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在滇、黔、贵三省结合部。曲靖在西晋被设为宁州,在唐朝被设为曲州和靖州,因地域相连,合称“曲靖州”。有人这样说曲靖的历史:
秦修五尺道,曲靖吏治始。
汉武开南疆,南中置味县。
诸葛平南中,新设建宁郡。
西晋设宁州,爨氏露峥嵘。
爨氏称雄南北朝,宁州易名南宁州。
隋置南宁总管府,战火摧毁汉味城。
盛唐高祖复南宁,都督仁寿筑石城。
天宝之战失唐地,南诏大理石城郡。
元跨革囊渡金沙,曲靖名称首出现。
明军大战白石江,胜峰山下建新城。
民国裁府改县制,南宁更名曲靖县。
曲靖城历史悠久,从秦朝建吏制开始,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史料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曲靖为“靡莫之属”,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常修通了自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的史上有名的“五尺道”,打通了曲靖与内地的联系,曲靖吏制开始。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派兵打败了盘江流域的“劳浸、靡莫”部族,滇国归顺西汉王朝。
西汉在曲靖设置益州郡,益州郡辖区包括味县(曲靖)、牧靡(寻甸)、铜濑(马龙)、同劳(陆良)。味县在今曲靖西,距离曲靖城大约七公里。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在盘东一带与南中地区叛乱部族发生激战,主帅孟获七次被擒后率军归附,在三宝温泉石宝山与诸葛武侯和盟。诸葛亮三军会师于味县,并立纪功碑于味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并将郡治由滇池迁到味县,将南中军事管制机构移到味县,味县成了南中地区政治、军事中心。
西晋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八月,改设宁州,分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治所仍在味县,直属于中央王朝。宁州成为全国十九州之一,其余十八州为司州、兖州、豫州、冀州、幽州、平州、雍州、凉州、秦州、梁州、益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州、并州。
北周时期,仍授爨氏为宁州刺史。但因北魏已设置宁州于彭元(甘肃境内),为区别南中宁州,则将彭元的宁州改称为北宁州,南中宁州改称为南宁州,南宁一词开始在云南曲靖的历史中使用。
在中国历史上仅存在了三十八年的隋王朝,在味县设置南宁州总管府,后来,又以“平叛”为由,在南中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军事征讨,不仅彻底摧毁了整个南宁州的经济社会,也重创了汉代建起来的味县城。
唐王朝建立后,唐高祖在全国范围内置州废郡,承隋制设南宁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南宁州为郎州,设郎州都督府。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又复名南宁州都督府。管南宁、恭、协、昆、盘、尹、曾、姚、西濮、西宗、西宁、豫、西利、南云、磨、南笼等十六州。南宁州首任都督韦仁寿率军民在今曲靖老城以北二十里,筑成后世闻名的石城。武德八年,自益州移都督于今治。
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崛起于洱海区域的南诏灭爨。唐天宝年间,民族矛盾激化,唐王朝与南诏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天宝13年(公元755年),第三次天宝战争结束,唐朝损兵二十万,南宁全境尽归南诏。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转移到洱海地区。曲靖长达530年南中首府的地位正式结束。南诏及后来的大理国均在石城设石城郡。大理国明政三年(宋开宝四年,公元 971年),大理国与三十七部在石城歃血盟誓,云南世居的两大民族——白族和彝族的先民们,奏响民族团结的乐章。
公元1253年,蒙古的忽必烈率蒙古铁骑渡过金沙江,进军云南。三个月后,大理投降,两年后云南全境归属蒙元。又是一个500年的轮回,云南的统治中心由洱海移到滇池地区。元朝先后在石城设磨弥万户府、石城千户。公元1271年,改磨弥万户府为中路总管府。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再改中路总管府为曲靖路总管府,改石城千户为南宁州。
公元1381年,三十万明朝大军在颍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的统率下,在石城周围与云南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的十万蒙古残余势力展开殊死搏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石城之战,也称白石江战役。最后元军全军大败,大明统一了中国。1387年开始在胜峰山下,交海(东海子)之滨建造新府城,取代那座迟暮衰老、又遭战争严重破坏的石城。公元1394年升曲靖府为曲靖军民府,府治仍在南宁(今曲靖老城)。
公元1765年,清朝再改曲靖军民府为曲靖府,县府仍称南宁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曲靖府,南宁县改为曲靖县。
曲靖县城西是一个平坦宽阔、地肥水美的坝子(云南称较小的盆地为坝子),叫三岔坝。三岔坝子几乎成圆形,直径约为十多公里。三岔坝的东面是曲靖城,南、西、北三面是连绵不断的的群山,群山葱郁柔美、连绵不断,像一位温柔的母亲,向两边舒展开修长、柔美的手臂,缓缓地将三岔坝子揽入怀中。
坝子的南、西、北山麓处,疏疏落落的村庄依山而建,村庄约为十五六个,自东、南、西、北环形看开区,依次为冯官桥、张家坳、占家屯、中屯、关下村、西山村、西屯、郭家屯、桂家屯、史家河、崔家屯、冯家冲、尹家屯、白牛村、窦家冲、白泥坡等。
坝子的正中央,便是三岔街和古味县。
真正是“沧海桑田”,至民国,历经战乱的古味县城,城池早已经不复存在,古味县旧址已经成了曲靖县西山三岔街人栽种水稻的水田——三岔街人称这里的水田为“古城上”。三岔街人就在这“古城上”春天插秧,秋天割稻,“古城上”和三岔坝子连成一体,成了三岔街人的鱼米之乡。
一条国道和一条火车轨道,相约横贯三岔坝子,向南奔去,可至昆明;向东奔去,可入四川、贵州和广西。曲靖被称为入滇锁钥,三岔应是锁钥之眼。
三岔街,应是古味县被战火摧毁后,古味县人重新在古味县东部新建的新的居所。由于各种原因,不以味县称之,而从其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角度称之为三岔。
三岔街不按村建,而按街建,因此三岔不叫三岔村,而叫三岔街。三岔街由一条横贯东西的街道和一条横贯南北的小巷构成。街道依次分为四条,由东向西数分别叫牛街、龙街、鸡街和马街。每一条街上各建两座过楼,因此三岔四条街共有八座过楼,人称“走马穿过楼”;三岔的北巷横穿在鸡街和牛街之间,南巷横穿在牛街和龙街之间。如此,三岔东西向的街和南北向的巷结合,使三岔形成了一个不太规整的十字形结构(街道很直,但巷道并不完全对称,因有此说)。
三岔街巷的十字形结构,使三岔街的车、马、人可以从街巷通向东西南北各村,坝子四周东西南北村庄的车、马、人也可以从东西南北的街巷口进入三岔街。
三岔街与山麓十多个村庄的距离相近,大多约为三、五公里。各村庄的人都会在特定的日子到三岔赶街,当地人称为赶街(gai)子。三岔的街子一直很热闹。
三岔街的东面为观音寺,西面为土地庙。一条大河从北面的翠山山麓缓缓流来,经土地庙边向南流淌而去,穿过国道,像仙女腰上不经意间偶然飘落在坝子里的一根明丽的玉带,自然美丽、蜿蜒婉约的缓缓铺洒在坝子上。
明朝初年,有一户人家,历尽艰辛,颠沛流离,来到三岔,隐姓埋名定居下来。
这户人家姓什么?
这户人家从哪里来?
这户人家为何到此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