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山头是诱人的,成山头是看不尽的。这种诱人和看不尽不仅得益于大自然的钟灵造化,更得益于人的眼光和胸襟:单是近十几年中,当地政府用于成山头的建设、保护和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开发的资金,就不少于几千万。十几年不过短短一瞬,成山头却由一座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山,一跃而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本身不就是时代的一个缩影?不就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朋友,你真该显一显你的生花妙笔才是。
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山头不似黄山奇峰云海、气象万千,不似三峡一江巨流、震古撼今,不似西湖苍烟夕照、柳浪闻莺,然而成山头却有着自己独有的魅力,黄山、三峡、西湖也无可替代和比拟的魅力。朋友来吧,来体验一下成山头的魅力吧。那一定会成为你人生的一种财富。
马石山的风
听说要进马石山,很是兴奋了一阵子。那不只因为马石山是我久所仰慕的一座历史名山,“马石山惨案”及其英烈们的坚贞豪雄,曾经引起过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的震惊;不只因为刚刚下过一场雪,那使我想起了“千峰笋石千珠玉,万树松萝万朵云”的佳句,心中跃跃,很想领略一番“六处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的境界;更因为马石山里有宝,有我期待已久的真正的“宝藏”。
谁叫我跟农村有着纠葛不清的联系?谁叫我写过一部《骚动之秋》,并且至今对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的变革和发展,倾注那样多的热情呢?
可是冬天旅行实在有些单调枯燥。窗外一方惨惨淡淡的天空,天空中一枚惨惨淡淡的太阳;原本色彩纷呈千姿态百态的山野村庄,也显得有些雷同泛味。唯一可以提兴的雪,也由于一连几天的好天气,从马尾松梢头散落到山崖山脚下去了。汽车前行,我散散漫漫望过一阵窗外,便阖目归神,进入迷迷蒙蒙的“旅行态”中了。
“我们已经进到马石山了。”说不清转过多少弯爬过多少坡,陪同的老邓忽然提醒说。我睁眼四望,汽车果然行驶在一丛莽莽苍苍的山峰中了。群峰重叠拥偎的远方,一座纪念碑如同一位刚刚下凡的仙女,耸立在天空里——不消说,那就是曾经使侵略者为之丧胆和颤狂,也使爱国志士至今为之自豪和悲愤的主峰所在了。
除去历史上那段自豪和悲愤,马石山似乎并没有多少引人注目的地方。山也平凡,难得见出岈巍嵯峨;水也平凡,难得使人心摇手痒,恨不录之于诗文绘之于丹青。倒是车窗外狮挺虎立、风驰电闪的老柿子树,为冬日空旷寂廖的原野,增添了不少诗意和威严。
“柿子树?你再好好看看!栗子!”老邓似乎很认真地纠正说。
栗子?早就听说马石山的板栗非同一般,这次进山好大成份也正是为着板栗来的,可怎么……我搭眼细看,那好粗好高,一棵棵一群群,在田埂山坡和远处的山坳里染了一片片灰色云霭的老树,确与盘桩虬枝的柿子树分出了彼此。
“怎么样,看出点滋味来了吧?”老邓笑着,又指着窗外另一面山坡:“你看那是什么?”
山坡上稀稀落落长着几簇落叶松和柏萝,此外并没有别的什么。
“你看地上,翻新土的地方。”
我这才看出,偌大一片或者平缓或者陡峭的山坡上,密密麻麻,到处是挖好的树坑和栽上的树苗。瑞雪初融,新土泛红,新枝泛银,越发显出醒目整齐。这也许就是板栗会战的成果了?好家伙!我心里一阵欣然。
老邓不吱声,等车开上一道高岗时忽然示意停车,把我引到路边的高地上。面前是纵横勾联的几道山梁,山脊上、山坳里、联接山脊山坳的山坡上泛着新土新枝的板栗坑和板栗苗,一个接一个、一棵接一棵、一片接一片,恰同严整布列的千军万马,构起一幅宏大雄浑的古战场。那古战场连天接地,直通向马石山的重峦迭幛深处。
我见过许许多多果园果林,见过许许多多已经或正在进行的山区开发场景,却从未见过如此的气势和气魄!
“总共三万多亩,去年一次会战拿下七千亩,计划三年把马石店乡建成板栗乡。”老邓不无得意地笑着。
马石山里果然有“宝”!马石山果然不虚此行!
