是脱了个盲,自己还要求那么高,何必呢?可就是觉得不甘心。骗别人难,骗自己还不容易吗?于是乎,我心安理得地待在那个很偏远的浙江小山村,逛着“香港制造”论坛,发着帖子混日子。
2004年起,我们曾经熟悉肆意张狂的港片汇入合拍洪流。《功夫》狂收6100多万港元,成为新票房纪录,但香港票房的衰弱趋势更加明显,第二名只收2500多万港元,到第五名时就只有1500多万了。长达5年之久的《2046》上映,我却在电影院昏昏欲睡;4月,作为华迷的我庆贺过刘德华问鼎影帝,从心底佩服的是香港回归后起码有10年的时间属于刘德华。我欣赏他的是那份脚踏实地、积极肯干的态度以及谦逊温良的品德。9月,没想到刘德华会来我待着的这个小山村附近开演唱会,并对我们这一班花蜜说鼓励之语。这不只是一段简短的鼓励,这是对“香港制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
那句话是这样说的:选好方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这句话,改变了我之后的生活态度。当年年底,算完奖金,我选择离开这个遥远的小山村。
2005:南下,“香港制造”的隐退。
2005年我南下深圳,毗邻香港,接触颇多港片资料,更为喜爱,此时正值中国电影一百年的纪念日,金像奖将“专业精神奖”颁予被称为“香港电影的活字典”余慕云,只可惜次年余老乘鹤西游,顿失内地研究港片秘史第一人。业内扼腕之际,魏君子新著出版,不少香港电影人已将魏君子与已故的余慕云老师并提。
徐克《七剑》、叶伟信《杀破狼》、杜琪峰《黑社会》、陈可辛《如果?爱》……都是在向老片致敬,《霍元甲》无锐气多说教,《龙虎门》少快感多特效,《放?逐》也不过是杜琪峰的游戏之作,《宝贝计划》也看到成龙老矣……作为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的大喜的年度,香港电影作为中国电影这一母题的一部分,自然也多了不少的纪念与欢喜。但是,年度的总票房,也随着影片产量的减少,数字越来越显得寒酸。何况,该年金像奖上古月与董洁颁奖,诡异吓人,此后我对这个奖项的分量再也不在乎了。
2005年,论坛时代已经不再纯粹,像“香港制造”这样人气旺的论坛,广告者有之,干架者有之,谩骂者有之,用于扯淡交流的实用性内容越来越少,更惨的是门户网站更换服务器,要清除历年帖子与积分。什么是兄弟?无非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赃。“香港制造”没了,香港电影要亡了,还留着干什么……终于在11月,我等响应果猪等斑竹号召,找了个西祠牛背山隐退,一时哗然,大有《笑傲江湖》令狐冲率众退隐山林之感。
后来在其他地方也搞过同名版区,只可惜BBS时代已经时过境迁,再也无往昔兴盛境况。“香港制造”论坛混过的兄弟友谊让人难忘,后来这些人投身各个行业阵营,但一直未曾缺了情分。据说那年“香港制造”第一次集合,好几十人集结京城后海,吆喝着沉醉着,漂泊的心跟没了前景的港片一样脆弱,连身在贵州的黯然销魂都赶了过去。一腔豪情壮志,却无一可盛之碗,虽然我因时机关系没能赶去,但也听得潸然泪下,感慨万千。
而在深圳混了四个月,终于混了份还算有前景的设计师职业,帮某知名企业做品牌推广,寒冬我终于入京,韩大刀组织饭局,一览群狼真面目。
2006:重聚,QQ群、电影评审团。
2006年看到好多人拥有了QQ群,我突然有了淫贱的理想,3月7日建了“香港制造”QQ群,顿时博得众老友淫贱的笑声和赞美声。刚开始大伙各个精力弥漫,冲劲十足,可后来谈着谈着,“香港制造”变成毛片集中营,像什么性虐待、人与兽啊,哪口最荤就爱哪口,加上不少老友受不了我一时号令天下唯我独尊的范儿,悄悄隐身或者隐退了。当然后来出现了各种版本的“香港制造”群,但都少了我们之间那种江湖义气儿女情长的味道。
