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时期,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北部为高句丽(高丽),东南部为新罗,西南部为百济,三个国家中,新罗一直服从唐朝统治,高丽则和百济结成反唐同盟,互为表里。六五五年,高丽与百济联兵攻打新罗,攻克了新罗三十三个城池,唐朝派兵援助新罗,从此,大唐与高丽、百济的战争一直持续。公元六六○年三月,李治决定先灭百济,再灭高丽,他派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发兵十万出击百济,新罗派五万人跟随。苏定方打完突厥没多久,又匆匆奔赴辽东,这一次他带领的不是步兵骑兵,而是水陆大军。战场不同,苏定方的战力依然强悍,他的军队在渡过黄海后遭遇第一个关卡:熊津口。趁着海水涨潮,唐军迅速登陆,百济守军抵抗不能,熊津口从此成为唐军据点。百济国小,很快被苏定方攻陷,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投降,百济国灭亡。唐朝在百济设立了五个都督府,命郎将刘仁愿镇守百济都城泗城。事情顺利得出奇,李治本以为苏定方能一鼓作气进攻高丽。没想到这个时候出了两件事,令高宗心烦意乱。首先是苏定方出的问题。苏定方在占领百济后,想着自己手下的兄弟跑这么老远来打仗也不容易,他们想抢点什么,自己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于是,苏定方的部下经常在百济抢劫,弄得百济百姓怨声载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百济人开始发动起义和唐军对抗,而百济贵族想要趁着这个势头复国,刻意煽动人民对唐军的对立,唐军不断诛杀乱党,百济国内一片混乱。黑齿常之的自立代表冲突已经达到白热化。黑齿常之是百济人,苏定方平定百济后,黑齿常之投降唐朝,后来,看到唐朝军队到处扑杀百济武装,黑齿常之害怕自己会不明不白地被杀,干脆举旗造反,短短十几天,军队就发展到三万人,在任存山安营扎寨,一举攻下二百多个城池。苏定方率军讨伐,没想到黑齿常之也是个打仗的行家,王对王,黑齿常之没法前进,苏定方也没能打败黑齿常之,双方僵持不下。此时的百济处处都有割据势力,唐军无法控制局势,李治只好召回苏定方,只留刘仁愿率领一万唐军和七千新罗军在百济苦苦支撑。国内也有问题,在百济战争之后,宰相李义府要求唐高宗处斩一个叫刘仁轨的官员,理由是刘仁轨办事不力导致唐军损失惨重。李治却不想斩首刘仁轨,这个刘仁轨,可是历经了高祖、太宗两朝,曾被李世民称赞的元老级人物。
刘仁轨生于隋末,隋末战乱,无以营生,刘仁轨没事就拿着一本书坐在地头上看,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武德年间,刘仁轨出仕,后任陈仓尉,一直默默无闻。六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在欺凌乡里,刘仁轨见乡民深受其害,一再劝告鲁宁,鲁宁哪里肯听刘仁轨的话,最后,刘仁轨将鲁宁投进监狱。鲁宁从进监狱那天开始就表现出他的目中无人和不思悔改,天天大骂刘仁轨,刘仁轨一怒之下派人打死了鲁宁。消息传到朝廷,唐太宗大怒,命人将刘仁轨押送京城亲自审问。面对李世民,刘仁轨不卑不亢,痛斥鲁宁的罪行,李世民还没说话,一旁的魏征见刘仁轨方正严明,一个劲帮忙说好话,李世民一向听魏征的话,当下也起了爱才之心。刘仁轨从此仕途顺利,名声大噪。那么刘仁轨为什么会得罪李义府?这个我们以后再详细说,现在我们只要知道,得罪李义府这样的小人是很可怕的事。唐军征百济,刘仁轨负责后勤。当时的天气不适宜出海,李义府却接二连三地催促,最后,刘仁轨的船队遭遇大风,死伤惨重,运送的物资也全丢了。当年刘仁轨犯事,魏征在李世民身边专拣好听的说。世事无常,此刻李治身边站了个小人,专门状告刘仁轨的“罪状”。