天空仿佛变了色调,白金似的阳光,把山崖山坳里的残雪映得如玉似霞:马石山显出自己的新奇和壮丽来了。
汽车驶进一座大院,马石店乡党委书记张进玉、乡长刘玉贵出现到我的面前。这是两个啃着山枣野瓜长大的山区农民的儿子,马石山是他们的生身之母,也是他们的效命之地。中年之身,也恰好蓬勃着朝气和雄心。
“其实并没有什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上级把我们安排在马石山,我们就有责任为山区群众建点功立点业。”张进玉用一种平淡得不能够再平淡的语调回答着我的提问。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要算是一个古老而又古老的格言了。可自从马石山成为人类的聚居地,天知道经历了多少任官,哪朝哪任的官真正为山区百姓造下福来了呢?马石山离海不过七八十里,自古而今,逢上年节或者红白喜事、贵客临门,饭菜上总少不了鱼,但那鱼有模有样就是不能动筷,端上看看就得端走——那是一条用汤水和鸡蛋皮盖住的木鱼。一条木鱼从这家端到那家,从上辈端到下辈。解放、学大寨,吃木鱼的历史结束了,逢有重要场合,鱼是可以吃上了,但那吃只限于朝上的一面。某年某月某日,某家待客上了一条鱼,主人孩子眼巴巴地躲在门缝后等待剩下的另一面,没想几个外地客人不懂规矩,吃过一面又翻过另一面,孩子急了,竟然破门而出,抱住母亲的腿嚎啕大哭……为了让山区的百姓能够吃上鱼,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马石店乡换了几任班子,但几番风雨过后留下的成功有,更多地留下的依然是山区群众的失望和焦灼。张进玉、刘玉贵衔重赴任,面对全乡近四万亩荒凉山峦,果敢地把以栽种板栗为中心的山区开发提到了首要位置。
山区开发功在千秋,可短期内见不到效益政绩,这是许多急功近利、一心谋取升迁的干部们所不屑一顾的。张进玉说:“咱们要建就建个百年大功,要求就求个把碑立到群众心里去。”
大规模山区开发还伴随着风险:必须暂时收回分到群众手里的两万一千亩自留山,而这一旦遭到误解或者引起麻烦,就可能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危及张进玉、刘玉贵的政治前途。而现在,似乎已经没有多少负有领导责任的人,肯于为群众利益而把自己投入风险的旋涡里了。刘玉贵说:“了不起不就是丢了那顶小小的官翅子吗?能干成前人几千几百年干不成的事儿,丢了也值得!”在伙伴们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张进玉、刘玉贵利用秋后农闲,毅然发动全乡十几个村的成千上万名群众,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山区板栗大会战。
“那些天,马石山里就跟打鬼了时一样,到处都是松门、彩旗、大红标语,男女老少没有一个肯闲着的。青山村八十三岁的老党员宫吉云和只有一条腿的老残废军人李培献都上了山。县里来开现场会时,********和县长都感动的差一点掉下泪水来。”张时玉说,“现在群众劲头很大,各村这几天也还在干着哪!”
现在?这几天?隆冬三九,这可是冰封雪冻、棍打不走的时候啊!
为了验证也为了求得验证,午饭后刘玉贵陪我踏上了山路。在青山村,我看到了自七十年代开始,经过几代人栽培,如今已经进入盛果期的两千多亩板栗树。那些板栗树像无数把张开的伞盖,把一条不下五六里路的山坳整个儿淹没了。朔风啸啸,置身其间仿佛依然闻得见满山花香,看得见千树金红。在井乔家,我看到了正在规划修建盘山石路的人们。那里的板栗树已经栽到山顶,为着日后的管理和收获,他们要让马车拖拉机在山梁上自由行驶。五年后单是满山的板栗树,就足以使这个当年鬼子扫荡时也寻找不到的小山村人均收入超千元,而十年二十年后板栗进入盛果期,这个数字至少还要来上几个“驴打滚儿”。在一条冬日融融的山坡上,我见到了马石店村支部书记宫锡山。这位长相文秀,肚子里实在没有多少墨水的汉子上任三年,铺街、建桥、修水库,多次受到上级表扬。但一次外出参观,他望着人家那里满山遍野的果园,突然蹲到地上说:“我对不起共产党和老百姓啊!”他悔恨莫及的就是前些年没有发展果木,村里经济缺少后劲。在板栗会战前召开的动员大会上,宫锡山发誓睹咒说:“这一次咱要是打不好这一仗,就操他爹操他妈啦!”村里的几位支部委员竟然也当即把他的这句粗鲁得不能够再粗鲁的咒语,当着全体干部党员重复了几遍。这位把祖宗也押上的支部书记,此时正带领一伙人在栽了树苗的板栗坑外,用石块垒着一道道堤堰围墙。风凛冽而尖利,山石破碎而杂乱,垒起的堤堰围墙却整齐而又坚实。一个七十二岁的老太太,裹着头巾披着棉袄,两腿跪在山坡地上,把只有拳头大小碗口大小的石块一点一点摆平、压实,那专注和一丝不苟的劲儿,跟绣花纳鞋垫看不出丝毫区别。这哪儿是给板栗树筑堤垒堰,分明是用全副的身心和赤诚热望,在筑垒马石山区人民的百年梦想!
