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录像厅生涯来得很晚,上高中的时候还是个好好学生,很少走进非成年人禁入场所,那时候对港片的了解,基本来源于小地方台的有线频道。那些频道每天放的都是录像带,大多数都是香港电影,如果运气好,还能看到非剪辑版的《赤裸天使》或者《慈溪秘密生活》。
上大学之后,好好学生表露出热爱艺术的特性,录像厅是我接触艺术的重要场所。那时候,录像厅基本以学校为中心,呈圆形包围之势,所以选择余地很大。上学起初的几个月里,去录像厅的目的,基本是奔着三级片去的,李丽珍、叶玉卿、叶子楣、舒淇、翁虹、邱淑贞、徐锦江、曹查理等都是这时候认识的。印象中当时很羡慕嫉妒徐锦江同学,这人五大三粗却艳福无边,怎一个恨字了得。后来看了《色情男女》才知道,这哥们其实挺惨的,偶尔还得舔舔女星的脚丫子。
过完三级片瘾,觉得香港三级片“就那么回事”之后,我的“港片生涯”才算正式开始。那是如痴如醉的岁月,那是懵懂而又认真的时光,会第一时间关注新片的上映,会跟朋友长时间地讨论电影,会因为看了某部精彩的港片而心情愉悦,会旷课去泡录像厅,会几个人猫在空气浑浊的黑暗空间里看通宵场……
要全部恢复对每一部电影的记忆,是很困难的事,我试图在这个庞杂和凌乱的记忆里,寻找一些最深刻、最闪亮的印象。
不谈《英雄本色》,它并不是我最爱的港产黑帮电影。我最中意的香港黑帮片,是《新上海滩》。徐克监制,潘文杰导演。第一次在录像厅看《新上海滩》,就被其打动,那里面有完美的故事结构、经典的戏剧冲突、给力的表演、流畅的节奏、令人信服的爱和恨、让人感叹的生与死。之后又看了很多遍这部电影,精彩依旧。闹市追逐、血溅大三元、裁缝店枪战、刺杀冯敬尧、兄弟对射……几乎每个场景都让人难忘、让人难忘的,还有宁静那绝色超凡的笑容,张国荣最后痛苦无奈的泪水。
不谈《东方不败》,它不是我最爱的港产武侠电影,我最中意的香港
武侠片,是《新龙门客栈》。早年在电视台看过,后来在录像厅重温。周淮安的老成持重,金镶玉的风骚妩媚,邱莫言的果敢沉静,东厂三大党头的奸猾狠辣都让人难忘。《新龙门客栈》除了在人物塑造、剧情叙述、动作设计、视觉效果等上面都达到武侠片的极致外,对台词的精雕细琢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点。我见到很多人用“浮萍漂泊本无根,天涯游子君莫问。”做QQ签名,我自己也经常会在某个酒桌上大喝一声“为这没名没姓的年头干一杯。”
不谈《阿飞正传》、《花样年华》、《春光乍泄》、《重庆森林》……我最喜欢的王家卫电影,是那部《东邪西毒》。这是一部在录像厅经常放到中途被观众起哄换掉的电影,不瞒您说,我也起过哄。后来我在网上完完整整看完了这部电影,再后来,租碟看了一遍又一遍。这是一部几乎每句台词都可以拿出来装X的电影,但在王家卫的电影语境里,这些台词透露出来的,是伤感,是无奈,是绝望,是孤独,是世事无常,是人性冷暖。《东邪西毒》是一部爱情史诗,是王家卫对爱情的终极解构,是一部只要你爱过就会被感动的电影,是一部在别人面前你说它装X,却在内心里由衷喜欢的电影。
不谈《暗花》、《非常突然》、《暗战》甚至《大只佬》,我最热爱的银河映像电影,是《枪火》。1999年,那是我录像厅时代的尾声,以后,我进入了个人租碟时代,那一年的香港电影乏善可陈,每一个人似乎都在为港片的衰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周星驰有《千王之王2000》,刘德华有《赌侠大战拉斯维加》、《黑马王子》,成龙、梁朝伟有《玻璃樽》,王晶还在搞强奸终极篇,刘伟强在搞《中华英雄》……只有杜琪峰,用《枪火》、《暗战》、《再见阿郎》三部电影,宣告了自己才是那个时代香港电影的顶梁柱,而其中的《枪火》是杜琪峰个人的巅峰,至少到目前为止一直都是。《枪火》是一部在剧情上极为简单,但在细节上充满力量的电影,杜琪峰用许许多多的电影细节,刻画了每个角色的个性。很多年之后,我对《枪火》的评价,依然是三个词:极简、酷、有内容。
