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节(下):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马谡为参军,建议征南的诸葛亮“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马谡后来失街亭,是另一回事,他的攻心战术,却是相当奏效的。据叶梦得《避暑录话》:“明皇幸蜀图,李思训画”,“山谷间民皆冠白巾,以为蜀人为诸葛孔明服,所居深远者,后遂不除,然不见他书。”周去非《岭外代答》:“西南夷大率椎髻跣足,或衣斑花布……其髻以白纸缚之。云犹为诸葛武侯制服也。武侯之泽远矣哉!”
从这两位宋人的记叙来看,蜀汉后主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的南下之战,七擒七纵孟获,对于中原文明之传播,中华文化之拓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西南边境经济之成长,民生之进步,政治之启蒙,风俗之改良,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因为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始终辅以怀柔政策,攻心为上,其实也就是政治工作的成功。最后,诸葛亮全撤,不留一兵一卒,“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因为《三国演义》的宗旨在于彰显蜀汉,曹魏作为其主要对手,不得不提及,而孙吴,则是配角的配角,就更次而次之了。所以,同样在“用兵谋国”的东吴,便在罗贯中先生的关照之外,而忽略掉了。其实,并非如此,东吴的疆土本来就狭窄,不得不先行开拓内陆,深入山区,然后放眼海外,大展手脚。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赞扬孙权是“大规模航海的倡导者”,因为他对于夷洲、亶洲的发现,厥功奇伟,《三国志·吴书》载,吴大帝黄龙二年(230)春正月,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探险行动,自《禹贡》最早提出“夷洲”这样一个地理概念以来,东吴孙权派出两位将军,率万人启航远征,第一次到达“夷洲”,也就是今台湾,并登岛驻扎。这既需要能在海上航行的大型船舶,更需要足够这一万人在海上航行期间所消费的物资储备,这等大手笔、大气派,非孙权莫能为。
从《三国志·吕岱传》,我们可以感到孙权南下的紧迫感,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起,孙权就派吕岱往南进军,先下湖湘,“督孙茂等十将从取长沙三郡。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县吏共入阴山城,合众拒岱,岱攻围,即降,三郡克定。权留岱镇长沙。安成长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首尾关羽,复为反乱。砀据攸县,龙在醴陵。权遣横江将军鲁肃攻攸,砀得突走。岱攻醴陵,遂禽斩龙,迁庐陵太守。”接着还往南,再下两广。“延康元年(220),代步骘为交州刺史。到州,高凉贼帅钱博乞降,岱因承制,以博为高凉西部都尉。又郁林夷贼攻围郡县,岱讨破之。是时桂阳浈阳贼王金合众于南海界上,首乱为害,权又诏岱讨之,生缚金,传送诣都,斩首获生凡万余人。迁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孙权并没有让吕岱止步的意思,继续南进,“交阯太守士燮卒,权以燮子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以校尉陈时代燮。岱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为刺史。遣良与时南入,而徽不承命,举兵戍海口以拒良等。岱于是上疏请讨徽罪,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岱既定交州,复进讨九真,斩获以万数。又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权嘉其功,进拜镇南将军。”孙权诏曰:“元恶既除,大小震慑,其余细类,扫地族矣。自今已去,国家永无南顾之虞,三郡晏然,无怵惕之惊,又得恶民以供赋役,重用叹息。赏不逾月,国之常典,制度所宜,君其裁之。”
东吴政权的外交幅围之广,互通来往之密,远远超过蜀汉诸葛亮对于西南边陲的开发利用。总而言之,文化,又叫软实力,凭刀枪剑戟,也许能奏一时之效,但压服不等于心服,只有靠软实力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言行垂范,影响吸引,才能口服心服,归化于我。