汽车行驶,激情行驶,枣林、涝口、台上……我看到的是一幅幅多么撼人心旌、扯人肝胆的画面啊!四年前,在写《骚动之秋》那部长篇小说时,为寻找“二龙戏珠”山区开发的“模特儿”,我曾费尽心思。而那是被认为展示了中国农村“未来”的。这个“未来”,如今不正在马石山区变成现实吗?马石山,你该是一个既属于今天又属于未来的精灵才对!
我终于登上马石山顶峰。站在那片光荣而又贫嵴的土地上,我忽然想起我故乡的一座座山峦,我忽然想起昆嵛山区、泰莱山区、沂蒙山区和峨嵋山区、祈连山区以及许许多多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山区,我忽然想起那里的乡亲们和党的干部们。
马石山的风啊,愿你染绿八千里河山,催动九万只征帆!
第四辑生活之彩
把信送给加西亚
这是一本书的名字,一本据说与《圣经》和《毛主席语录》差不多齐名的书的名字。几月前,不,应该说几年前我就听说和看到过这个名字,只是没有读也没有想过要读。可走进济钢的第一天,我便如盼甘霖地找来那本书,并且翻开了。
那是一个看似没有太多波澜的故事。1898年,围绕西班牙占领古巴和保护美国在古巴的利益,爆发了著名的美西战争。为了得到古巴起义军的配合,美国总统麦金莱写了一封给起义军首领加西亚的信。但加西亚身处古巴丛林,没有人知道他在哪儿和怎样才能找到他。有人推荐了罗文中尉。当罗文中尉接过总统的信,既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也没有提任何条件和要求便出发了;在经过四天的船路和三个星期的徒步穿越之后,终于把信送到了加西亚手里。美西战争结束后,加西亚成了公认的英雄。一次出版家哈伯德与家人一起喝茶时,哈伯德的儿子却说出了不同意见:真正的英雄应该是罗文,因为没有罗文一切都不会发生。哈伯德马上意识到儿子是对的,当即放下茶杯,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写出了一篇名叫《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文章,并且刊登在自己主办的《菲利士人》杂志上。他没有料到,杂志出版后一爆再爆,很短时间内就发行了五十多万册;更没有料到那篇《把信送给加西亚》,先是被二百多家报刊转载,继而被翻译成几乎所有文字,风靡世界。
让济钢人没有料到的是,这样一个一百多年前的故事,这样一本收录了一百多年前的那篇文章的书,竟然会与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联系得那样紧密。
这就要说到2004年的春天了。那个春天对于济钢人确乎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年初,集团总公司制定了激动人心的目标,第一个季度下来却一点都让人高兴不起来;更糟糕的是,不少人对于那个目标和制定目标的人也生出了怀疑。济钢的当家人正是在这时候,把八十多本《把信送给加西亚》和《没有任何借口》,送到了济钢的中层干部手里。“读!每个人都要读!读完了还要写笔记!”中层干部们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把几百本乃至几千本《把信送给加西亚》和《没有任何借口》送到了基层干部和职工手里。开始自然是且惊且疑,且惊且疑的后面还增加出几分抵触和愤懑;可书捧到手,眼睛落到书上,不过一个小时惊和疑就没有了,抵触和愤懑就消失了,潮水般汹涌而来的已经是春风春雨般的滋润和启谛了。
世界呼唤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济钢呼唤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任何借口,实现济钢激动人心的目标没有任何借口!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结果是无需多说的:在随后的三个季度里,济钢的钢产量和销售额、利税额一攀再攀,非但超越了年初制定的目标,而且跨进了全国十大钢铁企业的行列;济钢人也因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和荣耀。
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任何借口!置身十里钢城,我分明感受到一股劲风的吹拂和激荡。
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任何借口!走出十里钢城,我心里说:什么时候这股劲风也能够吹进机关、学校、城镇、乡村该有多好啊!
农民的“影响”
相传,我们的先祖苍颉,是在寿光的一座茅屋里完成他那烁古耀今的造字的伟业的。他每造一个字都要集一个菜籽,事成之日,那菜籽量了整整三担六斗。于是古往今来,便有了汉字总共有三担六斗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