刘国昌导演的《我要成名》让迟到的影帝桂冠终落刘青云之手,谭家明的《父子》,张之亮的《墨攻》也罢,都未有刘德华的“新星导计划”精彩,黄精甫、林子聪、李芸婵、李公乐等可能并未人尽皆知,但内地成为最大黑马的《疯狂的石头》,宁浩导演一下子拉高了新导演的成长高度。
“广泛征集有电影爱好、理想、志愿的影评爱好者,开辟网络影评的新阵地。我们将筹办自己的影评人协会,一并维护网络影评写手以及媒体评论人的自身权益,坚决抵制一些网站以及其他相关文化机构的恶意转载,以及诸多团体、个人性质的盗用行为。影评人协会还将定期组织文化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导演、演员或影视制作团体参与交流,并在版内主要的资深影评人的带动下,针对电影及相关产业进行研讨。”这段话出自8月25日宋子文之手,《夜宴》、《黄金甲》……无一不评说。这也是魏君子、宋子文等“香港制造”一众人勇闯天下打造电影评审团时代的口号,说得有点大,但后来看影响,却远远超出料想的范围。
而深圳电影评审团成为南粤地带最有声势的民间观影评影团队,也让我结识了一帮混在深圳的志同道合的影迷朋友,也为我日后进入国内院线埋下伏笔。
2007:入行,百花齐放。
满腔热血投身社会,加入设计自豪百倍。不曾想到吃苦受累,摸爬滚打终日疲惫。市场信息必须到位,一日三餐时间不对。屁大点事反复开会,通宵熬夜快要崩溃。
马克思说得没错,矛盾无处不在。眼看着中国电影进入了“钱多人傻速来”的阶段,而我逐渐厌恶殚精竭虑的设计工作,连当年跟我一起看毛片被大盖帽抓的纯情处男哥都去玩结婚过家家了,我是要继续这个很有前途的设计师职业呢,还是拍拍屁股跟着大队伍把一腔热血洒在喜欢的事业上。
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回归题材泛滥,内地和香港市场双版本流行,《电影双周刊》正式停刊,《色,戒》连破纪录,银河映像分家,中国星减产,金紫荆奖“三胞胎”……机遇碰巧,《投名状》上映前,友人介绍我进入了深圳某院线。
2008:院线,鸡头。
吴宇森拍了《赤壁》上下,陈嘉上拍了《画皮》,刘德华又像《墨攻》那样弄了部《见龙卸甲》,当时均口碑一败涂地。如今看完《关云长》的哥们儿都惊呼,原来错怪了他们……中型制作的《证人》与《保持通话》还算令人满意的。但还有害群之马继续炮制烂片,就不说王晶了,马楚成《花花刑警》、《剑蝶》都算奇葩!幸而还有许鞍华、刘国昌、邱礼涛,《天水围的日与夜》、《围城》、《我不卖身我卖子宫》让我们感动了。
《我不卖身我卖子宫》中的香港红灯区,现实而又残酷,实际上深圳的繁华,与港片中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无异,华强北远比中关村繁华,任何人初次来这里红灯区,都会为其强大的人肉自选超市阵容所震撼。难怪经济发展这么好!深圳也一直是我挚爱之城。
只是无论古今之人,遭遇不如意之时,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这是我在院线工作后一段心理写照,也是友人们常劝我留守深圳的一句话,在这段时间里,深圳的工作并不累,赚钱机会还挺多,可以说混得还算人模人样。只是,看着一个个“香港制造”友人在京,面对全国娱乐中心,纵览全局俯瞰影坛,而我却眼光停留在弹丸之地的几个南方城市,何来发展?何来进取?