也不谈璀璨众星。毫无疑问,我最喜欢的香港影星,是周星驰。这篇文章的标题,也是周星驰电影的一句台词。周星驰的电影,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百看而不厌,只要你想轻松,你就可以随时躺在沙发上,选择一部星爷的电影,无论你看过它多少遍,它依然拥有让你放松和发笑的功效。周星驰电影是录像厅时代最美妙的记忆,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看完第一遍《喜剧之王》后,紧接着又跑到另一家正要放映该片的录像厅,又看了一遍。
以上的这些,并不是我关于港片的全部记忆,它们是我脑海里一些有关香港电影的闪亮点,它们曾以无限的魔力,在我的成长中,乃至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中,镌刻着属于自己的痕迹,这种痕迹,难以磨灭。
2000年,因为大学毕业,我个人的录像厅时代随之结束。因为对电影的钟爱,我买了一台二手的386还是486,带光驱,我正式进入个人租碟时代。那时候的港片江河日下,越拍越少。所以租碟时代基本是对录像厅时代漏勺电影的补看,以及对经典港片的复习。
一件事情做多了,如果不能与人分享经验,就会越来越没意思。还好,我们这代人很幸运,得到了与众人分享经验的机会,因为互联网。在论坛上发表关于电影的帖子,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而回复和赞扬,永远是巨大的动力。那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对港片原来知之甚少,因为录像厅和租碟店里的大部分港片都是1980到2000年左右的商业作品,而在论坛里,你可以看到很多解读香港电影史的帖子,这些帖子不仅能让你了解很多电影,也能指导你去选片。也是从那时候,我看了很多香港文艺片,看了很多许冠文的电影,也看了很多邵氏的电影。
租碟和论坛时期,是我对香港电影的全面了解时期,也是我开始看好莱坞电影的时期。看了《虎胆龙威》、《本能》等片,才发现很多香港电影并非原创,随着接触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也最终了解,模仿抄袭而且毫不掩饰,是港片的一个显著特色,而这一印象,也最终影响了我对香港电影的印象。
之后的几年,自己的观影兴趣慢慢倾向于国外电影,与港片渐行渐远,但偶尔也会找来最新的港片看一看,但引起兴奋的越来越少,《无间道》算一次,《功夫》算一次,《黑社会》勉强算一次……如今,我跟港片的全部交集,大概就是偶尔找一部周星驰或者许冠文的电影解闷。很多新片,都不看了。
写到这里,顿感惆怅,就像一段逝去的爱情,快乐、感动、疏离、淡漠都是最真实的感受。这份爱,随着时间流逝,残存在脑海里的记忆将越来越少,但却永难消逝,因为只要是爱,就会留痕。
港片记忆。
忘记了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港片,应该是录像带即将告别江湖,VCD正准备攻城略地的那段时间。
当时我住在杭州,三不着两,身边的朋友差不多都是些面黄肌瘦的晃膀子青年,和我一样没有正经工作,四处蹭饭人见人嫌。
那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了。
我留着一头浓密的长发,每天游荡在杭州翠苑的高校区附近。那里有无数的姑娘,一到夏天就争先恐后地露出白胳膊和嫩大腿,从不装模作样。
她们走过翠苑的夜市一条街,走过摆满打口带和盗版碟的小贩,走过热火朝天的烧烤摊,最后统统走进我的眼睛里。
如果非得要追根溯源的话,还要更早。
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同学家有台录像机。某一天他神秘地拿了两盘带子,邀请我去他家看录像。一盘是饭岛爱(是她开启了我对生命的好奇,从此发现人体的各种奥妙),还有一盘叫《至尊无上2之永霸天下》。