好在李治不是昏君,没有听信李义府一面之词,朝廷上的大臣说了句公道话:“陛下,海风非人力所能控制。”李治没有惩办刘仁轨,而是将他派到百济去支援刘仁愿。李义府听了很高兴,他认为这次刘仁轨死定了,理由有二:一是刘仁轨从未带过兵,他是地道的文臣;二是李义府本人给刘仁愿写了封信,希望刘仁愿找机会收拾掉刘仁轨。刘仁愿和刘仁轨,名字虽然只差一个字,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亲戚关系,刘仁愿接到李义府的信,看了一眼随手扔掉,他在百济忙得焦头烂额,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办事的人,李义府竟然命令自己将来的这个帮手杀掉,如此不顾大局,这个人是怎么当上宰相的?也难怪刘仁愿火大,他带着少量的唐朝、新罗军队面对百济境内的军阀割据,眼看不支,这时,刘仁轨的到来打破了战局,刘仁轨没有领过军,但胸中有韬略,他治军严格,使所帅唐军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提了一个层次,唐军又一次在熊津口登陆,进入百济。当时的百济叛军,以扶余福信为首,当时,百济国的王子扶余丰在倭国(日本)当质子,扶余福信与倭国取得联系,接回扶余丰立为百济王,号召各路军阀听从扶余丰的号令。
包括黑齿常之在内的各路首领看出扶余丰只是个傀儡,他们对扶余福信半信半疑,百济的军队仍处于分散状态。这也给唐军的前进提供了便利。再后来,扶余丰不甘心被扶余福信控制,手刃扶余福信,一时间百济政局更加扑朔。六六三年,倭国看到势头不对,连忙围攻新罗,想解百济之危,刘仁轨、刘仁愿、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会师前去应战。在白江口,刘仁轨以水军七千余人、战船一百七十艘打败倭国水军一万余人、战船一千多艘。一举奠定胜局。白江口一战,是有记载的第一次中日战争,唐朝的战船虽少,但制作精良,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战后,唐朝派出一批招抚使,百济境内的抵抗者几乎全部放弃抵抗,只有任存城的大将迟受信不肯投降,刘仁轨派出刚刚投降的黑齿常之等人前去讨伐。孙仁师不赞同这个举动,他认为黑齿常之等人降了又反,反了又降,反复无常不可信任,刘仁轨却认为黑齿常之忠勇守信,他亲自将兵械发给黑齿常之。黑齿常之果然感恩,带着军队攻下了任存城,至此,几经周折的百济战争终于结束。刘仁轨招抚流民,稳定民生,做了不少善后工作。而后,他又在当地屯田练兵,为有朝一日攻打高丽做准备。不久之后,刘仁轨被召回长安。
这一回,刘仁轨功勋卓著,李义府再也没法动歪脑筋。拔掉百济这个钉子,高宗李治再次盯住高丽。最后一次远征高丽是块鸡肋,比起中土,它幅员小,人口少,却偏偏屡次让隋朝、唐朝吃败仗。隋炀帝的百万大军征辽失败,隋朝跟着完蛋,唐太宗临老临死,却在高丽门口碰了钉子。天朝大国气性大,非要和高丽硬碰硬,六六一年,唐高宗李治甚至想御驾亲征,皇后武则天吓得花容失色,连吹数日枕边风外加上奏折,好说歹说打消了李治的危险念头。武则天的头脑比李治清醒,高丽又不是大唐的心腹之患,忙着打它做什么,不如适当时机将它一举歼灭。老婆的劝说没起多少作用,李治盯住高丽,先后派出兵部尚书任雅相,老到的苏定方、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等人征讨高丽,这些人连吃败仗,李治连连感叹,难道自己也要栽在高丽头上?转机突然来了,公元六六六年,高丽统治者泉盖苏文逝世,继任的长男泉男生与两个弟弟泉男建、泉男产不和,泉男建发兵讨伐泉男生,窝里反开始。泉男建来势汹汹,泉男生不敌,就派人到唐朝求援。李治派大将契苾何力、庞同善、高侃、薛仁贵等人前去救援。经过几次胜仗,李治大概明白了高丽的虚实,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治决定利用高丽内乱彻底征服高丽。