我进入院线最大的益处,是往往很早前就看了即将上映的电影,何况大家已经习惯了港片阉割,而我向来高调剧透,就跟一个女孩吹嘘自己失身如何之早一样,总招来人骂。
2009:秋喜,迟到的青春萌动期。
有个来深圳谋求工作的高中老同学跟我说,离开我那些年,他最思春的时候,只要看到带女字旁的汉字,都要产生性冲动(不要误会,我们是纯粹的哥们儿关系)。第一次约了个女生,缺了我的指引,他先找了家录像厅看《老娘够骚》(张学友文艺片),想调节气氛,结果女生直接昏昏欲睡了……可见,港片与中国文化多么的精妙!掌握好港片知识,连泡妞都方便一些!
青春萌动期已经过了,但还会有类似爱情的东西在心里乱扑腾,这都得益于看了这么多香港爱情电影—香港电影看多了肯定对个人魅力和自信心有提升作用。喜剧、三级片让人思维活跃,会时不时说出让女孩脸红心跳的笑话。动作、英雄片让人敢于表白,感情是勇敢者的游戏,敢于表白才有机会取胜。鬼片、恐怖片让人信心倍增,女朋友主动往你怀里钻……可以这么说,港片看多了的孩子们追起姑娘来无往不胜,而一天到晚用功读书的书呆子只能看着心仪的女孩坐在别人床上……
2009年秋,有个女生一脸纯真地问我毛片与A片有什么区别,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严肃地告诉她:“毛片就是有关毛毛虫的纪录片儿,A片就是America的片。”现在,她是我的心上人,电脑里上万港片与几百部毛片与她一起共勉。
《新宿事件》、《窃听风云》、《风云2》、《十月围城》……2009年香港电影备受期待,但终究雷声大雨点小,不但年度产量仅有49部,票房收入也再创1981年以来的新低纪录。陈可辛在北京成立“我们制作”电影工作室,陈嘉上、徐克、马楚成等也都纷纷签约内地电影公司或者在内地自组公司,香港电影人工作的重心北上,而我,选择11月月底进京,去跟随“香港制造”那班朋友的步伐。
2010:北上,凤尾。
2009年年底,终于耐不住诱惑的我来到京城,叨扰韩大刀、宋子文、魏君子、竹聿名、果猪等人两月有余,《阿凡达》之际进入全国最大院线工作。而北京411亮剑行动,时间超过半年,天上人间、歌厅、洗浴、小发廊、足疗休闲屋统统打击,规模影响远胜金像奖,奇怪的是,友人们为确定消息纷纷致电给我,我又不是傅政华。
2010年内地电影市场破百亿,其中,华语片票房前十名中,《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叶问2》、《锦衣卫》等都是香港导演北上的合拍片。合拍片的票房在内地电影年度总票房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四成,显示出港片北上的规模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我们也感叹,从此后纯正的港片越来越少了。其实,人家一座楼盘的生意动辄百亿,百亿票房算个屁。
2011:友谊,永远保持。
两个人守住一段感情还算容易,一个人要守住一段感情,基本上,这个,很难。但要一群人守着这段感情,那更难上加难!跟大刀掰指头算,“香港制造”版区自成立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十年,变化好大,貌似论坛还有保留,却早已物是人非。当年不熟悉几句至尊宝的台词,模仿不来几条段子,简直不敢出来混,如今论坛四处充满廉价的水军……
从李小龙的惊艳、许氏兄弟的讽刺、新艺城编导齐上阵,僵尸也罢,追女仔也罢,赌神也罢,蜜桃也罢,港片的江湖义气浪漫张扬深入我们骨髓,而今“香港制造”那批人马均已踏入社会……至今,多年来跟“香港制造”各位高谈阔论,畅所欲言,受益匪浅,众君对港片之勤奋与热情,从混迹录像厅到成为传媒人、策划人、电影人者均有,并有建树,从未放弃。
人生已走了近三分之一,回头瞅瞅一片空白。没享过什么福,也没受过多少罪。香港电影大大小小也看了几千部,“香港制造”友情也越来越深,一如生活,从简单到精致,从模糊到清晰。香港电影走过百年,历经不同时期的冷暖浮沉,那么多次港片是否已死的讨论之后,却一次又一次地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切,只是历史周期的一次循环,“香港制造”的未来会越来越好,生活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