那天下午,我和同学迫不及待地看完了饭岛爱,口干舌燥,但彼此都装出一副见过大世面的样子。接着他半蹲着身子,把那盘《至尊无上2之永霸天下》放进录像机。其实我很想再看一遍饭岛爱。
刘德华和王杰还有吴倩莲主演的这部电影,冲淡了我对饭岛爱的思念。在这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还有《英雄本色》或《江湖好汉》这样的电影,也不知道谭咏麟演过《至尊无上1》。我一直以为他忙着跟张国荣抢歌迷,哪有时间去演电影。
但这并不能证明我对港片有多热爱,事实上,对我来说,除了港片,我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在VCD刚开始流行起来的那阵子,港片的资源是最丰富的,也有很大的挑选余地。欧美电影在翠苑夜市一条街上,很难和港片展开抗衡。可能是因为各位盗版商一致决定,要全力推广港片的缘故。
欧美电影那时候的字幕非常糟糕,对一个连四级英语考试都没通过的年轻人来说,大段大段的字幕缺失,简直太令人坐立难安了。再加上欧美电影经常以影院偷拍的枪版方式出现,效果简直跟后来我玩CS游戏一样,盯着屏幕没一会儿就头晕眼花外加一点妊娠反应。
所以港片是当时的最佳选择,我很难加上之一。
那几年,除了大把大把的时间,我没有别的可以拿出来挥霍的东西,每天只有两大娱乐项目—守着影碟机看片和逛夜市看姑娘。
我是个有一定研究精神的年轻人,我自己这么觉得。
就像在夜市看见穿裙子的姑娘,我就很想知道她裙子里面穿的是什么;如果穿牛仔裤,那她被裤子紧紧包着的臀部又会长成什么模样;还有每个肩膀上露出的那些不同颜色的吊带,透明色、肉色、黑色、白色、红色……区别在哪儿?
同样的研究精神也会体现在看片这件事上。
杜琪峰、王家卫、王晶、周星驰、刘镇伟、吴宇森、徐克、许鞍华、梁柏坚、陈嘉上、刘伟强、尔冬升、霍耀良、赵崇基、李力持、谷德昭、高志森、张之亮、陈可辛、李志毅、叶锦鸿、叶伟信、叶伟民、关锦鹏、马伟豪、奚仲文、陈果、唐季礼……为什么电影里会出现这些不同的名字?他们各自有什么不同处?
在很多港片里出现的那个策划人李兆基,是不是那个香港大富李兆基?向华胜和向华强是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拍那么多电影?陈百祥和陈百强虽然长得天差地别,但有没有可能是兄弟两个?陈庆嘉和陈嘉上为什么除了名字接近,长相上也有些蛛丝马迹?游达志和游乃海又是什么人?为什么杜琪峰的很多电影里都有他们的名字出现?吴志雄、何家驹、黄光亮这些常年演反派坏蛋的家伙们,会不会真的有黑道背景?
当一个人有了好奇心,这个世界终究会为他奉献出各种不同的新鲜感。
后来我在网上认识了魏君子,发现原来我们对那些看过的港片有着相同的好奇,于是就有了“香港制造”这个论坛。
现在想起来很惭愧的是,我已经对港片失去探寻的兴趣,而魏君子依旧对这个世界保持不变的好奇。虽然外表上看起来,他比我更像中年人,但我很清楚,我早已经向很多事情投降,但他没有。
或者我可以来说说关于魏君子的故事,他这个人就代表了一个港片时代。
认识他没多久,我们一起做了“香港制造”论坛。一大帮喜欢港片的网友整天泡在论坛里,说着对港片的各种看法。
必须承认,我并没有太投入其中,那已经跨入新世纪了,所有描述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的文字,都被强行加上了一个前缀—20世纪。
看起来无比沧桑,就像脱手而去的青春。
我当时不再那么热衷于看香港电影,那时候盗版商的水准有了大幅度提升,各种片源都能在夜市一条街上找到,哪怕是北欧某个小国家的电影。但我喜欢跟“香港制造”的那帮网友插科打诨,那真是一段开心的时光。
网友聚会是那阵子刚刚兴起的浪潮,我们也赶时髦在北京聚了一回。
我和魏君子分别从杭州和唐山赶过去,他可长得真挫—我的第一印象,这是个把手机和钥匙都别在腰带上的男人,但很耐看,还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