在主帅这个问题上,李治伤了脑筋,御驾亲征是不可能了,高丽是块难啃的骨头,不久之前苏定方等人还被打败,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选最妥善的将领。谁呢?李治在大殿里踱步,不知父亲李世民如果在世,会选谁当将领。想起父亲,李治突然叫了一声,父亲不是还给自己留了个镇国之宝吗?常言道,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现在大唐军队中资格最老、名望最高的将领,除了李还有谁?不过,李已经七十四岁,太老了,他愿不愿意去辽东远征?李治为难了,他只好先去跟李老将军商量。这几年,李一直想要退休,李治却从没改过对他的热情,回绝了他的所有辞呈。没事还会带着武则天到他家里坐坐,表示自己对他的器重和尊重。李当不了退休老翁,在朝廷上做事又觉得无聊,打了一辈子仗的手忍不住痒了。这一天李治和他商量征讨高丽的各项事宜,话里话外都在询问他愿不愿意做主帅,李豪爽地一口答应。一把老骨头,死在战场比死在家里强;何况,当年征高丽失败,一直让他觉得遗憾,没过多久李世民一死,这遗憾就变成了双份。为着这些原因,李决定再次带兵出战。
公元六六六年十二月,高宗李治任命李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郝处俊为副大总管,契苾何力、庞同善、薛仁贵等人均为军中将领。第二年,李首先渡过辽水,攻下高丽重镇新城及附近的十六座城池,继续前进。泉男建不甘失败,亲率军队夜袭新城,薛仁贵再次发挥他行军迅速的风格,带着大军突然杀回,保住了新城。稳固了新城,接下来唐军一路告捷,庞同善在金山遭遇强敌,薛仁贵再次率军救援,斩杀五万余人。李直抵平壤,围攻高丽首都。泉男建派兵迎战,连战连败。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高丽内乱给了大唐可乘之机,导致兵临城下。不久,城内有人偷偷打开城门接应唐军,唐兵一拥而入,平壤一片火海,泉男建见大势已去,自杀未遂被唐军抓获,高丽被灭。此次征辽历时两年,共获一百七十六城,唐朝设置安东都护府管辖新领土。李老将军班师回朝,高宗论功行赏,李吃着庆功宴,心神恍惚。隋炀帝攻打高丽的时候,他还是个少年,后来,隋朝灭亡,他跟着翟让、李密打天下,又随李密投降唐朝。他人生中最大一次的败仗是太宗时候征讨高丽,最后一次远征的对象竟然也是高丽,他并没有在战场上战死、累死,平安回到长安,享受最后一次荣耀。
李治终于解除了一块心病,皇帝高兴,李心中也很轻松,他对每一任君主始终尽心尽力,对李密、李渊、李世民、李治,他奉献了所有才智和能力。而君臣之间的付出从不平等。李密对他起疑,李世民临死和他耍手段,就连李治,倘若他对李治立武则天发表一句异议,大概早已身首异处。他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位好朋友单雄信,当年单雄信投靠王世充,后被李世民擒获,单雄信请他帮忙说情,他在李世民面前费尽唇舌,希望拿身家性命换单雄信一命,被李世民拒绝。临死前,单雄信对他说:“我就知道你不会尽力帮忙。”朋友间的信任尚且如此脆弱,何况君臣?李已经老了,现在的他,与其在意自己得到什么,不如在意他曾做过什么。李释然,他一生的追求,并不是要人相信或肯定,而是一种问心无愧的坦荡和忠诚。高丽已灭,李完成了李世民的遗愿,解除了李治的忧患,终于可以了无牵挂。公元六六九年,征服高丽的第二年,大唐一代开国功臣李去世,平定高丽,为他的人生划下了一个漂亮的句号,他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